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遇到過這樣兩種人:
第一種人,無論是更換崗位,還是跨行業跳槽,甚至辭職創業,哪種情況都能干得很好。比如大家總在說的那些“斜杠青年”,干啥啥行,跨領域、跨行業也照樣干得很出色。
相反,也有另一種人,只能呆在自己的原有崗位上,一旦換崗位、換公司或換行業,就無法適應,換工作跳槽很容易失敗。
這是為什么呢?
很多人會說,這是能力的問題。這話說得沒錯,但是還沒有說到點上,過于籠統了。
確實是能力的問題,但能力也有不同,有一種能力是可遷移的,就是你從一個崗位轉到另一個崗位,或從一個行業跨到另一個行業后可復用的能力。比如表達能力、管理和領導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思考能力等等。這樣的能力不受行業的限制,能夠繼續遷移使用。
而有些能力或技能不可遷移,變換了環境、場景或行業就用不上了,無法繼續遷移使用。比如你是學牙科的,讓你換成修汽車的工作,原來的技能和知識就無法遷移使用。學會計得讓你去做游戲設計師也有些難。
這里不是說某方面的專業知識不重要,而是有些專業知識不可遷移。我認為,一個人在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除了要在自己的專業方面做得好外,同時還要積累那些可遷移的能力或技能,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這個時代。
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我們所處的時代不確定性、變化性、復雜性越來越強,也有人說是“烏卡時代”。科技發展的速度也越來越快,技能和知識的更新也越來越快。尤其是人工智能時代的帶來,很多專業技能或崗位都將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斯坦福教授卡普蘭做過一項統計:美國注冊在案的720個職業中,將有47%被人工智能取代。而在中國,這個比例可能更高,甚至會超過70%。
這就是這個時代的特點,快速發展、快速迭代,每隔三五年就會出現一些新行業、新物種、新技能,而相應的,每隔三五年也會淘汰一批傳統的、過時的行業和技能。
如果你的可遷移能力不夠強,就很容易被取代。所以,我們應對這個時代最好的策略,就是不斷積累那些不可被輕易取代的可遷移能力。
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去積累那些可遷移能力或技能,但是,什么樣的可遷移能力又是最重要的呢?
可遷移能力其實也有很多,比如,比較簡單或初級的能力有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共情能力、執行能力和基本的分析能力等。再往上就是比較高階的可遷移能力,比如一個人的管理能力或是領導力,影響力、資源整理能力等等,這些能力就比前面那些能力更復雜、更有復合性,而前面的那些能力相對還比較單一。
而更高階的可遷移能力就是底層邏輯能力,比如,產品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及以簡御繁能力等,這些能力的本質就是底層邏輯能力,是一種能夠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的能力。當你有了這種能力后,無論你做什么工作,在哪個領域發展,都能夠遷移運用這種能力。
底層邏輯能力
事實上,越是接近事物底層邏輯的能力,越是可以遷移到更多場景、更復雜的環境中使用。就像特斯拉的創始人馬斯克一樣,他掌握的最為重要的一項可遷移能力就是第一性原理,這一原理是用來解決復雜問題和產生原創解決方案的最有效的策略之一,也是學習如何獨立思考的最有效的方法。
其實第一性原理也就是一種底層邏輯或思維能力。他運用這一能力,成功地將SpaceX公司發射火箭的成本削減至原本的十分之一,又用這一原理將特斯科汽車的電池成本下降了30%。
你會發現,幾乎所有的頂尖高手都掌握底層邏輯這一可遷移能力。巴菲特用價值這一底層邏輯思考股票投資,查理·芒格跨學科學習,去尋找各個學科的底層原理知識。海爾集團的創始人張瑞敏也是運用底層邏輯的高手,包括“量子管理”理論、“理性不及”理論、“不完全契約理論”,甚至包括老子和莊子的一些哲學思想去指導公司的運營和管理,也構建了海爾獨特的人單合一模式。
著名商業顧問劉潤認為:做任何一種商業,都需要找到其最本質的原理。
每個人在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除了必備的不太好遷移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外,一定要積累那些可遷移性強的底層邏輯和原理性的知識和技能。
這就好比是“道”和 “術”的關系,底層邏輯和原理相當于“道”,而遷移性不強的技能和知識相當于“術”,用 “道”去指導“術”,“術”才能更有效。 正所謂“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于術。”
一個人的可遷移能力越強,越能夠更好地適應這個時代。研究發現,人類現有的所有工作中,70%左右的核心能力是相通的,這部分能力其實就是可遷移能力,也是我們從任何一份工作中,都可以萃取出來的。而在這70%的核心能力中,最重要的一項可遷移能力就是底層邏輯能力,有人說:“比努力、才華和能力重要100倍的,是一個人的底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