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持續寫作第 29/100 天。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都是在無意識中進行。
例如時間的流逝,我們常常難以覺察到。
打開微信,看到紅點不由自由的就點進去了,不斷的上滑下滑,好奇看看朋友圈中其他人在做什么......
我們明明是在搜索一個問題,可是順著超鏈接點開一個又一個,迷失在互聯網的沖浪之旅......
看了一個短視頻,手總忍不住上下滑,順著平臺算法推薦的路徑,被更多"有趣"的視頻投喂......
一、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平臺想盡各種辦法收割你的注意力
現在平均每個人都有一部手機終端,同時使用兩部手機的人也越來越多。
除了手機之外,他們同時還在使有平板、臺式電腦等終端。
在這個移動互聯網的時代,大家都在線上,線上即是世界,線上即是市場。
在這個時代,各個商家之間的競爭,已不僅僅局限于同行業之間的競爭,不同行業之間的商家也在競爭。
例如,喜馬拉雅的競爭對手不但有同行羅輯思維得到,還有抖音、愛旗藝、網易游戲、微信等不同行業平臺。
畢竟用戶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排他的。
在同一段時間內,要么選擇在得到學習,要么選擇刷抖音、看電視劇、玩游戲、和朋友微信聊天等。再歷害也只能選擇其中一種。
于是,各個平臺都使出了渾身解數,想盡各種辦法爭奪用戶的注意力。
因為在這個時代,誰能夠獲取更多用戶的注意力,誰能讓用戶在平臺上呆的時間更久,誰就是這個時代的贏家。
各個平臺也都深諳營銷之道,能洞察用戶心理,精通成癮機制。
于是,APP 上的購買按鈕被設計得更顯眼、游戲的下一步按鈕點起來更絲滑、各種技巧 ......
一不留神,我們很容易陷入商家所精心設計的"圈套",寶貴的時間和注意力被他們收割。其實很多都是在無意識中發生的。
這些沒有覺察的無意識行為,不僅僅使我們計劃沒有辦法完成,而且可能還會讓我們陷入自我否定的惡性循環。
例如懊悔自己這么沒有自律啊、怎么浪費了這么多時間啊...... 從而讓自己變得更加焦慮。
二、 磨陽工浪費了大量時間
我們的大量時間/注意力不但會被各個平臺想盡辦法攫取,而且我們主動磨陽工的現象也是普遍存在的。
不但孩子在寫作業時喜歡磨陽工 --- 一會出來喝水、一會出來拉尿,反正就是不想寫作業,能拖就拖,除了寫作業,其他做什么都行。
同樣的,許多成年人在工作時也喜歡磨陽工,遲遲進入不了工作狀態,工作能拖就拖、能推就推、能不做就不做。
好像除了工作是和自己"做對"之外,其他無論什么都看著順眼......
當然了,完成不同任務時,中間總是會有時間間隔的,在間隔時間適當休息、娛樂一下,也當然是合情合理的。
問題是許多人總是被互聯網平臺牽引著,不同任務之間本來定的10分鐘切換時間,可最終總是被各個平臺"破防",還給自己找各種借口,在不知不覺中浪費了大量的時間/注意力。
其實,我也遇到過同樣的問題。
就拿寫作來說吧,剛開始寫作時總是靜不下心進入狀態,也很容易被干擾。
一會刷刷短視頻、看看當天的熱門新聞,看看最近天氣、一會聽下課程、看看文章......
反正就是不想寫,總覺得時間還早,想著上午一會要吃飯了,那就下午寫吧,到了下午,覺得有些困先休息下看個短視頻吧。
下午耽誤時間太多沒完成,那干脆就晚上吧,反正日更嘛,晚上12點前完成都是可以的。
就這樣拖著拖著,晚上急急忙忙的隨便趕寫一篇應付了事,或者干脆當天就斷更了,心里還安慰自己說反正文章也沒多少人看。
事后呢,會非常后悔自己又浪費了一天。
可是,第二天、第三天...... 同樣會陷入這樣的不良循環中。
三、容易被忽略的低效工作時間
我們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有時確實付出了時間,看似在努力,但往往是低效、低價值的。
從而造成了一些無謂的時間浪費。
可怕的是,這種低效時間往往還較為隱蔽,很容易被我們所忽略。
例如,我最近寫公眾號文章。在一天中總是不斷的查看公眾號后臺的數據,也就是粉絲量、文章的閱讀量、轉發量等。
其實我也明明很清楚,剛開始持續寫作還不到一個月,閱讀量、粉絲量不可能會有大的增長,可還是忍不住時不時的打開后臺看看。
再比如,我投資了一個標的物,在出手時明明做好了長期持有的準備(五年),可總是一天到晚忍不住的打開價格頁面看短期K線,心情隨著K線短期起伏而波動。
假如你認真記錄自己的日常時間開支,并進行相應時間投資收益分析的話。
你一定會發現我們總是在有意無意中,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注意力。
例如被一些平臺攫取的時間、自己磨洋工的時間,以及容易被我們忽略的低效工作時間等。
其實,這些無謂的時間浪費,完全是有辦法避免的。
我最近就在剽悍一只貓的《一年頂十年》這本書中找到了應對方法。
四、如何做到少混日子、提高產出
1、設置提醒,加大反省密度
貓叔在他的《一年頂十年》如何做到少混日子的章節中,給我們提供一個少混日子、提高產出的方法。
那就是加大你的反省密度。
如果你能在一天之內多反省幾次,就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和狀態,讓自己迅速改進。
貓叔說一旦你養成了勤反省的習慣,你會活得更認真,進步更快。
可是,許多人的覺察能力并不高,很容易忘記要反省這件事的。
要怎么辦呢?
貓叔給了兩條具體的建議:
1)在手機上定幾個鬧鐘,時間一到,手機就會提醒你該反省了。
2)做一張反省海報,上面寫著"大俠,你該反省了",然后將其設置為手機壁紙。
遇到好方法,僅僅知道是沒什么用的,不但要學會,而且最重要的是要馬上用起來,實實在在的改進你的工作、生活。
參考貓叔的建議,我也給自己制作了一張反省海報,并且把它設置為自己手機的壁紙。
當我使用手機的過程中,或手機屏幕剛解鎖時,都可以清晰的看到"該反省了" 這幾個大字,從而提醒自己要反省。
除了把手機壁紙設置為反省海報,我還把自己的 iphone 設置了反省提醒,而且把提醒的頻率設置為 iphone 目前的最大密度,即每小時提醒一次。
由于我的 iphone 和 MAC 是使用同一個 Apple ID,所以,iphone 上設置的提醒也會同步在自己的 MAC 上顯示。
這樣當我每天使用 MAC 進行工作時,每隔一小時就會收到一個反省提醒,大大加大了我的反省密度。
例如在這個提醒中,不點擊"完成"按鈕,它會一直懸浮在我的 MAC 右上角提示我。
不得不說,貓叔提供的這兩個強制提醒建議還真的很管用。
畢竟大部分人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忙得焦頭爛耳,是很難想起來要反省的。
設置了提醒和手機壁紙后,現在我每天看熱門資訊的時間大為減少或者干脆沒有了。
當然為了自己看起來沒有"脫節",我有時候還是會快速瀏覽一下當下的熱門信息的。
不過這也花不了多少時間,基本上看看資訊的標題就基本了解了,很少點開看詳細內容的。
在開始執行時,有時候還是忍不住去關注些和自己無關的八卦資訊,但每次看到手機屏保圖片或收到每小時整點提醒時,都會迅速的把自己的注意力收回來,轉而做些更有價值的事情。
假如每天我在電腦前工作 10 小時,那么我每天會收到10次提醒,即使中間有些懈怠,但如此密度高的反省,會快速的調整好我的行為和狀態。
久而久之,這種整點提醒,很可能已在我的身體里形成了生物鐘,不但整點提醒,而且感覺每時每刻它都在提醒著我:不要浪費時間和注意力。
確實很神奇。
2、做一件事情之前,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為什么要做
我們在做一件事之前,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為什么要做。
長期這樣問自己,你會少做很多不該做的事情,從而節約大量時間。
這也是貓叔給的建議。
每當我想去看熱門新聞、刷短視頻、看直播時。
每當我不斷的打開看微信公眾號后臺看粉絲增長數時。
每當我反復不斷的查看某個標的物的價格K線圖時。
心里總會有一個響亮的聲音,在質問自己:
看這些資訊真的對你有用嗎?
一個月后、一年后,你還記得這些熱門新聞嗎?
你是在浪費時間嗎?
你是在創造價值嗎?
貓叔不是說過要一年頂十年嗎?
你不是說今年要突破嗎?
還像之前那樣昏昏沉沉,會改變嗎?
當這樣不斷的反問自己,我就會馬上停止手中所做的無聊事,把自己的時間和注意力用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改變,主要還是歸功于手機強制提醒的功勞。
當不斷收到提醒,自己的行為和狀態就會不斷的得到矯正,現在已變得真的很珍惜自己的時間/注意力。
再遇到一些無謂的浪費時間的事情時,心中自然而然的就會質問自己,當下是否在浪費時間/注意力。
3、如何減少磨洋工的時間,快速進入工作狀態
有時候之所以不停的在那里磨洋工,很可能是自己覺得任務太難了,于是內心深處是抵觸的,就遲遲不愿著手去做。
其實,應對方法也不難,無非就是先做容易的工作,從容易的做起,在做這些較容易工作的過程中,開始有了自信,有了掌控感,也就慢慢進入了工作狀態。
例如,剛開始寫作的時候,可能要憋一天才能寫出 1500 字左右的文章。
而且遲遲不愿意動手開始寫,主要是由于自己的一些畏懼心理。
例如總覺得寫文章要按照 "開頭 - 中間 - 結尾" 這樣固定的順序寫,而且要一氣哈成。
而自己開頭還不知道要怎么寫引子,開頭還沒寫好,怎么能寫中間、結尾呢,文章總不能"拼湊"吧。
但隨著自己的不斷實踐,隨著自己對寫作認識的提高,我覺得事實不是這樣的。
阻攔我動手寫的,也正是之前對于文章結構的錯誤認知。
誰說文章要一氣哈成了?那些文學大家的文章,人家也是寫了很多遍、改了很多遍的。
誰說寫文章時,就一定要按照 "開頭 - 中間 - 結尾" 的順序了?
當我想通了這些基礎觀念后,現在寫文章不會再像之前那樣花費很多時間進入狀態了。
現在我寫文章時,就是熟悉哪一塊就先寫哪一塊,這樣就會很快進入狀態,把自己的注意力迅速從外界拉回到寫作中。不熟悉的再學習、查資料后再寫。
例如我寫一篇關于孩子頂嘴的文章。
大概的結構(四大塊)是:
引子;
為什么會頂嘴;
1)父母沒有成長,不放權、要求孩子服從自己,否則就失去權威、沒面子。
2)孩子在長大,需要尊重、自由。
怎么防止孩子頂嘴;
孩子頂嘴了怎么辦。
對于這樣的一篇文章,在開始寫的時候,我開始并沒有想起來文章開頭要使用哪些例子做引子。
于是,我干脆先跳過去開頭的引子部分,往后看哪些內容自己此時此刻最熟悉、最能寫。
我發現在第二部分,即孩子為什么頂嘴這一塊內容我最熟悉,我可以馬上寫出幾百字出來。
于是我就先把自己最熟悉的這一塊內容先寫下來。
在寫作這一塊內容的過程中,我的注意力變得高度集中,甚至想起了其他部分內容要怎么寫,例如怎么預防頂嘴,于是迅速把這一塊也寫了。
寫著寫著,兒子之前和我頂嘴的畫面,現在竟然也浮現在我的腦海里,于是現在我知道開頭的引子部分要怎么寫了。
當自己能寫的模塊寫完后,對于那些需要學習、需要查資料的,我就趕緊去學習,然后寫出來。
文章的結構也不是固定的,而是我在寫作過程中調整、優化而來。
在寫作時會不由自主的看結構是否合理、哪一塊放在前面更合適,然后做些調整,最終的結構是在寫作過程中不斷調整優化的結果。
甚至,這篇文章并不是在一天完成的,而可能是大前天想到了這個主題,于是就先寫了一部分。
然后昨天又想到一塊要怎么寫,于是就又寫了這部分的內容。
今天再把它們組合起來,修改修改,最終完成了整篇文章的創作。
你看,我在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也并沒有按照 "開頭 - 中間 - 結尾" 的結構來說,而是先寫自己熟悉的部分,最后一塊一塊 "拼湊" 起來的。
說是"拼湊",并不是大家所理解意義上的"拼湊",我最近寫文章非常認真,在我最終完成初稿后,我會自己多讀幾遍的,內容和結構,都會再做些調整和優化。
最終呈現給大家的,就是一篇自認為是我當下水平所能寫出來最好的了。
其實,無論是寫作還是其他工作,如果遲遲進入不了狀態,很可能就是被某些自認為比較難的地方卡住了。
這時候我們可以嘗試著先從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入手,這樣就可以快速進入狀態,整體的完成時間就會大為減少。
總之,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有許多事情是在無意識中進行,我們稍不留意,就會造成大量無謂時間的浪費。
這時我們要想辦法提高自己反省的密度,提高自己的覺察力,把自己寶貴的時間/注意力,用在最有價值的事情上,從而創造出更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