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給你打了30個電話都打不通,你真是氣死我了"
"你怎么總是寫得這么差?能不能寫好點?"
"夠了!我再也受不了了!"
在生活中,相信大家都有出現過憤怒情緒的時候。
一旦憤怒情緒上來,別人說任何話(甚至很有道理),基本上是聽不進去的。
這時一些傷人的話就開始往外撂了。
可事后冷靜下來又會后悔,畢竟說出去的話是收不回來的。
甚至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覺得當時怎么能說出那樣的話呢?這根本不是自己啊。
其實,嚴格來說這確實不是你自己,你的情緒不是你。這話怎么說?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一起來聊聊憤怒等負面情緒,聊聊如何應對憤怒情緒。
1
憤怒產生的原因
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憤怒情緒產生時,好像我們完全不受自己控制了。
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平時根本不會說的話這時卻能脫口而出。
之所以為如此,其實主要和我們大腦的運行機制有關。
眾所周知,在我們的大腦中,前額葉負責理性,而杏仁核則負責感性。
杏仁核是大腦中最為原始的部位,它存在于數億年前的魚類中,也就是說,杏仁核會讓我們更接近于動物本性。
杏仁核主要負責在受到外部的威脅時最無保護自己的動物本能的運作任務。
從出現時間來看,杏仁核遠遠早于前額葉,所以我們往往很容易受到情緒的困擾。
前額葉和杏仁核是如何作用的呢?
當我們受到外部刺激后,就會引發杏仁核的不安,這時前額葉皮質就會抑制杏仁核使其鎮靜下來。
但是當外部刺激過大,杏仁核的活躍度已經超過了前額葉能夠抑制的程度時,這時我們的大腦就會被杏仁核"劫持",從而引發憤怒情緒。
一旦大腦被杏仁核"劫持",那么它就會挾持大腦全體開始"暴走",這時就會分泌大量的腎上腺素。
而腎上腺素會抑制思考,令人失去理智,有時會令人無法辨別前因后果。
基于這樣的原因,所以在憤怒情緒平復后,事后再回想起來時,往往會后悔當時為何那么憤怒。
2
Rain:應對杏仁核"劫持"
現在我們知道了之所以憤怒,是由于我們的大腦被杏仁核"劫持"所引起的。
那么,要如何對抗杏仁核"劫持"呢?
在《高效休息法》這本書中,作者推薦了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 Rain。
所謂的 Rain 是由4個英語單詞的首字母(Recognize、Accept、Investigate 和 Non-Identification)縮寫所構成。
1)Recognize(意識)
也就是能夠意識到自己正在生氣(或憤怒),這是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
其實,無論是憤怒、焦慮、緊張、沮喪、悲傷、痛苦等負面情緒,還是喜悅、感激、開心、激情等正面情緒,我們都要能意識到。
你既要能覺知到你在憤怒,同時也要能覺知自己處于感激、喜悅等情緒中。
其實,對自己的情緒或想法能夠保持覺知的能力,并沒有那么容易做到,這是需要平時勤于修煉的能力。
從我自身的經驗來說,寫作是可以提高覺知能力的。
因為在寫作的過程中,經常要跳出自己,站在第三視角來思考,例如要思考自己的想法、思維過程、情緒等。
另外,多看這方面的書籍肯定也是有幫助的,例如我最近就閱讀了多本關于靈性成長方面的書。
例如《當下的力量》、《遇到未知的自己》和《清醒地活》等,收獲還是挺大的。
當然了,剛開始修煉的時候總是容易忘記的,這時可以在能夠經常看到的地方貼上提醒(例如提醒自己要能覺察自己的情緒),例如家里的墻上,手機屏幕上等。
2)Accept(接納)
就是要接納自己的情緒,當你生氣了、憤怒了,先要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然后接納這種情緒。
接納也就意味著允許它(例如憤怒)存在,不要對其做價值判斷,不要去評判它,接受它存在就可以了。
你憤怒了,需要接納自己憤怒的事實,不要評判憤怒對不對、好不好、應不應該,如果去評判,就可能會讓自己陷入自責的負面情緒中。
當你產生了憤怒或其它負面情緒,不要和它糾纏(例如判斷),當你和它糾纏時,就會投入更多的能量進去,只會加重負面情緒。
你什么都不做,允許它存在,只是觀察著它(情緒),它的力量反而削弱或消失了。
3)Investigate(調查)
也就是要調動一下自己的好奇心,調查下自己為什么會憤怒,你要搞清楚。
其實弄清楚自己憤怒的過程,也就是深入自己內心的過程,當你把原因調查清楚,你會更加了解自己的。
但可惜的是,大部分人在憤怒(或其它負面情緒)的時候,是不會去調查為什么的,也就失去了探索自我、了解自我的機會。
他們會做什么呢?例如要么道歉,要么使沖突更大,缺乏調查自己、深入自己內心的過程。
建議大家被外界觸怒時,多向內問問自己,到底是什么令自己那么生氣或憤怒的。
如果能夠把內心深處的原因調整清楚,你就會獲得一個較大的進步。它相當于內心的一個結被你解開了,下次類似的事件就不會再觸怒你了。
所以,我們可以把憤怒當作是一個提示,提示你內心里有一堵墻。
正是因為這堵墻的存在,所以許多事過不去,你的內心在抵觸,因此憤怒(或其它負面情緒)也就產生了。
4)Non-Identification(剝離)
剝離也就是要把我們和自己的情緒分開。
讀過靈性成長類書籍的朋友們都明白,我們的情緒、想法、思維等,并不是我們自己。
我們是自己情緒、想法、思維的觀察者。
我們不要把憤怒的情緒和我們混為一談,要和憤怒情緒保持距離,我們是憤怒情緒的觀察者。
我們作為一個觀察者,是主體。
而我們的情緒、思維、想法、念頭等,這些都是客體。
主體是主人翁,它是觀察、體驗客體的。
可以用車站和列車來類比。車站相當于我們,而來來往往的車量相當于我們的思維、想法、念頭等。
每天有大量的車來來往往,來了又走了,來了又走了......
雖然每天有很多車來來往往,但車站始終是不動的。
也就是說,我們腦子中每天都有各種念頭、想法、思維等,雖然它們經常過來光顧,但它們始終是訪客,并不是主人。
因此,我們要始終記得自己相當于那個車站,是裝滿了各種念頭、思維、想法的容器。并不是容器里的念頭、思維等,二者根本不是一回事兒。
相反,如果不把情緒剝離,你是很容易被情緒帶走的,你評判它、否定它,就是在跟它糾纏,是在投放能量進去,只會起到反作用。
不管是什么情緒,你作它的觀察者就可以了。
你憤怒了,但是那憤怒的情緒并不是你,你是那個憤怒情緒的觀察者,你要剝離開,然后才能把憤怒情緒送走。
我們的情緒并不代表我們,初次接觸者可能比較難以理解,但只要搞懂了,很可能是你走上覺醒之路的契機。
總之,當憤怒等負面情緒產生時,建議嘗試嘗試 Rain 法,也就是意識到并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然后調查背后的原因,最后把負面情緒剝離出去。
我們要始終記得,我們的思維、念頭、情緒等,并不是我們,我們是那個觀察者。
希望以上分享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