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金鑒》奇經八脈總歌
『素問·骨空論』曰: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
『靈樞·五音五味篇』曰:沖脈任脈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會于咽喉,別而絡口唇。
注: ●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 ●中極者,穴名也,在少腹聚毛處之上毛際也。 ●中極之下謂曲骨之下會陰穴也。 ●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者,謂從會陰循內上行,會于沖脈,為經絡之海也。 ●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至于咽喉,別絡口唇,至承漿而終。 ●上頤循面入目至睛明者,謂不直交督脈,由足陽明承泣穴上頤循面,入目內眥之足太陽睛明穴,始交于督脈,總為陰脈之海也。
任脈循行圖
督脈循行圖
【素問·骨空論】曰:沖脈者,起于氣街,并于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靈樞·衛氣篇】曰:請言氣街。胸氣有街,腹氣有街,脛氣有街。
故氣在頭者,止之于腦;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俞;氣在腹者,止之背俞。與沖脈在臍之左右之動脈者,氣在脛者,止之于氣街,與承山踝上。
沖脈起于腹氣街,后天宗氣氣沖來,
并于先天之真氣,相并俠臍上胸街,
大氣至胸中而散,會合督任充身懷,
分布臟腑諸經絡,名之曰海不為乖。
注:
●沖脈者,起于氣街,是起于腹氣之街也。
●名曰氣街者,是謂氣所行之街也。
●一身之大氣,積于胸中者,有先天之真氣,是所受者,即人之腎間動氣也;有后天之宗氣,是水谷所化者,即人之胃氣也。
●此所謂起于腹氣之街者,是起胃中榖起也;并于少陰者,是并于腎間動氣也,其真氣與谷氣相并,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是謂大氣至胸中,分布五臟六腑諸經,而充身者也。
【靈樞·順逆肥瘦篇】曰:沖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氣焉。
【靈樞·動俞篇】又曰:沖脈者十二經之海,與少陰之大絡,起于腎下,出于氣街也。
【靈樞·五音五味篇】又曰:沖脈任脈皆起于胞中者,即此之起于腎下之謂也,而謂起于腎下者,即并于少陰之經,腎間動氣上行也。
【素問·骨空論】曰:沖脈起于氣沖者,即此出氣街之謂也。
●不曰起而曰出者,謂谷氣由陽明胃經出,而會于氣街也。
沖脈俠臍起橫骨,大氣四注肓俞同,
商石陰通幽門穴,至胸散布任流行。
條文:沖脈分寸同少陰,起于橫骨至幽門,上行每穴皆一寸,穴開中行各五分。
按:
任、督、沖三脈,【素問·骨空論】曰:任脈起于中極之下,毛際以上。
是外指少腹之分也。循腹里,是內指胞中也。督脈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廷孔,男子陰器,合篡貫脊屬腎,亦是外指少腹,內指胞中也。
沖脈起于氣街,并少陰之經。亦是指于胞中也;雖未明言胞中,而實未嘗不起于胞中也。是以知任、督、沖三脈,皆起于胞中。
然三脈皆后天水谷所化,胃氣出于氣街,會于胞中,與先天腎間動之真氣,并行而充身者也。由此觀之,三脈同出一源無疑矣。
故王冰《內經》注、《甲乙經》、《針灸圖經》以任脈循背者謂之督脈;自少腹上謂之任脈,亦謂之督脈,則是以背腹陰陽,別為名目耳。
然沖脈亦起于胞中,并足少陰而上行。是任脈、督脈、沖脈乃一源而三岐者。
故人身之有腹背,猶天地之有子午;任督之有前后,猶二陸之分陰陽也。
胞中者,謂男女丹田之通稱也,在女子謂之女子胞,在男子即精室也。
注:
●沖脈起于足陽明,并于足少陰腹氣之街,俠臍中行左右五分,而上行自少腹下尖陰上橫骨穴,從橫骨穴上行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等共十一穴,每穴上行相去各一寸,中行左右各五分。
《靈樞·脈度篇》曰:蹺脈者,少陽之別,起于然谷之后,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于太陽、陽蹺而上行,氣并相還,則為濡目,目氣不榮,則目不合
二十八難曰:陽蹺脈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陰蹺脈者,亦起于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沖脈。
陽蹺脈起于跟中,上合三陽外踝行,從脅循肩入頸頄,屬目內眥太陽經。
注:
●陽蹺之脈,起于足跟之中,上合三陽外踝上行,從脅少陽居之穴,上循肩,入頸頄陽明之肩、承泣等穴,屬目內眥而會太陽也。
陽蹺脈起足太陽,申脈外踝五分藏,
仆參后繞跟骨下,附陽外踝三寸鄉,
居髎監骨上陷取,肩胛一穴肩尖當,
肩上上行名巨骨,肩胛之上臑俞坊,
口吻旁四地倉位,鼻旁八分巨髎疆,
目下七分是承泣,目內眥出睛明昂。
注:
1、蹺者足也,奇經涉于足者之名也。
2、曰陽者,以其所行陽經也。
3、陽蹺者,謂足太陽經之別脈也,起于足太陽膀胱經足外踝下五分陷中申脈穴也。
4、從申脈繞后跟骨下,仆參穴也。
5、從仆參又斜足外踝三寸,附陽穴也。
6、又與足少陽會于季脅軟骨端下八寸三分,居穴也。
7、又與手陽明會于膊骨頭肩端上,肩穴也。
8、從肩穴上行肩尖上兩叉骨,巨骨穴也。
9、又與手足太陽陽維,會于肩后大骨下胛上廉,臑俞穴也。
10、又與手足陽明會于夾口吻旁四分,地倉穴也。
11、從地倉穴行于鼻孔旁八分,巨穴也。
12、又與任脈足陽明會于目下七分,承泣穴也。
13、又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會于目內眥外一分,睛明穴也。
陰蹺起于然谷穴,上行照海交信列,
三穴原本足少陰,足之太陽睛明接。
條文:陰蹺脈起足少陰,足內踝前然谷尋,踝下一寸照海陷,踝上二寸交信真,目內眥外宛中取,睛明一穴甚分明。
注:
●陰蹺者,以其所行陰經,為足少陰別脈也。
●起于足少陰腎經,足內踝前大骨下陷中,然谷穴也。
●從然谷穴循內踝之下一寸,照海穴也。
●從照海穴不循太溪穴,又于足內踝之上二寸直行交信穴。
●從交信穴上循陰股,入陰而行,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鼻旁,屬目內眥外宛宛中睛明穴,合于太陽陽蹺,上行氣并相還,則為濡目之用矣。
●故知陰蹺脈氣,若不與陽蹺脈氣并榮于目,則目不能合也,此陰蹺循行之經脈也。
注: ●陽維之脈,起于足太陽經外踝之下金門穴也。 ●從胻骨、背外、肩胛、項旁、面上、頭后至門穴,維絡諸陽會于督脈也
陽維脈起足太陽,外踝一寸金門藏,
踝上七寸陽交位,肩后胛上臑俞當,
天髎穴在缺盆上,肩上陷中肩井鄉,
本神入發四分許,眉上一寸陽白詳,
入發五分臨泣穴,上行一寸正營場,
枕骨之下腦空位,風池耳后陷中臟,
項后入發啞門穴,入發一寸風府疆。
注:
1、陽維起于諸陽之會者,謂起于足太陽膀胱經之足外踝下一寸金門穴也。
2、從金門穴行于足少陽膽經之足外踝上七寸,陽交穴也。
3、又與手足太陽及蹺脈,會于肩后大骨下胛上廉,臑俞穴也。
4、又與手足少陽會于缺盆中上毖骨際,天穴也。
5、又會于肩上陷中,肩井穴也。
6、從肩井穴上頭,與足少陽會于眉上一寸,陽白穴也。
7、從陽白穴上行于目上,直入發際,本神、臨泣穴也。
8、從臨泣穴上行二寸,正營穴也。
9、從正營穴循行枕骨下,腦空穴也。
10、從腦空穴下行,至耳后大筋外廉,風池穴也。
11、又與督脈會于項后風府、門穴,此陽維脈氣所發也。
注:
●陰維之脈,起于足少陰經內踝上行筑賓之穴,循腹至乳上結喉,至廉泉穴,維絡諸陰,會于任脈也
陰維之穴起筑賓,府舍大橫腹哀循,
期門天突廉舌本,此是陰維脈維陰。
陰維脈循行圖
少腹之下稱府舍,大橫平臍是穴名,
此穴去中三寸半,行至乳下腹哀明,
期門直乳二肋縫,天突結喉下一寸。
注:
●陰維起于諸陰之交者,謂起于足少陰腎經之足內踝后,上分中,名曰筑賓穴也。
●與足太陰交于少腹下,去腹中行三寸半,府舍穴也。
●又平臍去中行三寸半,大橫穴也。
●又行至乳下二肋端縫之下二寸,腹哀穴也。
●又與足厥陰交于乳下二肋端縫,期門穴也。
●又與任脈交于結喉下一寸宛宛中,天突穴也。
●從天突穴上行,在頷下結喉上中央舌本下,廉泉穴,此陰維脈氣所發也。
【版權聲明】:作者:(公元 1742 年)清.吳謙(六吉)等編,九十卷。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