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法明理
洞觀世相
老父親叫張強,膝下有四子,名曰:張龍、張騰、張虎、張躍。大兒子張龍生有一子,名叫張小龍。二兒子張騰生有一子,名叫張小騰,但二兒子張騰婚姻不幸,妻子早亡,后與離異女沈某二婚,沈某與前夫生有一女小趙。但張騰與沈某的二婚生活并不幸運,婚姻關系僅僅存續8年就訴訟離婚,法院將小趙判歸沈某。這個家族的人物關系譜見下圖。
張強老爺子老年喪偶,無所依靠,大兒子張龍遂出全款為老父親購置房屋一套,房產證上單獨署名為父親張強。同時,考慮到老父親一個人生活起居多有不便,張龍遂與老父親同住一屋,負責日常的照料工作,張強的孫子張小龍也時常看望爺爺,給爺爺解悶。張強對大兒子和孫子的一片孝心也是看在眼里、記在心里,遂于2012年立下遺囑:自己死后,自己的房產歸自己的孫子張小龍繼承。該遺囑由張龍保管。
2013年,老爺子張強與世長辭。另外,張騰2007年去世,留有一子張小騰,繼女小趙;張虎1993年去世,無兒無女;張躍1997年被宣告死亡,無兒無女。
張強去世后,張龍告知自己的兒子張小龍爺爺將房子留給了他,但他未作任何表示。直到2021年4月,張小騰龍才拿著爺爺的手書《遺囑》去房管局辦理過戶。令張小騰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房管局的工作人員告訴他:這份遺囑無效,名為遺囑,實為遺贈,遺贈需要在知道受遺贈之日起60日內明確表示接受遺贈才行,否則視為放棄遺贈,只能按法定繼承走。
這不僅使張小龍大為震驚,也使張龍夫婦大惑不解:明明紙上斗大的的字寫著“遺囑”,為什么房管局非說是遺贈呢?如果真是遺贈,那么是否現在這個遺贈就無效了呢?如果遺贈失去效力了,那么按法定繼承走,自己應當繼承房產的多少呢?帶著這些疑惑,張騰龍夫婦找到了筆者。
我國《民法典》第1133條規定:“自然人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指定由法定繼承人中的一人或數人繼承。自然人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贈與國家、集體或者法定繼承人以外的組織和個人”從這條法律我們可以明確地得出結論,遺囑的對象只能是被繼承的法定繼承人,而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只能適用遺贈。那么法定繼承人包括哪些呢?我國《民法典》1127條規定,法定繼承人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請注意,孫子并不屬于法定繼承人的范圍!所以,張強老爺子立的并不是遺囑,而是遺贈。那么按照遺贈,孫子張小龍是否有權繼承呢?無權。為什么呢?
我國《民法典》第1124條第二款規定:“受遺贈人應當在知道受遺贈后六十日內,作出接受或者放棄受遺贈的表示;到期沒有作出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
怎么樣?這一條規定得很明確吧。受遺贈人張小龍必須明確作出接受遺贈的意思表示,否則就視為放棄受遺贈。而在本案中,張小龍當時并沒有表態,也沒有占有涉案房屋,所以一般認定為其放棄受遺贈,放棄的結果就只能按法定繼承走,而他又不是法定繼承人,所以房產的分割與他沒有半點關系了。
這個案例提醒我們兩點:第一,訂立遺囑時一定要在法定繼承人的范圍內選定才算有效,否則只能按遺贈處理;第二,如果是遺贈,那么收遺贈人應當及時作出接受遺贈意思表示,否則就會像本案的張小龍一樣喪失受遺贈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