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76年到20世紀,奧斯曼帝國由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統治,他住在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的一座宮殿里。
哈米德是中東和北非遜尼派穆斯林的哈里發——哈里發是跟隨先知穆罕默德成為伊斯蘭教領袖的人,也是伊斯蘭教三大圣城麥加、麥地那和耶路撒冷的仆人。
從1876年開始,奧斯曼憲法規定了一個立法機構,但立法仍然要得到蘇丹的批準,蘇丹任命立法機構兩院的上議院成員。
此時的奧斯曼人將與歐洲相對的軍事力量的喪失與內部的混亂聯系起來,他們相信他們的帝國可以通過采用一些西方的制度來增強自己。
為了取代伊斯蘭教法,奧斯曼帝國當局建立了一套名為Tanzimat的法律體系。曾經是伊斯蘭教法一部分的伊斯蘭學者們默默地接受了他們地位的喪失。
蘇丹哈米德二世是一個絕對的君主,他的臣民對他的回應就好像他是他們真正虔誠的君主一樣。臣民們似乎急于通過親吻他的手來表達對他的順從。孩子們在放學時站成一排,三次高呼:“蘇丹萬歲。”
在哈米德的統治下,對西方和反伊斯蘭主義的敵意有所增加。哈米德忠心耿耿的臣民中,有些人吹噓阿拉伯文明比歐洲文明優越。
與此同時,奧斯曼帝國與歐洲銀行家的關系越來越密切。與西方的貿易一直在增加,越來越多的西方技術被獲得。
自1883年以來,君士坦丁堡和巴黎之間的東方快車鐵路開始運營,君士坦丁堡和巴格達之間也有一條新的鐵路。
哈米德對從西方購買奢侈品很感興趣,但他希望防止對他和他的統治方式有敵意的思想輸入。他的政權沒收了西方報紙和雜志。
1876年末,他廢除了憲法,開始以一個日益集中的政府統治。在他的帝國內到處都有間諜,他也監視海外的臣民。他帶著一把槍,隨時擔心被暗殺。
任何在任何細節上反對哈米德政權的人都必須擔心被哈米德的特工暗殺。哈米德的一些不滿的臣民稱他為“劊子手”。
一些少數民族反對哈米德的統治。其中有亞美尼亞人和庫爾德人,哈米德派庫爾德人(穆斯林)去對付亞美尼亞人(基督徒),導致1894年超過30萬亞美尼亞人被屠殺。
西方在教育、技術和軍事實力方面不斷進步,而奧斯曼帝國卻在走下坡路。針對哈米德政權的威脅與日俱增。反對哈米德二世的土耳其知識分子從西方汲取了靈感。在高等學府里,人們組成秘密社團。
在日內瓦、開羅和巴黎等地,流亡的土耳其人成立了致力于西方政治思想的反哈米德組織。軍官們是受西方知識分子影響的人之一,他們也形成了一個反對哈米德統治的小圈子。
除了土耳其的軟弱和落后之外,他們還看到蘇丹周圍的腐敗——人們通過購買職位、權力和利益,而不是通過自己的能力來贏得這些。
其中一名持不同政見者是艾哈邁德·里扎。他關心農民的困境,希望在土耳其看到現代農業方法。在擔任教育部長后,麗扎流亡到巴黎。
還有其他土耳其人,他們采納了法國社會學家奧古斯特·孔德的科學觀點。艾哈邁德·里扎(Ahmed Riza)和他的同事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自稱實證主義者的有科學頭腦的法國人對土耳其人缺乏沙文主義。
土耳其流亡者詳細研究了革命,他們邀請奧斯曼帝國內部的其他人加入他們的運動,包括亞美尼亞人。他們對殖民主義的敵意與日俱增,歐洲的進步主義者也是如此,他們反對階級特權。
里扎和他的同事呼吁奧斯曼社會轉型,以吸引占多數的穆斯林。他們標榜自己是優秀的穆斯林,并在財產、家庭和政府問題上找到了伊斯蘭教和實證主義者之間的共同點。
但私下里,麗扎對伊斯蘭教的圣人伊瑪目(Imams)感到蔑視。
他在寫給妹妹法希爾(Fahire)的信中寫道,如果他是女人,他會信奉無神論,永遠不會成為穆斯林。他還譴責男人被允許有四個妻子和無數妻妾。私下里,Riza認為伊瑪目是無知的,他們誤解了先知關于科學的話語。
私下里,他和他的同事們認為科學是精英的事,宗教是大眾的事。里扎和他的同事們想要一個強大的政府,讓他們這些知識精英發揮主導作用,而宗教領袖在政府或教育中不發揮作用。在公開場合,他們談到了一個理想的伊斯蘭政府,在這個政府中,權力是集體的,每個公民都是自由的。
1906年,軍官們聯合起來組成了一個名為Vatan(祖國)的反叛組織。學生團體、共濟會分會和托缽修士會也加入了反對運動。
1907年他們與瓦坦合并成為所謂的團結與進步委員會(CUP),該委員會還與巴黎的土耳其人反叛運動有關。叛亂的軍官們擁有相當一部分軍隊。
1908年他們領導了一場反對蘇丹的軍事政變。被派去反對政變的奧斯曼軍隊拒絕參戰。
蘇丹放棄了抵抗。穆斯林、基督教徒和猶太教徒在街頭歡呼雀躍。新政權于7月6日宣布成立。政變領導人恩維爾·帕夏(Enver Pasha)當時還在25歲左右,他認為政變是在團結與進步委員會(CUP)的領導下進行的。
他宣稱,在一套統一的法律下,所有人都享有自由和平等,他還宣稱,在帝國的外國投資是安全的。
新政權宣揚帝國人民的正義和兄弟情誼,無論他們的宗教信仰或母語是什么。他們預見到亞洲的裙帶關系、腐敗和閑職泛濫的落后習慣將會終結。將進行投資以加強武裝部隊和民政管理,并要求所有軍官和公務員具備適當的教育資格。
盡管叛軍不喜歡哈米德,他們還是把他留在了哈里發的寶座上。反叛者想要的是譴責奧斯曼帝國的憲法和重開議會(1877年被阿卜杜勒·哈米德關閉)。
1908年10月,保加利亞決定退出奧斯曼帝國,宣布獨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名義上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君士坦丁堡讓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在新議會中有代表的舉動煽動了奧匈帝國的弗朗茨·約瑟夫吞并了這些省份。
奧斯曼統治下的克里特島的議會投票支持希臘的統一,這讓那里的穆斯林少數民族非常懊惱,他們發生了騷亂。
土耳其新一屆議會于12月17日召開。艾哈邁德·里扎被從巴黎召來主持會議。在議會中,發生了許多爭論。新政權的支持者贊成權力集中,而一些不太支持新政權的人則贊成少數民族自治——希臘人、亞美尼亞人、保加利亞人、阿拉伯人和阿爾巴尼亞人。
政變領導人相信專業知識和學校教育,反對新政權的仍然是軍官,他們與政變領導人不同,沒有在軍事學院接受過訓練。反對意見也存在于一些強烈的宗教傳統,其中包括尊重蘇丹作為哈里發的人。
穆斯林神職人員因新政權的支持者缺乏宗教信仰而感到威脅。一場支持伊斯蘭教的運動開始了。許多媒體加入了反對新政權的行列,顯然不太關心他們在舊政權中經歷過的審查暴政——只要雙方達成一致,審查就不是一個問題。
1909年4月,首都的保守派士兵爆發兵變。來自宗教學校的教師和學生也加入了反對議會的游行隊伍。新政府的領導人和支持者被迫躲藏起來,蘇丹哈米德宣布他的至高無上和伊斯蘭法律——伊斯蘭教法的至高無上。
忠于統一與進步委員會和反對蘇丹的軍隊從馬其頓被召來,并于4月24日奪回了首都。新政權恢復了權力,并廢黜了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由他的兄弟穆罕默德五世取而代之。
在統一與進步委員會的領導下,政府開始奉行帝國各民族不分宗教的平等戰略。政府希望這些民族團結起來,為此它發起了一項使土耳其語成為通用語言的計劃。這個計劃引起了人們的不滿,尤其是阿拉伯穆斯林,他們的語言是先知穆罕默德的神圣語言。
1911年,意大利與奧斯曼帝國開戰,爭奪當時屬于奧斯曼帝國的利比亞。意大利贏得了這場戰爭,這再次表明了奧斯曼帝國的虛弱。
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希臘希望奧斯曼人離開歐洲,他們克服了在奧斯曼人在歐洲的領土如何分割問題上的分歧。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要求帝國內的保加利亞人和塞爾維亞人自治,而希臘則要求解放奧斯曼帝國內受壓迫的基督徒——希臘人。
黑山加入了反對奧斯曼帝國的陣營,1912年10月,這四個大國為爭奪他們認為屬于自己的領土而發動了戰爭。德國支持奧斯曼帝國,法國支持塞爾維亞。
1913年1月,伊斯梅爾·恩維爾(Ismail Enver), 1908年參與奪權的人之一,領導了另一次政變。他曾是一位進步的軍官,也是革命的英雄之一。
現在他有了帕夏的頭銜,是恩維爾帕夏。他和他的小集團把革命早期的理想拋在一邊,要求絕對的權力。恩維爾帶領一支軍隊保衛帝國對埃迪爾內城的控制,就在歐洲境內的色雷斯。保加利亞、希臘和塞爾維亞開始內訌。
戰爭結束時,恩維爾政權仍控制著埃迪爾內,但已因戰爭而筋疲力盡。恩維爾政權被迫放棄對后來成為阿爾巴尼亞的領土的控制。帝國失去了對馬其頓的控制,薩洛尼卡在被奧斯曼帝國控制了482年后被希臘人控制。奧斯曼帝國現在只延伸到歐洲的埃迪爾內。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恩維爾·帕夏擔任奧斯曼帝國的陸軍部部長。
選舉在1913年至1914年的冬天舉行,但反對黨沒有參加,新議會順從恩維爾和仍然被稱為團結與進步委員會(CUP)。
隨著1914年8月歐洲大戰的爆發,恩維爾看到了奪回被交戰國之一俄羅斯吞并的伊斯蘭土地的機會。恩維爾夢想著奧斯曼帝國的復興。他擔心,如果英國、法國和俄國贏了德國和奧匈帝國,他們可能會剝奪帝國更多的領土。因此,恩維爾帶領土耳其加入戰爭,站在德國一邊。
俄羅斯于11月2日對土耳其宣戰。11月5日,法國和英國對土耳其宣戰,英國發現這是一個恰當的時機來打破土耳其人統治塞浦路斯和埃及的假象——這些土地名義上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但在英國的統治下。
土耳其人封鎖了地中海和黑海之間的海峽,阻止俄羅斯通過地中海出口小麥,也阻止俄羅斯從盟友那里接收物資。為了保護其在中東的油井。
英國將一支軍事力量從波斯灣轉移到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伊拉克,并在那里開始與土耳其軍隊交戰12月,土耳其人開始進攻俄羅斯的高加索山脈。
土耳其人在高加索遭受了一場災難性的戰役,戰時的激情和替罪羊導致了對亞美尼亞人的屠殺——盡管團結與進步委員會最初尊重少數民族。
在戰爭期間,敵人分類變得更加容易,對許多土耳其穆斯林來說,戰爭似乎是針對基督徒的——無論他們與德國和奧匈帝國結盟。
德國將軍與土耳其人在一起,指揮戰爭,但在土耳其較好的將軍之一穆斯塔法·凱末爾的關鍵幫助下,土耳其人將盟軍趕出加里波利半島,成功地保衛了他們的首都。
與此同時,土耳其人在帝國南部的伊斯蘭土地上軍事失敗。恩維爾曾希望埃及人會團結起來支持伊斯蘭統一的戰爭努力。蘇丹(和哈里發)穆罕默德宣布了一場圣戰(圣戰),但盡管奧斯曼宣傳伊斯蘭團結,影響微乎其微。
阿拉伯人在1916年起義反抗奧斯曼帝國。1917年1月,英國人將最后一支土耳其軍隊趕出埃及,為英國人向加沙進軍開辟了道路。
3月,土耳其人撤出巴格達,英國人進駐。7月,一支阿拉伯軍隊和阿拉伯的勞倫斯控制了亞喀巴(在約旦南端的海灣海岸)。
在土耳其,新富階層的腐敗現象正在上升,人們出售運輸許可證,投機政府本應為公眾征用的商品。公眾對恩維爾政府的士氣越來越低落,充滿敵意。
恩維爾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德國的勝利上,但在1918年秋天,德國人在歐洲西線節節敗退,土耳其人在德國將軍的指揮下也在南線節節敗退。
英國人在10月初占領了大馬士革和貝魯特。戰爭似乎失敗了,恩維爾和他的同伙在10月8日左右下臺,恩維爾沒有留下來看看協約國將如何處置他。蘇丹穆罕默德五世于7月去世,10月30日,在新蘇丹穆罕默德六世和伊澤特帕夏領導的新內閣領導下的奧斯曼帝國同意停戰。這讓協約國相信他們可以對戰敗的奧斯曼帝國為所欲為。
參考文獻:
《土耳其歷史:動蕩時代》
《奧斯曼蘇丹國的軍事和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