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場
第19章 德軍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作戰時間:1941年6月22日~7月9日
作戰地點:蘇聯
作戰國家:德國 蘇聯
作戰將領:
李勃:出生于1876年,死于1956年,德國將領,職業軍人。1895年入伍。1898~1901年參加八國聯軍侵華鎮壓義和團運動。1903年畢業于巴伐利亞軍事學院。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后在國防軍歷任炮兵團長、軍區參謀長。1930年任第七軍區(慕尼黑)司令,晉升中將。希特勒上臺后,升任第2集團軍司令,積極參加擴軍工作。8年2月曾被希特勒解職,退役。
同年7月重新服役,出任第12集團軍司令,參加進占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區。后李勃調任西線C集團軍群司令。1940年參加攻占法國,晉升元帥。翌年調往東線,任閃擊蘇聯的北方集團軍群司令,率部沿波羅的海岸向列寧格勒方向進攻。1942年1月,因久攻列寧格勒不下而被解職,轉入預備軍。1944年退役。翌年被美軍逮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作為戰犯,在紐倫堡美國軍事法庭上被判處3年徒刑,后獲釋。
博克:1880年12月3日出生于勃蘭登堡省庫斯特林的軍人世家。父親曾升至少將,母親也是軍人家庭出身,博克從小就向往成為真正的軍人,在軍界大干一番。博克先后到格羅斯利希特菲爾德軍校和波茨坦軍校學習。1898年,博克以優異成績從軍校畢業,獲得少尉軍銜,1905年任營部副官,1907年任團部副官,1908年晉升為中尉。1910年,博克調入總參謀部任職。1912年,博克晉升為上尉。博克在陸軍中獲得“庫斯特林的圣火”綽號。
龍德施泰特:出生于1875年,死于1953年,納粹德國的陸軍元帥。1892年畢業于高級軍校,被派到駐卡塞爾步兵團任職。1900年升任步兵團中尉副官。1907年軍事學院畢業后,任步兵團上尉連長。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初任預備第22師參謀,繼任喀爾巴阡山某軍首席少校參謀官,大戰結束時任西線第15軍參謀長。戰后起,歷任騎兵第3師參謀長、第2集團軍參謀長、騎兵第2師師長、步兵第3師師長、第3軍區司令。1932年10月晉升為步兵上將,任第1集團軍群司令。
作戰兵力
德軍:17個裝甲師、12個摩托化師、1個摩托化團、4個輕型師、1個騎兵師、77個步兵師、1個山地師、8個警衛師;配備有3419輛坦克、47156門火炮和迫擊炮。空軍為第一個航空隊、第二航空隊、第四航空隊。配備1945架飛機,其中1280架可以隨時投入戰斗(其中510架轟炸機、290架俯沖轟炸機、440架殲擊機、40架驅逐機和120架偵察機)。總兵力220萬。
蘇軍:蘇聯在其西部4個軍區駐扎有44個坦克師、23個機械化師、7個騎兵師、137個步兵師;配備有13981輛坦克、52687門火炮和迫擊炮。空軍為63個殲擊機中隊、76個轟炸機中隊共有作戰飛機17745架。(其中3719架為新式飛機)。總兵力330萬。
巴巴羅薩計劃
德國在西線的勝利促使一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態度曖昧的國家倒向德方,從而加強了希特勒對其國內的獨裁統治,并助長了他的擴張野心。到1940年6月,德國通過一系列不流血的和流血的征服,極大地改變了歐洲的政治地圖。此時,能夠與德國抗衡的就剩下英國和蘇聯了。那么到底是先取英國呢還是先攻打蘇聯?這就成了希特勒所面臨的又一重大戰略抉擇。
希特勒進攻蘇聯的想法源于他對共產主義的極端仇視和對斯拉夫民族的蔑視,而在1941年6月促使他關注東方的原因,除法國被擊敗外,還有蘇聯占領比薩拉比亞,把普羅耶什蒂油田置于蘇聯轟炸機的作戰半徑之內,引起希特勒的極度不安。因此,在此形勢下,德國不能同英國決戰。不僅如此,他還將蘇聯的上述做法渲染為進攻中歐的前奏,并同德國陸軍領導人多次進行磋商,商討對策。此外,法國敗降前后,英美蘇三國開始出現聯合抗德的趨勢,這對德國無疑是不祥之兆。應丘吉爾的要求,第一批美國軍火于6月23日運抵英國。爾后,兩國的往來與合作不斷加強。希特勒從情報中獲知,如果戰爭持續下去,一年之內蘇聯就要加入英國一邊。希特勒認為,走投無路的英國之所以繼續堅持戰斗,是因為它希望美國改變其中立立場,“俄國在巴爾干制造動亂,以剝奪我們的油料,癱瘓我們的空軍”。于是,希特勒一面指示德軍盡快作好對英決戰的準備,以免喪失軍事主動權;一面命令陸軍著手研究蘇聯問題,作好對蘇作戰的思想準備,并同陸軍總司令瓦·馮·布勞西奇元帥第一次討論這次作戰的目標和所需兵力。
關于入侵蘇聯的時機,希特勒力求趕在蘇聯完成反侵略戰爭準備和美國可能參戰之前發動侵蘇戰爭。
那么這個計劃是怎樣出爐的呢?
希特勒最初不想通過武力解決這一問題。但到7月中旬,希特勒想一勞永逸地“解決俄國問題”。他在7月13日給哈爾德的訓示中要求在4~6星期內“粉碎蘇聯軍隊”,消滅蘇聯空軍對柏林、西里西亞工業區和普羅耶什蒂油田的威脅,建立從屬于德國的烏克蘭、白俄羅斯、波羅的海國家,擴大芬蘭領土,再用德國空軍摧毀蘇聯的剩余工業區。根據希特勒的這一要求,哈爾德指令第18集團軍參謀長馬爾克斯中將研究對蘇作戰計劃。8月5日,馬爾克斯提出了他的作戰大綱。
馬爾克斯計劃在普里皮亞特沼澤地北南兩側向莫斯科和基輔發動主要突擊,從波羅的海沿岸和比薩拉比亞向列寧格勒和基輔發動佯攻。在第一階段,德軍占領斯摩棱斯克和基輔;在第二階段占領莫斯科后,北路德軍南下,與從基輔東進的德軍會合,將蘇軍大部消滅于莫斯科和基輔之間。德國須投入110個步兵師、24個裝甲師、12個摩托化師。德國情報部門統計,蘇軍有96個步兵師、23個騎兵師和28個裝甲摩托化師。馬爾克斯計劃把莫斯科定為德軍的重要目標,預計蘇軍為保衛莫斯科會與德軍決戰,從而為德軍消滅蘇軍主力創造大好時機。
哈爾德仔細研究了馬爾克斯的計劃,又指令總參謀部的羅斯堡中校進行初步的修改。羅斯堡中校把沿波羅的海進攻的德軍和向莫斯科、基輔突擊的德軍分為北方、中央、南方3個集團軍群,建議中央集團軍群在占領斯摩棱斯克后應等待北方集團軍群。
希特勒在放棄進攻英國的“海獅計劃”后,把注意力放在東方,開始卷入作戰計劃的制定。從11月底到12月初,德國陸軍總參謀部和3個集團軍群司令部對對蘇作戰計劃進行了圖上模擬。12月5日,哈爾德向希特勒匯報了圖上模擬的結果和結論,稱:“蘇聯最重要的軍火生產中心在烏克蘭、莫斯科和列寧格勒。整個作戰區域被普里皮亞特沼澤地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的鐵路、公路在華沙-莫斯科段要優于南部,蘇軍在北部蘇德分界線的兵力亦多于南部。第聶伯河和北德維納河是俄軍必須堅守的最東面的防線,再向東撤退就會暴露其工業區。德軍將以裝甲利刃切入,阻止俄軍在這些河流的西岸集結,建立防御。
德軍必須在華沙地區集結特別強大的軍隊,向莫斯科推進。在3個擬議中的集團軍群中,北方集團軍群的總目標是列寧格勒,南方集團軍群的目標是基輔。后者的一個集團從盧布林出發,第二個集團從蘭姆堡(即利沃夫)出發,第三個從羅馬尼亞出發。此次作戰的目標是南起伏爾加河河口、北抵阿爾漢格爾斯克一線。德軍須動用105個步兵師、32個裝甲師和摩托化師,其中有2個集團軍作為第二梯隊跟進。”
哈爾德修改了馬爾克斯的計劃:將二路進攻變成三路進攻,把列寧格勒變為主攻目標之一,而削弱了向基輔方向進攻的兵力,并提出阿爾漢格爾斯克-伏爾加河的進攻終止線。
希特勒宣布同意哈爾德方案的總體構想,又附加了自己的意見:德軍須迅速前進,不給蘇聯紅軍建立穩定戰線的機會,將德國東部工業區置于蘇聯轟炸機的半徑之外而把蘇聯的工業基地置于德國空軍的活動范圍之內;德國軍隊經首次攻擊就要摧毀蘇聯軍隊主力,因此德國北部的2個集團軍群應有強大的機動部隊;德國北方集團軍群須圍殲波羅的海地區的蘇軍;中央集團軍群的兵力應非常強大,能增援北方集團軍群;在普里皮亞特沼澤地以南,德軍從北南兩翼圍殲在烏克蘭的蘇軍。希特勒沒有決定德軍在達成上述目標后是否立刻向莫斯科推進。
12月18日,希特勒正式簽發關于“巴巴羅薩”方案的第21號指令,最終做出歐戰爆發以來使其最感棘手的侵蘇決策。與此相應,針對英國的“海獅”計劃和不列顛之戰,則轉為掩護德國侵蘇戰爭準備的佯攻措施和心理戰手段。
根據希特勒的指示,德國國防軍統帥部和三軍總司令部陸續下達了有關作戰任務、物質技術保障、戰區準備、偽裝與欺騙措施等方面的一系列指令和指示。
在上述指令和指示中,最重要的是1941年1月31日陸軍總司令馮·布勞西奇元帥下達的《“巴巴羅薩”作戰預令》,它對德國陸軍在侵蘇戰爭中的企圖、任務、同空海軍的協同等做出了具體規定。該指令指出:“為預防俄國改變目前對德國的立場,作為預防措施,應作好一切準備,以便在對英國的戰爭結束前,也能以一次速決戰將蘇俄擊敗”。
兵力部署
根據《巴巴羅薩計劃》的要求,德國對蘇戰爭的主力仍是經過戰火錘煉的裝甲部隊,這個計劃中還有這樣的規定:“必須大膽作戰,坦克分四路深入,以消滅俄國西部的大量俄國陸軍;還須防止敵人退入俄國的遼闊地區。”希特勒在對法戰爭結束后對裝甲部隊進行了整編和擴編,德國裝甲師的數量從1940年春的10個師增加到1941年6月22日的21個師,摩托化師增至13個。德軍這21個裝甲師(實際投入侵蘇戰爭的是19個)被編為4個裝甲集群:霍普納將軍指揮的第4裝甲集群,轄第41裝甲軍和第56裝甲軍,共3個裝甲師、3個摩托化步兵師和2個步兵師;霍特將軍指揮的第3裝甲集群,轄第39、第57裝甲軍,共4個裝甲師和3個摩托化師;古德里安將軍指揮的第2裝甲集群,轄第24裝甲軍、第46裝甲軍和第47裝甲軍,共5個裝甲師、3個摩托化師和1個騎兵師;克萊斯特將軍指揮的第1裝甲集群,轄第3、第14、第48裝甲軍,共5個裝甲師和3個摩托化師。
根據《巴巴羅薩計劃》的要求,德軍3個集團軍群從1940年年底起,著手擬定各自的作戰計劃。
李勃上將是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司令。他指揮屈席勒爾將軍的第18集團軍、布施將軍的第16集團軍和霍普納將軍的第4裝甲集群,由克勒爾將軍的第1航空隊提供空中支援,共有26個師。李勃的任務是率部從東普魯士東北部出發,占領800公里以外的列寧格勒,消滅波羅的海沿岸的蘇軍和蘇聯波羅的海艦隊,并與芬蘭軍隊會合。李勃對面的蘇軍是波羅的海軍區和列寧格勒軍區(戰爭爆發后改為西北方面軍和北方方面軍)的三個集團軍。李勃把霍普納的第4裝甲集群部署在中間,充當先鋒,首先沖到德維納河畔的道加夫皮爾斯,搶占橋梁,不停地沖向列寧格勒,切斷波羅的海沿岸與內陸的聯系,把蘇軍打得暈頭轉向,亂成一團。跟在其后的兩個集團軍掃蕩蘇軍殘兵,把蘇軍駐波羅的海沿岸的部隊壓到海岸后再消滅。
霍普納南面的是中央集團軍群,由博克元帥指揮,凱塞林元帥的第2航空隊提供空中支援。這是兵力最強的集團軍群,有霍特的第3裝甲集群、施特勞斯上將的第9集團軍、克魯格上將的第4集團軍和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集群,共51個師。博克的總目標是占領莫斯科,但其當前任務是包圍和消滅白俄羅斯的蘇軍,占領斯摩棱斯克,打通奧爾沙陸橋,為下一步占領莫斯科創造條件。由于當面蘇軍西方方面軍呈前沿部署,博克把2個裝甲集群部署在兩翼,北面是在東普魯士的霍特,南面是在華沙附近的古德里安,準備對蘇軍實施大縱深迂回包抄。但希特勒堅決主張合攏的地點是350公里外的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博克只得更改初衷,切斷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莫斯科公路,堵住蘇軍的退路。與此同時,施特勞斯的第9集團軍和克魯格的第4集團軍從北南向前伸出,再合緊,把比亞威斯托克突出部的蘇聯第10集團軍也扔進肉鍋。由于裝甲部隊的速度快,裝甲集群和步兵集團軍收網和架鍋幾乎能同步完成。一俟蘇軍入網、進鍋,2個集團軍分兵疾速追趕裝甲部隊,而2個裝甲集群不待步兵趕上,就在斯摩棱斯克筑起鐵墻,后面的步兵繼續東進,把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之間的蘇軍擠成肉餅。
博克南部的是南方集團軍群,司令是龍德施泰特元帥,由第4航空隊提供空中支援。龍德施泰特在整個《巴巴羅薩計劃》中充當配角,其所轄兵力有40個德國師、14個羅馬尼亞師和1個匈牙利軍,他的總任務是占領基輔,進至伏爾加河。但其第一階段任務是占領基輔,占領西烏克蘭,消滅當地的蘇軍西南方面軍(轄4個集團軍)一部。龍德施泰特的部隊實際由北南兩個集團組成。北集團部署在波蘭盧布林地區,有賴歇瑙元帥指揮的第6集團軍、克萊斯特將軍指揮的第1裝甲集群和斯圖爾納格爾指揮的第17集團軍。南集團是駐羅馬尼亞的德國第11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龍德施泰特的主力是北集團左翼的第6集團軍和第1裝甲集群,共20個師。這兩個集團軍從盧布林地區出發,第6集團軍在左,克萊斯特的第1裝甲集群在右,貼著普里皮亞特沼澤地的南緣,先奮力突破蘇軍的防御,向東南直逼基輔,在接近基輔以西約130公里的日托米爾時,第6集團軍與第1裝甲集群分兵,前者轉向東,從南北兩翼鉗擊基輔,占領基輔附近第聶伯河上的渡口;后者拋開步兵,先繼續向東南疾進,然后突然掉頭殺向正南,奔向黑海海岸,包圍部分蘇軍西南方面軍和整個南方方面軍。與此同時,北集團右翼第17集團軍占領普熱姆爾要塞后亦向東南推進,把后路被抄、軍心大亂的蘇聯軍隊推向東面,趕到克萊斯特裝甲集群的履帶下,配合左翼的兩個集團軍,撕開蘇軍西南方面軍的防線,再把南方方面軍裝進口袋。在克萊斯特的第1裝甲集群殺向黑海時,龍德施泰特放出右翼南集團的三個集團軍。德國第11集團軍居中,兩個羅馬尼亞集團軍在兩翼,三路并進,渡過普里特河、德涅斯特河,把蘇聯南方方面軍趕進克萊斯特張開的口袋。在消滅蘇聯南方方面軍后,龍德施泰特就向哈爾科夫和伏爾加河推進。
山河動搖
1941年6月22日(星期日)3時許,德軍出動約2000架飛機,突然襲擊蘇聯西部66個機場,以及其他軍事基地、交通樞紐和重要城市,并以數千門火炮猛烈轟擊蘇聯西部邊境地區。德軍侵襲蘇聯的戰爭打響。
4時30分,德軍北方、中央和南方3個集團軍群共152個師和3個旅以裝甲摩托化部隊為先導,在空降部隊配合下,從波羅的海—喀爾巴阡山一線約1500公里寬的正面上,分北、中、南3路向蘇聯發動全線進攻。
當德軍發動進攻時,蘇軍各邊防師遠離防御陣地,尚在執行和平時期的日常任務,部隊沒有按兵力展開計劃占領防御地區。因而,德軍的突襲很成功。德軍利用空襲和空降部隊破壞了蘇軍的通訊系統,蘇軍最高統帥機構無法得到有關前線準確、及時的情報。因而更加引起了蘇軍的恐慌。蘇軍在德軍優勢兵力的突擊下被迫退卻,損失慘重。戰爭第一天,蘇軍就損失飛機1200架,其中800余架被擊毀在機場上,德國空軍成功地奪得了制空權。德軍裝甲部隊和摩托化步兵也迅速突破蘇軍防線,向前推進了50~60公里,邊境地區的軍用倉庫、儲備的武器裝備和軍需物資幾乎全部落入德軍之手。蘇聯國防委員會在戰況不明的情況下,于當晚發布不切實際的命令,要求邊境軍區實施猛烈反擊,消滅入侵之敵,這種盲目的指揮使前線戰況更加惡化。
德軍分三路進攻,北翼由北方集團軍群自東普魯士的哥尼斯堡以東地域向陶格夫匹爾斯、普斯科夫、列寧格勒總方向實施進攻,企圖消滅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蘇軍集團,占領那里的港口和海軍基地,攻取列寧格勒,與芬軍會師。在波羅的海沿岸組織防御的是蘇軍波羅的海沿岸特別軍區(蘇德戰爭爆發的當天改編為西北方面軍),轄第8、第11和第27集團軍,共44萬人。德軍順利突破蘇軍防御,至6月22日黃昏,第4裝甲集群的先遣部隊已前出到杜比薩河一線。截至7月10日,蘇軍喪失了立陶宛、拉脫維亞和俄羅斯聯邦的部分領土。德軍向前推進400~450公里,進逼蘇聯的西北重鎮列寧格勒。
巴巴羅薩行動中的SS維京師士兵
德軍中央集團軍群負責德軍在中路的進攻,其任務是由東普魯士的蘇瓦烏基地域和波蘭的華沙地域向比亞韋斯托克突出部、明斯克方向實施鉗形突擊,圈殲蘇軍西方面軍主力,爾后向斯摩棱斯克方向發起進攻。
蘇軍西方面軍由德·格·巴甫洛夫大將指揮,轄第3、第10、第4和第13集團軍,共62.5萬人。第3、第10和第4集團軍部署在邊境地區的比亞書斯托克突出部及其以南地域,缺乏足夠的防御縱深,易受德軍合圍;第13集團軍為預備隊,部署在明斯克地域。直接在國境線上的部隊主要擔負構筑工事的任務,其余部隊尚在野營或駐地進行訓練。
6月22日晨,德軍中央集團軍群以約40個師的兵力向蘇軍發起猛攻。北路德軍第3裝甲集群同北方集團軍群的第4裝甲集群從東普魯士攻入立陶宛,渡過涅曼河,對蘇軍西方面軍右翼第3集團軍構成包圍之勢。根據總軍事委員會的第3號命令,該方面軍于次日以第10集團軍的機械化第6軍、騎兵第6軍和第3集團軍的機械化第11軍,對德軍蘇瓦烏基集團進行反突擊。由于所調兵團散處各地,準備時間倉促,又缺乏必要的通信器材,未能對德軍形成集中突擊。蘇軍反突擊部隊損失嚴重,燃料、彈藥消耗殆盡,被迫放棄格羅德諾,撤往新格魯多克。
在此后的戰斗中,德軍有組織地步步緊逼,蘇軍雖投入了多個戰略預備隊,但未完成戰略預備隊的集中、展開和建立穩固的防線。到7月10日,德軍幾乎占領了白俄羅斯的全部領土,在西方向推進了450~600公里,斯摩棱斯克面臨被德軍突入的危險。
龍德施泰特元帥指揮德軍在南翼的進攻,其任務是:左路第1裝甲集群和第6、第17集團軍,從波蘭的盧布林地域向基輔方向和第聶伯河下游實施突擊,通過迂回包圍阻止蘇軍退過第聶伯河;右路第11集團軍在羅馬尼亞第3和第4集團軍協同下,稍后從羅馬尼亞向第聶伯河下游發起進攻。
斯大林認為德軍的主攻方向將是烏克蘭,以奪取烏克蘭的糧食、頓涅茨的煤和高加索的石油。因此,蘇軍在南部部署了西南方面軍以及南方面軍兩個方面軍。西南方面軍由米·彼·基爾波諾斯上將指揮,編成內有第5、第6、第26、第12集團軍,依次由北向南配置,在普里皮亞季沼澤地至蘇羅邊界北緣一線組織防御。在羅馬尼亞方面是伊·弗·秋列涅夫大將指揮的南方面軍,由第18、第9集團軍編成,兩個方面軍共約86.5萬人。
6月22日,德軍第2裝甲集群首先對蘇軍第5、第6集團軍的接合部實施突擊,打開了寬達50公里的缺口,西南方面軍中路和左翼各集團軍面臨被德軍深遠包圍的危險。為肅清突入之敵,基爾波諾斯指派6個機械化軍和3個步兵軍實施反突擊。從6 月23日至29日蘇德兩軍在桂布諾、盧茨克、羅夫諾地域展開了一場戰爭初期規模最大的坦克遭遇戰。蘇軍的反突擊粉碎了德車在利沃夫突出部合圍西南方面軍主力及迅速突入基輔的計劃,但因缺乏統一指揮,諸軍兵種未能組織好協同動作,終于失敗。隨后,德軍變更部署,投入精銳兵團,打破了蘇軍在接合部的抵抗。30日,攻占利沃夫和羅夫諾,開始向日托米爾方向實施強大突擊。蘇軍統帥部考慮到形勢的嚴重性,于6月30日發布命令:要求第6、第26、第12集團軍7月9日前撤至科羅斯堅、沃倫斯基新城、舍佩托夫卡和普羅斯庫羅夫舊邊界筑壘地域一線,在那里組織堅固防御。
7月1日,右路德軍第11集團軍和羅馬尼亞部隊開始強渡普魯特河,向德涅斯特河推進。德軍雖遭到蘇軍預有準備的抵抗,仍于7月3日突至莫吉廖夫—波多利斯基。德軍左路于7月4日占領奧斯特羅格,逼近蘇軍舊邊界筑壘地域防線。至此,德軍在南翼推進了300~350公里。
蘇德戰爭爆發后的最初幾天,從巴倫支海到芬蘭灣沒有發生激烈戰斗。自6月底,德軍挪威集團軍和芬蘭卡累利阿、東南集團軍共21個師和3個旅,對蘇軍第14集團軍和第7集團軍右翼發起攻擊。由于蘇軍預先有準備,最終擋住了德芬軍的進攻,打破了德軍統帥部迅速占領摩爾曼斯克和破壞摩爾曼斯克鐵路的計劃。到7月中旬,德芬軍在向前推進25~30公里后被迫停止進攻。
戰役點評
從6月22日~7月9日,蘇軍在戰爭初期嚴重失利,損失巨大,近30個師不復存在,約70個師的人員、裝備損失50%以上,3500架飛機,一半以上的燃料、彈藥倉庫被毀。蘇軍從西部邊境向東和東北方向退卻300~600公里。德軍占領了拉脫維亞、立陶宛全境、白俄羅斯大部、烏克蘭和摩爾達維亞(今摩爾多瓦)的部分領土,并進入俄羅斯聯邦西部,進抵列寧格勒,威脅到斯摩棱斯克和基輔。德軍也遭到自開戰以來的最大打擊,損失約15萬人,950多架飛機,幾百輛坦克,其進攻力量受到削弱,也沒有達到希特勒提出的消滅蘇軍主力的目標。
1940年,當阿道夫·希特勒決心要把蘇聯作為政治和軍事因素從歐洲清除掉的時候……這場決戰從歐洲迅即蔓延為世界大戰,成為近代戰爭史上最兇殘、最野蠻的一次。
——英國歷史學家艾伯特·西頓
我真正的偉大使命,是同布爾什維主義算賬。
——德國阿道夫·希特勒
你看,他們是怎樣千方百計地拿德國人嚇唬我們;又拿我們當做怪物去嚇唬德國人,這顯然是要挑唆我們互相殘殺。
——蘇聯約瑟夫·斯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