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ast of Jinuo hill
一
前一日,普文鎮給我們留下好印象。它自稱版納北門,風情普文。因為缺乏歷史典故,不能像大理或者劍川,可以宣稱文獻名邦,于是擇其風土人情為勝。
往南途徑大渡崗鄉萬畝茶園,進入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開闊的視野隨后被山野密林取代。經過野象谷時,會有許多旅游大巴車。行至某個路口,往西即達景洪市區,向東便是攸樂山。
如今基諾 山寨景區距離景洪市區僅半個小時車程,是載客司機們極力向市內游客推薦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反而暗示我應該避開這些富于風情的古老山寨。
路況很好,沒有想象中的寬敞。山野密林中開辟的道路,常常會因兩側植被的蔓延生長而變窄。不足以讓兩車并駕齊驅,遇上會車仍需小心應對。沿路可以停車的地方少,多是在經營場所門口,停下意味著一系列消費行為的開始。要想避開這些因素,則最好不停車。
直到基諾鄉政府駐地。那兒依山傍水,有一個廣場,正中矗立著一尊基諾族的金色圖騰。旁邊圍坐著幾位基諾女性,聽得見她們聊天的話語,每個字都不明白。路邊有小吃鋪,生意不錯。農貿市場里商品色彩豐富,沒有許多人。整體看起來,一副悠然自樂的樣子。
基諾族人規模極小,共一萬多人,大概都在這片山林里了。古名攸樂山,今稱基諾山,基諾即攸樂。東西長75公里,南北寬50公里。
二
清代史料記載:“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屬六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蠻耑(zhuan)、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這是古六大茶山稱謂的來源。
其中,攸樂,就是今天的基諾。革登、倚邦、莽枝、蠻磚,現在屬于象明鄉。曼灑,是指易武。大致同音,不必計較這些名字的精確,實際上并沒有準確稱謂,如今在地圖上要么找不到要么會有許多重名。
從地圖上分析,基諾鄉和象明鄉屬于同一片山區,以南班江為界。國道213東西橫穿整個地區,其中僅有三條向北的岔路可以進入攸樂山腹地,分別是從基諾山寨、亞諾和巴卡三處。
三
從亞諾附近的路口,轉向北,道路盡頭是洛特村。有些路段似乎終年照不到陽光,地表松軟的砂質土壤滲水,令路面覆蓋一層青苔。駕駛員驚呼,路面太滑。經年累月之后,臨近山谷一側的路基便會虧空,在某個時候坍塌或者滑坡。這種路段行車,要格外小心。好像歲月靜好,實則步步提防。所幸山路僅一條,沒有選擇障礙。只有一個問題,你走還是不走。
行至一個村莊,有幾戶人家,有標志物和簡單的介紹。既看不出這里是何地,也不知道村莊叫什么。遇到同樣疑惑的一對四川夫婦。再次相遇時,他們不禁打聽此地是哪。我不知道。地圖上標注這里是洛特村。但也可能是下轄的某個村民小組。
事實上云南一個行政村下屬的會有幾個甚至許多個自然村或者村民小組,習慣上都叫村,卻可能相隔甚遠。例如此前尋找的景谷縣民樂鎮秧塔村,實為村民小組,屬于民樂鎮大村村,正規來講叫做大村村秧塔村民小組,習慣上則叫它秧塔村。但它實際上是大村村,下轄的一個村民組。所以大村村的村委會并不在秧塔的山頭,那里既是大村村又不是大村村。
四川夫婦選擇了原路返回。我們則不同。第一不執著于要去哪里,第二我們從不問路。而是繼續向前。
四
由于前途未卜,選擇下車步行。穿過道口的幾戶人家,只消幾百米外,視野便豁然開朗。路邊依然是松軟的砂質土壤。幾周前在景邁山(今天普洱市轄區內,位于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發現了這種特質的土壤,隨后在瀾滄江中下游的各座茶山都發現了類似的土質。
砂質土多在西北地區,像曾身臨其境的塔里木、青海湖、河西走廊、賀蘭山、金城這些干燥少雨的地方。在大江大河森林密布的滇南地區竟然也有分布,超出了我此前的認知。
砂土透氣、滲水,適合茶樹生長,但同時意味著蓄水力弱,含養分少。于是水源和施肥成了茶樹種植的關鍵因素。
五
攸樂山茶園,曾是清朝云南貢茶主產區,茶園面積在六大茶山中最大,近代以來遭受厄運,傳統的自然種植方式并沒有恢復,帶有顯著的集體農莊特色。同普文農場的大渡崗萬畝茶園,一以貫之。簡單的說,修枝矮化,強調產量。
我聽說攸樂山古茶林現存不多,茶樹主干均經過修剪,矮化成臺地茶進行種植,幾百年的古茶樹如今也只有一兩尺高。臺地茶是勞動密集型耕作,集中連片,密植高產,主要耕作方式是修剪、施肥、打藥,只求產量,對品質幾乎沒有要求。新中國成立以后廣泛推廣。最近幾十年,早已被人唾棄,尤其是臺灣茶商進入大陸以后,應對日歐市場標準,強調有機、健康、環保、無農藥殘余。早期進入云南的臺灣茶商基本上都是在做綠色種植的科普教育工作。市場經濟以來,打農藥的茶葉農殘檢驗不合格賣不出去,茶多酚含量多的茶葉又苦又澀口味不好賣不上價。市場經濟比人文教化有效,今天這些大山里頭就算是沒讀過書不識字的基諾族人也知道不能打農藥來單純增產,要有品質上的追求。反而實現了返樸歸真。
茶園之外,有計劃經濟時代種植的成片橡膠林,大多荒廢。整整齊齊像秦始皇陵的兵馬陣仗。
六
繼續前行,發現遠方的山頭看得見村莊。徒步過去恐曠日持久,于是折返上車前往。
行至最后的村莊,發現道路向北依然行得通。往北數公里是南班江,江那邊是象明鄉。此時,我領悟到舊時山民的出行邏輯是從一座山翻到另一座山。這條路往前沒有行政村,意味著政府不會投資修路,路況可能變糟,但是通往江對岸的象明鄉大致不會錯。南班江缺乏確切記載,作為瀾滄江的支流,它可能只是一條河的規模,那么過江也許并非難事。
歷史上攸樂山不制作緊壓茶。清朝云南貢茶180年歷史,古六大茶山中排名第一的攸樂山自古以來輸送的茶青,很有可能是從這個方向,經由馬幫馱運越過南班江。而從易武老街啟程的馬幫,也是要越過這條瀾滄江的支流,在崇山峻嶺間穿梭。他們都會經過象明鄉倚邦老街進行休整,然后再走同樣的路程,才能最終抵達普洱府思茅廳。
雍正七年設立普洱府的同時,清政府便在攸樂山設“攸樂同知”,守兵五百,征收茶捐。可惜攸樂山終究不能富貴。由于瘴疫流行,數年后,攸樂同知移往思茅。清初在拉薩的駐軍不過三百(軍營駐地在今天拉薩城區扎基寺南,已無痕跡可尋)。而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思茅地區也曾因瘴疫嚴重,走向衰落。大量制茶生產轉往大理下關,下關茶廠隨即繁盛一時。
七
村口有一棵樹。樹不高大,村子歷史也不悠久。這次我們看到了它的名字,巴貴村。地圖上沒有。
在觀察中學習。沒有我喜歡的老房屋舊建筑,缺乏過往生活遺留下來的痕跡和氣息。總之乏善可陳。這里的人家卻有山區罕見的一樣東西:船。攸樂山的船,這是有趣的標題。想劃船,得像這戶人家一樣,先將船綁上皮卡車,驅車運到水邊,大約是南班江,才能實現。也許,巴貴村曾經位于江邊,后易地搬遷至此。
照例找了一戶視野開闊,俯瞰群山,風水極佳的人家去拜訪。老人家一如既往,淡定自若,舉止形態令我想起一位在大理認識的老廣。村子里都是基諾族人,大多種茶做茶,但并非他們唯一收入來源。老人家世代做茶,如今他的下一輩也種茶制茶,但他自己卻不喝。我猜是年紀大了,怕影響睡眠。
沒什么好聊的,那就喝茶吧。老人家慷慨給我們切了山里的一種水果。大約緣我老是談論這種沒怎么吃過的果實。云南的市場里有賣,叫做香圓。老人不用手機,他走出去從外面叫來一個年輕女子。隨后我們來到女子的家,坐下繼續喝茶。聊了半天,方才知道,她是兒媳。
八
老人家存有攸樂山2020年冬茶,他兒媳家存有2020年的春茶。一冬一春,會是個很好的比較。俗語說:春茶放至秋露白,存放半年的春茶此時品飲正當其時。
攸樂山2020年冬茶,有蜜香,儲存它的袋子打開后滿屋飄香。有一種濃稠化不開的香氣,像蜂蜜流在水里,稱之為蜜香。這是茶客中一種特定的描述語言,來表明某一種普洱茶的韻味。只有親身喝過才能對上。上一次喝這種蜜香普洱,是在景邁山。
通常春茶代表一個普洱產區的茶葉品質。攸樂2020冬茶,新鮮出爐,葉底活性特別好。算是熱身,找一下狀態。接下來要喝攸樂2020春茶,我暗自下了十分的功力。
首先泡茶之水要燒開,溫度95以上。靜置片刻,待滾水平復,方可泡茶,古人稱之為:靜沸。簡單兩個字,表意精確,具有文字之美。第一泡醒茶,一方面洗滌浮塵,讓葉片舒展,所以叫做洗茶也行。倒掉洗茶的水,聞香。因受熱水激蕩,杯中葉底溢出的氣味是最富信息含量的一種氣息,且一次性,需把握機會,仔細琢磨。我通常從中辨別茶葉的倉儲信息,例如儲存環境、干濕度、發酵程度,皆有痕跡可尋。之后,看葉底。葉片舒展開后,可以看出茶葉品種、生長狀態,而葉片邊緣的完整程度和焦灼痕跡,則可以辨別制作工藝和手法。此后,等等等等。有門檻,需經驗積累。別有圖謀的茶客,不會如此用心。沒有這份心的人,自然也喝不出其中的滋味。
九
我看了攸樂春茶的葉底,屬小葉種。云南普洱的國家標準不認為小葉種屬于普洱茶范疇,這是一個有趣的話題。我嗅到了葉底中溢出的一絲絲發酵味道。通過這種細微的氣味的連接,令我想到了茶葉江湖上最頂級的曼松貢茶。而它正在南班江對岸,與攸樂山處于同一片山區。世人皆知云南普茶屬于大葉種,一片茶葉可以達半個手掌(包括五根手指在內的總面積),但少有人知,號稱皇家茶園的倚邦曼松,卻是云南獨有的小葉種茶樹。產量極少,無市無價。日后我偶遇的黃兄弟他一個人繼承了200畝。在新一代茶農里,他算得上真正的貴族。卻過著異常簡樸的生活。有點貧血和營養不良。但他車技令我羨慕,可以懸輪巡山,也可以日行1500公里。讓我仿佛感受到《莊子》里列子御風而行的現實存在。
一言以蔽之,攸樂山之所以在今天默默無聞,在清朝卻可以名列六大茶山第一位,我從它的一片茶葉里找出了答案。而它的味道也正如預期,同曼松頂級春茶,一脈相承。只可惜,種植和加工環境并不理想,降低了它的品質。價格則相差百倍。
老人家一樓還存有一袋去年或者前幾年的茶青,大約山中氣候潮濕,加速轉化,香氣佚失,已呈現熟普的氣味。不由驚嘆自然之物這種神奇的變化。
兒媳要去山下給住校的孩子洗澡。但她手機沒電了,摩托車也壞了,搭乘同學家長的摩托車,與我們匆匆告別,顯得十分親切。我等逸民,天亮起床,天黑開燈,哪知今天星期幾。
(to be continued…)
[基諾鄉] 鄉政府駐地和民族特色的符號
[基諾鄉] 廣場上代表基諾族的圖騰
[基諾鄉] 閑適的農貿市場
[基諾鄉] 路邊的小吃鋪和戴著頭巾的騎摩托車老人
[攸樂山] 從亞諾附近上山
[攸樂山] 日光終年照不進的密林
[攸樂山] 當茶樹剪枝成為一種習慣做法,在歷史的長河里只是一個小小的走神
[攸樂山]
[攸樂山] 橡膠林遺跡
[攸樂山] 天氣溫暖,蜘蛛出沒
[攸樂山] 巴貴村
[巴貴村] 斗茶
[巴貴村] 斗茶
[巴貴村] 看得見風景的房間
[巴貴村] 傳統炒茶用柴火和鐵鍋
[攸樂山] 想象一下基諾女子采茶的畫面
品質:★★★★
葉形:★★★
香氣:★
湯色:★★★★
回甘:★★★
風味:★★★★
品質:★★★
葉形:★★★★
香氣:★
湯色:★★
回甘:★★★
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