感悟朱熹
文/朱清霞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宋代集理學之大成者,是繼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大儒。作為教育家,朱熹總結古人教育理念、方法,建立了對后世影響極大的教育體系。在其教育生涯中,創立和修建了多所書院,其撰寫的《四書集注》被指定為當時的必讀教科書,對后世中國思想界影響極為廣大。單就教育思想而言,朱熹無論是在古代,還是今天,都絕對是教育界的偉人。觀其一生所為,朱熹可謂憂國愛民的政治家、誨人不倦的教育家、詩詞精巧的文學家、別開生面的思想家和知識淵博涉獵廣泛的學術大師。
朱熹繼承了北宋以來的儒學思潮,建立起一個前無古人的集大成的理學體系。朱熹理學以儒家思想為主干,同時吸收了佛學與道家、道教的方法論或理論思維。理學是我國哲學發展史上一個極其突出且重要的新思想典范,它構建了道德理論,其最高人格境界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作為南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對后世影響甚遠。他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一直被后世所沿用。白鹿洞書院的創立,“明五倫”的提出,這些都是朱熹為后世留下的寶貴財富。他首次將教育進行階段化,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行合一”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其道德教育思想在后世教育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學習了宋明理學,我對于朱熹的理學思想有了一定的認識。朱熹的哲學是入世的哲學,是關于社會發展和人間萬物的哲學,以人為中心,"理"是人類社會的最高準則,也是人類所憧憬的人生最高境界,是精神的理,他的思想體系的核心與重點部分在于道德道義價值系統。
“理”是仁義禮智的總稱,主要內容就是三綱五常。朱熹認為“理”是萬物的本源,說明了三綱五常的必然性、合法性。當然,朱熹的“理”雖是“憑空想象”,但也不是完全不講邏輯,在朱熹看來,這些都是有合理的內涵,不排斥客觀事物的存在。這些“理”并非不可捉摸,理在事中,無論事之大小,都有一個道理存在,大至宇宙,小至螞蟻,都各有一個道理。學習就在于理會這許許多多的道理。只不過物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東西,而理是一種難知而無形的東西。雖然難知而無形,但是我們都擁有“理”,只有認真理會才能認識理。朱熹所謂的理,主要是以下含義:理是形而上者,先于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理是事物發展的規律;理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主張“存天理,滅人欲”。朱熹首先說明理與天下萬物的關系,主張理是萬物之源,提出了理在事上、理在事中的觀點。他說: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一,認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獸,皆為形而下之器。同時,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個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二,在他看來,理是抽象的普遍原則,并且理具有無情意、無計度、無造作。三,理的超意志特征,和理的無所適而不在。四,理的超時空特征;普遍之理又存在于具體事物之中,天下沒有理外之物。氣是朱熹哲學體系中僅次于理的第二個范疇。氣是形而下者,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鑄成萬物的質料,天下萬物都是理和質料相統一的產物。朱熹認為理和氣的關系有主有次之分,理生氣并寓于氣中。
把“理”加工為“無形而有理”的純邏輯存在的同時,朱熹還進一步在理氣關系上論證了理的絕對實在性。他說:“太極者,不離乎陰陽而為言,亦不雜乎陰陽而為言”,“太極只在陰陽之中,非能離陰陽也,然而至論太極,則太極自是太極、陰陽自是陰陽”。可見,朱熹一方面強調理氣相依,一方面又強調理氣相離。之所以強調理氣相依,是因為只有“理不離乎氣”才能保證理的普遍實在性。而理氣相離,是因為理對氣的優先。因此,理氣相依、理氣相離都為了一個目的,即理氣關系是本未關系,而不是平行關系。所謂理氣相依,是指每一個具體物事中理氣是相互依存的。而理氣相離,則是在理上看,從本體上看,是相離的。他又形象地說:“理猶人,氣猶馬,馬所以載人,人所以乘馬,馬之一出一入,人亦一出一入。蓋一動一靜,而太極之妙未嘗不在焉”。因而,理是乘氣,氣是載理,理氣相依誠然妙合,可氣依理是“依傍”,而理之依氣僅僅是附著而已,理氣相依只能是主從的相依。
“朱熹認為知與行是統一的,他說:'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愈明。二者不可偏廢’。對于'知’現今的道德教育也已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從小學到大學都開設了思想品德課,但對于'行’,則少有關切,現實中官員腐敗,人情冷漠,倫理道德被鄙視踐踏等一系列事實令人觸目驚心。道德不僅僅是一種知識,道德更是一種實踐理性。”對于“行”,朱熹側重的是道德方面,這個與當今社會所定義的“行”有所不同,但道德的實踐卻都被兩者所包括。在今天的社會,不道德的現象可以說是司空見慣,這是很令人擔憂的。“禮儀之邦”的中國竟然會出現道德危機,這是不敢想象的。朱熹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倫,雖然五倫束縛了思想,但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在古代絕不會出現如此嚴重的道德危機。所以說道德之“行”非常重要,現今社會必須重視道德的實踐。
朱熹認為,做學問主要靠學生自己的主觀努力,以積極的態度去掌握知識或尋求真理,而教師只不過是一個“引路人”。在這里我們看出,朱熹很重視個人能力的培養,這種想法是十分正確的。要知道,未來的路沒有人可以代替你去走,只有自己去闖蕩。
縱觀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我們不得不佩服他,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對后世的教育方法、教育體制影響極大。其實朱熹在教育方面的成就遠遠不止上面提到的那些。
孔子第一個開辦教育,而朱熹在孔子開辦教育的基礎上,又建立起了三級教育體制,這對于我們后世的教育體制影響極大。從兒童起就開始進行教育,這種教育方法從人的最初時挖掘人的潛力,沒有比這時候進行教育更好的了。但今天家長在對孩子進行培養的時候,不應對孩子要求太嚴,有的時候孩子的天性應該受到家長的尊重。這點朱熹做的很好,他按年齡、心理及理解能力進行教育,而不像今天某些家長強制孩子學習與他這個年齡段不符的東西。
教育體系的完善是朱熹的一大偉績。把今天的教育體系翻出來看看,其實幾乎現在所有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都可以在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中找到出處。雖然作為封建統治的捍衛者,由于不可避免的階級性,朱熹的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發展、文化的進一步吸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可以說朱熹絕對是中國歷史上成功的教育家。
朱熹認為,學校德育應分三個階段進行:八歲以下為童蒙階段,道德教育要“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語步趨,次及灑掃涓潔,次及讀書寫文字及雜細事宜,皆所當知”;八歲至十五歲為小學階段,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皆所以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十五歲以上為大學階段,主要是“發明此事之理,就上面講究所以事君、事父兄等事是如何”。朱熹還主張小學以上所用教材的次序是: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展;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讀了“四書”再讀其他經書。
可見,每個階段的道德標準和要求各不相同,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每個階段的道德教育是割裂的或孤立的。恰恰相反,朱熹認為不同階段之間是一個連續的整體,各階段要互相銜接、由淺入深、由簡到繁、不可中斷。童蒙階段和小學階段是基礎,大學階段是小學階段的擴充和深入。因此,在德育過程中,既要堅持每個階段德育的相對獨立性,又要堅持各階段教育之間的連續性。
朱熹的這一德育方法告訴我們,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工程,切不可急于求成,不切實際地過急過高地要求受教育者,幻想一蹴而就。但是,在我國目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實踐中,既存在著“雷厲風行”、“立竿見影”的不切實際的做法,也存在著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形式主義的弊端。因此,當代思想道德教育應該高度重視朱熹倡導的循序漸進法,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要采用不同的德育方法,實施不同的德育內容,要做到“因材施教”。只有循序漸進,不間斷地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才能提高他們的道德素質和道德水平。
宋明理學也被稱之為新儒學,它的精神亦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整體體現,朱熹的思想無疑是這種民族精神的體現。對于朱熹理學,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傳承美德,共創中國夢!
【作者作品簡介】:朱清霞,武夷學院數學與計算機學院2014級計科專業學生,此文獲2017年武夷風“朱子文化”主題征文優秀獎 。
本期編輯:武夷風成員王詩婷
傳朱子理學,
作武夷文章。
一起分享,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