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烏龍茶代表品種
武夷大紅袍
武夷大紅袍,是中國名茶中的奇葩,有“茶中狀元”之稱。它是武夷巖茶中的王者,堪稱國寶。
武夷巖茶是對產于福建省武夷山的烏龍茶的統稱。武夷山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東南部,方圓60公里,共有36峰、99名巖,巖巖有茶,茶以巖名,巖以茶顯,故名巖茶。武夷產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葉,宋代列為皇室貢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設立御茶園專門采制貢茶,明末清初創制了烏龍茶。武夷巖茶積歷代制茶經驗之精髓而創制,品質十分優異。唐代詩人徐寅曾有詩贊武夷茶曰:“臻山川秀氣所鐘,品具巖骨花香之勝。”北宋蘇東坡的詠茶詩里也有“武夷巖邊栗粒牙,前丁后蔡想寵加”的詩句。
武夷巖茶的采摘不同于其他茶類,要求掌握中開面開采。即新梢伸育形成駐芽時,采3~4葉,此時第一葉伸平,葉面積為第二葉三分之一。春茶在谷雨后立夏前采摘,夏茶在夏至前采摘,秋茶則在立秋后進行采摘。最好的采摘時間是上午9~11時,下午14~17時,雨天、露水、烈日均不適宜采摘。
武夷巖茶花色品種繁多,一般都以茶樹品種的名稱命名,茶葉品質也與茶樹品種密切相關。普通品種的茶樹稱為“菜茶”,從菜茶中選育出的優良單株稱“單樅”,從單樅中選出的極優的品種稱為“名樅”。
武夷大紅袍,便屬于品質特優的“名樅”,它的采制至今約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大紅袍”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高巖峭壁上,巖壁上至今仍保留著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紅袍”石刻,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晝夜溫差大,巖頂終年有細泉浸潤流滴。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大紅袍的特異品質,大紅袍茶樹現在只有3株,都是灌木茶叢,葉質較厚,芽頭微微泛紅,在早春茶芽萌發時,從遠處望去,整棵樹艷紅似火,仿佛披著紅色的袍子,陽光照射茶樹和巖石時,巖光反射,紅燦燦十分炫目。
大紅袍茶樹為灌木型,樹冠稍稍展開,分枝比較密集,葉梢向上斜著伸展開去,葉子是寬的橢圓形,尖端稍鈍向下垂著,邊緣則往里翻卷,葉子顏色深綠有光澤,如果是新芽,則深綠帶紫,露出毛茸茸的葉毫來
“大紅袍”茶的采摘在每年春天,采摘時需高高的架起云梯,采摘3~4葉開面的新梢,數量極為稀少。采摘后再經過曬青、晾青、做青、炒青、初揉、復炒、復揉、走水焙、簸揀、攤涼、揀剔、復焙、再簸揀、補火等多道工藝,均由手工操作精制而成。
武夷大紅袍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后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具有明顯的“綠葉紅鑲邊”之美感。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它的香氣馥郁,香高而持久,滋味醇厚,飲后齒頰留香,“巖韻”明顯。大紅袍很耐沖泡,沖泡七八次仍能感覺到原茶具有的桂花香味。品飲“大紅袍”茶時,必須按“功夫茶”小壺小杯細品慢飲的程式,才能真正嘗到巖茶之巔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