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出生于上海的42歲猶太人后裔沙拉·伊麥斯與她的第三位丈夫離婚了。沙拉的三次不幸婚姻,不但給她留下了三個孩子,而且還使她的內心受到巨大的傷害,沙拉決定回以色列生活。沙拉作為中以建交后第一個從中國返回以色列的猶太移民,受到了當時以色列總理拉賓的接見。拉賓問她有困難沒有。沙拉說,我有一雙手,所有的困難在雙手里都能解決
一
第二年,沙拉決定把她的三個孩子接到以色列生活。13歲的老大以華、11歲的老二杰瑞和才兩歲的小女兒美美一走出機場就撲到了在機場迎接他們的媽媽懷里。在母子相見的激動過后,三個孩子抬頭看看眼前這個陌生的國度,不由都緊緊依偎在沙拉的身邊。沙拉撫摸著自己這三個心愛的寶貝,對他們說,你們別怕,這里就是你們的家,媽媽會像老母雞一樣帶著你們、愛著你們、保護著你們。
來到以色列沒多久,沙拉帶的錢就花完了,她只能靠賣春卷為生。現在孩子們都過來了,沙拉的生活壓力更大了,她每天起早貪黑自己做自己賣,從不讓孩子們插手,不讓他們吃一點苦。孩子們也悄悄對媽媽說,等他們長大了要每人給媽媽送一件貴重的禮物,大兒子以華說要給媽媽一輛名車,二兒子杰瑞說要給媽媽一幢房子,小女兒也學著說要給媽媽一個裝滿首飾的保險柜。
沙拉帶著孩子們艱難地過生活,可令沙拉沒想到的是,她再苦也不苦孩子這一在中國人看來再也正確不過的做法,卻遭到了新鄰居的猛烈抨擊。一天,沙拉又在忙碌著做春卷,老大以華放學后在一旁看著。這時一個鄰居過來訓斥以華:“你已經是大孩子了,你應該學會去幫助你的母親,而不是在這里看著你母親忙碌,自己像廢物一樣站在一邊。”鄰居訓斥完以華,又批評起沙拉不讓孩子幫自己干活。沙拉看著氣憤不已的鄰居,真不知自己做錯了什么,不讓孩子吃苦,難道自己錯了嗎?她一時接受不了,委屈得直想掉眼淚。
令沙拉接受不了的不止是鄰居無情的訓斥,鄰居更多的無情事還在后面等著她呢!一次,沙拉拜托鄰居去復制一盤磁帶。復制完后,鄰居送來,沙拉問多少錢。鄰居說25塊錢。沙拉一聽驚呆了,要知道,原版磁帶再附帶一本書一共才賣15塊錢呀!當沙拉問鄰居為什么要這么多錢時,鄰居理直氣壯地說,我替你去錄磁帶,我坐車不要錢嗎?我的時間不要錢嗎?我的勞動不要錢嗎?我的錄音機沒有損耗嗎?聽著這在中國人看來不盡情理的回答,沙拉囁嚅著說,我們認識。鄰居說,認識又怎么了,我和銀行認識,銀行會給我錢嗎?這一次鄰居的無情,使沙拉開始反思自己該如何和孩子們去適應這個全新的社會。而徹底改變沙拉觀念的卻是一個小孩子的無情。
有一次,以華想買一輛自行車,鄰居的孩子說他的一個朋友正好有一輛要賣。最后以華以150塊錢向鄰居的這個孩子買了這輛車。后來有一天,以華碰到了自行車原來的主人,他告訴以華,這輛車他當時是100塊錢賣給了那個鄰居的孩子。也就是說鄰居的孩子從中過了一下手,賺了以華50塊錢。以華很傷心,回去問媽媽:“媽媽,我們不是朋友嗎?為什么他要賺我的錢呢?”聽著兒子傷心的問話,沙拉一時無言以答———和自己孩子一樣大的鄰居的孩子已經開始想辦法賺錢來養活自己了,而自己的孩子還在問這是為什么?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呀?
沙拉終于明白了,是自己在中國接受的教育太傳統了,自己要做一個下雨天送孩子們去上學,然后讓他們換上干凈鞋子,從來不讓他們干家務的純粹“中國式媽媽”,才使孩子們十幾歲了還一味地靠媽媽,而不知道去怎樣掙錢來養活自己。她決定,從今以后,自己也要像以色列的媽媽那樣,讓他們從自己這個老母雞的翅膀下走出去,融入以色列這個社會,自己去掙錢,和自己一起養活這個家。
二
第二天,沙拉就把以華和杰瑞叫到身邊說,我們家將沒有錢了,你們放學后必須和媽媽一起做春卷、賣春卷。兩個孩子都懂事地點點頭。沙拉讓兩個孩子做春卷并不是白做,而是計件付錢,每做一個春卷提成一毛錢,賣一個春卷提成兩毛錢,一天一算帳。這樣兩個孩子都有了自己的錢,過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兩個孩子通過幫助媽媽不但掙到了錢,而且勞動還更使他們知道母親為這個家所付出的艱辛,他們更加深愛自己的母親,一有機會,他們就幫媽媽分擔憂愁,電話費、水費的帳單來了,他倆都搶著把錢付了;肥皂沒了,他倆都搶著買來新的??
看著孩子們在付錢時那種小大人般的成就感與自豪感,沙拉抑制不住自己內心的喜悅———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轉變對了。如果自己一直把他們當作小雞一樣罩在自己的翅膀下,那么自己永遠得給他們找食、喂食,現在把他們放出去,讓他們自己去找食了,他們不但很快自己能吃飽了,而且還開始回報她這只勤勞的老母雞了。
沙拉在欣慰的同時,內心也有著對孩子的深深愧疚。在中國,十三四歲的孩子正躺在蜜罐里。可在以色列,自己的孩子卻過著另外一種中國人想都不可能想到的生活。有一次,一個客人定了500個春卷,沙拉和孩子們一直到凌晨3點才做完。沙拉看著疲憊不堪、倒頭便睡的孩子眼淚不由流了下來。沙拉雖心中難受,但她從來沒有想過改變自己的做法,因為在以色列的經歷使她知道,溺愛和母愛是不一樣的,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歷痛苦,他就不可能健康成長。他要讓孩子們知道掙錢的不易、生活的艱辛,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去珍惜生活,知道回報父母。
轉眼以華和杰瑞要回中國上大學了。此時的沙拉已經有了一些積蓄,可她并沒有像中國的媽媽一樣,拿出錢讓孩子來中國讀書,她把以華送到一家中餐館打工,把杰瑞送到一家面包房打工,并告訴他們,什么時候自己攢夠了學費,再去讀書。在面包房,為了多掙錢,杰瑞每天要工作20個小時,每天是睜開眼干活,倒頭便睡覺。這樣的生活雖然很累,但賺錢上大學的理想支撐著他,使他越干越精神。一天,杰瑞透過面包房的玻璃窗看到了一幕讓他終生難忘的場景———一個年輕的小伙開著一輛名車來到了對面的高級咖啡館,一個非常漂亮的時髦女孩坐進了他的車。杰瑞看著這一切,心想,自己只靠這樣子出賣勞動力打工積累,什么時候才能過上那個年輕人的生活呀!自己必須去讀書,而且要很好地去讀書。為了盡快攢夠讀書的學費,以華和杰瑞開始發掘自己在中國的資源,他們給以前在國內的小伙伴寫信,把自己的積蓄寄給他們,讓他們買一些比如絲巾、中國結等有中國特色的小商品寄到以色列。然后,他們兩個輪流到菜市場賣這些商品。當時中國浙江25塊錢一條的絲巾,在以色列能賣到250謝克爾,相當于500元人民幣。經過以華和杰瑞的努力,他們終于攢夠了來中國上大學的學費。
以華和杰瑞都在中國上了自己心中的大學,并且有了在以色列的經歷,他們知道為誰學、為什么學,學習都非常刻苦認真。他們在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后,又經過幾年的奮斗,分別成為身價百萬的富翁。成為富翁的以華給媽媽買了輛媽媽最喜歡的黑色奔馳車,而杰瑞則在上海給媽媽買了一處200多平方米的住宅,他們兄弟兌現了少年時給母親的承諾。
兩個兒子成功了,可現在的沙拉也已不是十幾年前初到以色列時那個貧窮的母親了。原來,沙拉經過在以色列十幾年奮斗,以她通曉漢語、希伯萊語、英語的優勢和她的精明能干打動了擁有百年歷史的羅斯蒂克兄弟鉆石有限公司的老板,公司全權委托她作為該公司中國地區的首席代表。沙拉作為一個手握價值200萬美元鉆石的商人,本可以靠自己在上海擁有自己的車和房子,但她還是很自然接受了兩個兒子給自己的貴重禮物。她之所以要這樣做,是想使兒子們明白,知道感恩、回報父母是做人的第一準則。
三
經過沙拉別樣的教育,她的兒子們成功了。已經是一位成功媽媽的沙拉,并沒有放松對自己心肝寶貝女兒美美進行別樣的教育。
在以色列上學的美美16歲生日時,專門從以色列回上海來看望母親。沙拉領女兒到一家面館吃長壽面,坐下來后,美美在點面的時候點了一杯橙汁。沙拉拿過單子看了一下,問女兒為什么要點橙汁。女兒說自己想喝。沙拉說,如果你渴的話,面館里有免費送的茶水,沒有必要點橙汁。女兒不解地問,媽媽你現在還很窮嗎?沙拉說,媽媽不窮,你渴了有免費的茶水,為什么要點十八元一杯的橙汁呢?如果你想喝橙汁,等你有錢的時候你自己買十杯橙汁。現在是我給錢,我認為你喝茶水能夠解決,為什么要我給你錢來喝橙汁呢?女兒一聽氣得從椅子上站起來就走。沙拉叫住女兒說,你走可以,連你送給我的禮物也一起拿走。女兒遲疑了一下,委屈得含淚又坐了下來。
事后,沙拉經常為這件事自責,不就是一杯橙汁嗎?自己為什么這么無情不給過生日的女兒買,讓女兒高高興興過好十六歲生日呢!可她在自責流眼淚的同時,也明白自己做的是對的,自己什么都可以給自己的女兒,包括自己的器官乃至生命,可如果自己一味滿足女兒的欲望,那么自己培養的只能是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飯桶,到那時,別說是女兒給自己真的保險柜了,恐怕連玩具保險柜女兒也送不了自己。每每想到這些沙拉就會擦掉臉頰上的淚水,默默地為女兒的成功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