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年的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新政,實際上是退坡制實施以來,最大幅度的退坡。如果有疑問,慢慢把文章看完。
新能源車以前是政策市,一是有高額補貼,二是限牌城市放行。可以說是政策點燃了新能源車這把火。不過,目前政策效應在加速退場,市場競爭效應逐漸充分。
仔細看2019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可以發現,補貼所剩無幾。2012年,一輛純電動車12萬元的補貼,到現在已經變成了最高2.5萬元,有些低續航里程的車型甚至已經取消補貼。
盡管明年可能還會有少量補貼,但可以預期,補貼范圍會大幅縮水,補貼額度接近沒有。所以,新能源汽車的政策紅利時代很快就將終結,取而代之的是充分市場化時代。
有些轉型較早的車企,前幾年的利潤主要來自于補貼,可以說最大程度地享受了政策紅利,目前新能源車銷量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經過多年的補貼和扶持,國家政策整體上達到了預期。
不過,有些車企則幾乎沒有享受到補貼的紅利,車型推出晚,甚至還沒有推出上市車型,補貼要求就已經較高,而且補貼額也退坡到了尾端。代表性車企就是這一輪風風火火造車潮中興起的造車新勢力。
有些新勢力造車創始人說,不希望有補貼,補貼越早退出越好。其實說這話帶著濃濃的酸味,因為受很多因素的限制,在技術、產品、市場等方面,新勢力造車幾乎享受不到紅利。
享受紅利的是誰?還是傳統車企。國家盡管對新勢力造車的資質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但背后的原因是,當時決策層也看不準互聯網造車到底能把汽車產業改造成什么樣,那就放他們進來試一試。
真金白銀的數千億補貼,最終都流向了傳統車企。特別是最近兩年,支持的取向已經很明確,重心還是傳統車企的轉型,而不是所謂的互聯網造車。
新能源車扶持政策是一個國家戰略,競爭對手是跨國品牌。更充分的市場化,對已經有一定規模的中國品牌,以及跨國品牌都是利好。未來三年,對這部分中國品牌而言,是新能源車品牌能站上一個什么高度的問題;而對于跨國品牌,則是市場能擴充到什么規模的問題。
2
回過頭來看一看,2019版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到底有哪些改變,來看具體對哪些類型的車企有利,對哪些類型的車企不利(主要分析乘用車)。
1、對純電動車的基礎補貼,由2018年的5檔,變成了2019年的2檔。新政只有250-400公里的續航里程、400公里以上的續航里程的車型能享受補貼。
補貼分檔跨度的擴大,說明技術門檻讓位于市場:250公里以下沒有補貼,250公里到399公里補貼都是1.8萬,車企沒必要為了補貼,去多做續航里程,而是可以根據對市場的判斷,去做多長的續航里程。
另外,退坡后,各檔的補貼額度差別不是很大,比如沒有補貼檔和有補貼差距1.8萬元,但明年可能就更少,甚至沒有了,所以車企沒必要去搶,把續航做成250公里以上;
而第一檔和第二檔的補貼額度差別也只有0.7萬元,明年的預期和以上類似。所以,市場上基本上會消失為了補貼,做高續航里程的車型。續航里程的設定根據用車需求回歸市場。
車企下一步要面對的是,好好研究市場需求,不同類型的車,使用場景和續航里程需求分別是什么樣的。比如城市上班用車、已經有一輛燃油車的家庭第二輛車、四五線城市、農村用車等等,對續航里程的要求可能不一樣。這是完全區別于傳統車時代的需求。
插電式對續航里程沒有改變,但補貼由2.2萬元,減少到1萬元。
2、除了分兩檔,補貼要真正拿到手,還要乘以兩個系數:
一個是動力電池能量密度折算的系數;另一個是能耗折算的系數。這兩個系數考量的是車型的技術水準。車企不是一味往車上堆電池,提高續航里程就可以拿到一樣多的補貼。
盡管國家為了規避車企過度追求能量密度而忽視安全性等指標,2019版補貼政策不再突出高能量密度,但能量密度還是新能源車一個核心的指標。
所以,在保證安全性能基礎上,提升能量密度仍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競爭籌碼。
2019版新政對能量密度的要求,對125wh/kg以下能量密度的電池系數為0,而最高的160wh/kg系數也只有1,遠低于去年的1.2。補貼的能量密度倍數效應取消——這對補貼絕對值影響是比較大的。
也就是說,2018年的版本,車企采用能量密度足夠大的電池,可以在續航里程補貼檔提升補貼、還可以通過能量密度技術指標直接擴大補貼,乘以1.2。而2019版新政,在能量密度技術指標考核上,只可能降低補貼,不可能擴大補貼。
3、 對新能源車能耗的要求,不但考驗動力電池能量密度,而且對整車質量、動力系統、電子配置、外觀設計等等有提出了要求,是一個系統性的考核指標。
2019版新政對純電動車的能耗要求補貼的技術標準都有提高,并且保留了1.1倍的倍數效應,可見國家在這方面仍保持了較強的引導功能。但整體上,在這個系數上,倍數效應也是縮小的。
對于能耗的要求,國家門檻并不算高,比如小鵬G3 的整備質量是1585千克,國家門檻工況百公里耗電量是19.368kwh,實際百公里能耗為11.9kwh/100km,也就是說優于門檻62.7%。
但蔚來ES8的門檻是23.4 kwh/100km,其實際百公里能耗21kwh/100km,僅優于門檻10.2%。按照2019版新政,剛好跨過10%的要求線,只能拿到0.8的倍數。
也就是說,蔚來ES8在400km續航里程檔上,拿到2.5萬的補貼還要乘以0.8,也就是2萬元。而2018年,ES8如果滿足能量密度最高檔系數,補貼額度可能超過8.5萬元。
3
新政退坡的幅度大體上看,超過了50%,力度很大。但從乘用車續航里程退坡檔的絕對值看,最大也就是2.5萬元,和前幾年的退坡比并不算很高。
而實際效果遠遠超過了這些數據。2018年的實際補貼有三大塊:續航里程按檔補貼其實是總補貼的基數;實際補貼是基數檔乘以兩個技術系數,這兩個系數有倍數效應;另外還要加上地方補貼。
按照2018年的補貼政策,續航里程400公里以上的純電動車,符合技術條件就可以拿到最高全額補貼:
續航里程檔國補應該是5萬元,如果動力電池能量密度系數全拿,就乘以1.1,再如果能耗系數全拿,再乘以1.2,那么補貼達到了6.6萬元,如果地補按照1:0.5,那么再加2.5萬元,實際補貼高達9.1萬元。
符合這一條件的車型并不少,很多車企就沖著這些條件研發的車。
但在2019版新政里,能量密度倍數效應取消、能耗倍數技術要求提高,加上地方補貼取消,對于同樣滿足2018年政策版最高補貼的車型:
續航里程檔補貼2.5萬元,乘以最高的能耗倍數1.1倍(能量密度系數最高1倍,甚至0.8倍,在加速退坡;地補取消),所以最高只能拿到2.75萬元。
補貼減少了多少?6.35萬元!幅度有多少?降低了69.7%!
面對這種狀況,考驗的是車企對政策的提前預判,以及對產品的成本管控能力,和新能源車型規模化的成本分攤能力。這三種能力,傳統車企都較強,而新創車企完全沒有。
盡管大部分車企對退坡早有預期,對產品定價早有預案,但這是基于成本管控上的預案,所以拼體系能力的時候到了。
去年下半年,以及今年上市的車型,預計影響不會很大。但去年上半年以前上市的車型,或者此前上市的車型,如果銷量不好,成本沒有通過規模效應分攤出去,可能面臨較大的問題。
這就是為什么市場上新能源車那么多,目前宣布不調整價格的只有廣汽新能源一家車企。新政出來第二天,廣汽新能源宣布不調價,確實給很多車企巨大的壓力。
也可以說,多重調整下,2019年補貼新政退坡其實非常大,大過歷年的退坡政策。淘汰賽真的開始了。
那么,新政對哪些車企有利:
1、技術較成熟的自主品牌,有規模效應的車企(包括傳統燃油車規模和新能源車規模)。新能源車真正進入市場化階段,最核心的還是拼成本。有成本優勢,就能搭載更高的技術。比如比亞迪、廣汽新能源、北汽新能源、吉利等。
2、體系較成熟的自主品牌,產品偏中高端,對補貼和價格有預判,有利潤空間的車企。比如廣汽新能源車、比亞迪、吉利等。
3、補貼大幅度退坡,跨國車企受益最大。他們等了很久的市場化時代,終于來了。比如大眾等。
受沖擊最大的車企:
1、 新創車企。今年會有新創車企退出,明年會有更多。去年下半年,已經有些新創車企屬于留著一口氣等死的狀態。沒有成熟產品,融資渠道關閉,沒有可能再走完今年。
特別是有些車企瞄準400+補貼政策造車,補貼忽然減少6萬,而且只有一款上市車型,調不調價將是巨大的考驗。
2、還沒有形成規模和成熟產品的自主品牌,或者利潤較低的低端產品。包括有些轉型較慢的自主品牌,錯過了補貼紅利,轉型做新能源車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很多自主品牌車企,實際上宣告已經錯失了新能源汽車最黃金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