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雙全”一直是我們所期望的子女組合,特別是全面開放二孩之后,很多有條件的家庭都會有再“拼”一胎的打算。
一胎是兒子的家庭,很多都想再生一個女兒,而一胎是女兒的家庭又多想再生一個男孩。“一兒一女”貌似是我們都向往的。
但“一兒一女”的子女組合真的就是最完美的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因為就算是“兒女雙全”的家庭,30年后,或許都會面臨一個難題。
趙大媽最近很傷心,因為一件事情,她現在兩邊不討好,更是有被兒媳趕出門的顧慮。
1984年,趙大媽生了人生中的第二個孩子,因為是個兒子,雖說需要交納一定的超生罰款,但一家子卻是歡天喜地,畢竟兒女雙全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大喜之事。
一晃20多年過去了,女兒已經出嫁,由于兒子是小的,再加上她老公有一定的重男輕女思想,他們對兒子的偏愛總有存在。
但年齡越大,她越發的覺著女兒的好,覺得對女兒有所虧欠。
女兒出嫁后,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孩子,趙大媽為了補償女兒,自告奮勇地去幫嫁到外省的女兒帶孩子,這一帶就是4年多。
她一直沒法抽身離開,原因是女兒自己要上班,孩子上幼兒園還需要姥姥每天接送,在女兒一再的央求下,她只能先待在女兒這邊,以至于兒媳的月子她都沒去照顧。
這4年之中,趙大媽的兒子參加了工作,也結了婚,趙大媽更是拿出了所有的積蓄幫兒子付了新房首付,這件事她一直瞞著女兒。
然而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女兒后來還是知道了,非常不高興,因為趙大媽在幫女兒帶娃的這幾年基本上很少花錢,就連買兩三塊錢的菜也會跟女兒要。
所以,沒過多久,因為一次口角,趙大媽被女兒“送”回了老家,讓她找她兒子去。
事實上,為了湊首付款,趙大媽把老家的田地早就被賣光了,她也沒有退休金和養老金,沒有收入來源的她,只能去投奔自己的兒子,這也是之前跟兒子說好了的。
“不管怎樣,兒子肯定能收留我吧!我的養老錢都給他買房了。”趙大媽這樣想著。
然而,正在家中帶娃的兒媳卻站出來了,提出了自己的反對意見,因為婆婆沒有伺候自己坐月子也沒有回來幫忙帶孫子的事一直讓她耿耿于懷。
兒媳認為趙大媽沒有伺候她坐月子,沒有想要幫她帶娃,卻想著讓她們夫妻倆養老,她無法接受。
這讓老伴已經去世多年的趙大媽苦不堪言,每每無人的時候就在暗自流淚。但她只能厚著臉皮賴在兒子家,天天受“白眼”,遭受“冷暴力”。
趙大媽的遭遇,或許有其自身的原因,畢竟偏愛總會有不好的影響。
但是現今社會,絕大多數父母都沒有“重男輕女”的陳舊思想,在一兒一女的家庭中,父母都能平等對待,讓孩子享受到同樣的關愛。
然而,孩子總有長大的一天,而我們終有老去的時候,或許還要不了30年,我們就得面對一個難題。
這個難題與我們是否具有自己的養老能力以及子女是否孝順無關。
有一個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事實:在既得利益面前,我們都是樂享其成的。
30年后,我們都需要對這件事做一個了斷。
以下兩個方面原因僅供參考!
1、難以把握的尺度——權利平等
在子女小的時候,或許我們都能做到平等對待。然而當孩子長大成人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女兒多數要嫁人,兒子多數要娶妻。
這個時候如何把握好平衡呢?
對于已經嫁人的女兒,就算從小沒有對誰有偏愛,但“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仍然是比較大眾的看法。
女兒嫁出去了,到底是把她當做外人,還是依然當自己的家人享有和兒子平等的財產和義務的分配權?我們很難把握。
對于女兒來說,如果能平均分配那是最好不過的事情,但對兒子來說,這是他眼中的“既得利益”,他或許并不認為也不愿意認為已經嫁出去的姐姐或者妹妹也有這樣的權利。
如果協調不好,不能提前做好決斷,這勢必引發他們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到最后還是會歸結到父母這里來。
2、難以協調的倫理道德——責任均攤
條件好的父母,或許不需要為了將來的養老操心,但真正能有這樣經濟實力的父母并不是特別多。
而人在責任和義務面前,本能可能就是避重就輕的,有時候又會因為一些其他的原因讓我們去盡量較少的承擔相關的責任和義務。
我們很難做到完全的平等,畢竟兒女成家后的條件不一,多數情況下,有著平等對待心態的我們會去選擇幫助更需要幫助的那一個。
這種做法一旦形成慣例,在另一方眼里,會理所當然地認為今后養老對方需要承擔的要多一些,多少也會把它當成一個借口。
解決不好這個問題,會嚴重影響并降低我們晚年的幸福指數。
不論是一兒一女,還是兩個兒子或者兩個兒子還是只有一個孩子。要想有幸福無憂的晚年生活,都需要對子女有良好的教育。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有多個子女的家庭不僅僅要做到平等對待,也需要讓他們有相同的觀念,有些事情最好提前做好溝通,因為,30年后,我們或許都要面對這個難題。
今日話題:您覺得什么樣的子女組合才是最完美的?對于兒女雙全的家庭,如何面對今后有關財產及義務分配的難題?
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