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一本書,總是執著于盡快把書看完。
尤其是碰上一本好書,沒看完的時候心里總是放不下,總是期待著故事的結局,期待著把書翻到最后一頁所產生的成就感,甚至恨不能通宵夜讀。
在這種盲目追求讀書進度和閱讀速度的心態控制之下,讀書便成了一種任務,讀完書似乎比讀書本身更重要。
后來我發現,這種閱讀心態有很嚴重的副作用,它讓閱讀變得像走馬觀花、蜻蜓點水、狗子掰包谷一樣,純屬是為了讀而讀。讀完一本書之后,除了收獲新鮮感以外,似乎再也沒有其他收獲了。
如果讀書僅僅是為了滿足新鮮感,那么讀書這件事怎么會被推崇到如此高的地位呢?連古人都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世間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
于是,我就調整自己的閱讀心態,開始放慢讀書速度。
最早可以追溯到四五年前,當時我正在讀一本大部頭的書,法國大文豪雨果的《悲慘世界》,翻譯過來足足有一千四五百頁。
小說當然非常精彩,但是我也不可能專門花一兩周來讀吧?我可沒有那么奢侈的生活,連續一周時間讀小說不太可能,連續一周工作加班倒是常有的事情。
案子一多,白天在“城六區”法院之間來回跑,晚上寫文書,審合同,查法條,找案例,忙得身心俱疲,睡覺都成了一種奢侈。
律師的工作,有時候特別忙,有時候又特別閑,當我閑下來,重新翻起《悲慘世界》的時候,突然產生了一種十分奇妙的感覺。
這是一種老友重逢,別來無恙的感覺。
當我再一次和書中的人物相遇時,人物的過往經歷瞬間在我的腦海里閃現,他們的喜悅、悲傷、痛苦、煎熬,他們的彷徨、掙扎、堅持、激情,他們的生離死別,愛恨情仇,所有這些記憶和感受,都凝結在人物的姓名和緩緩推進的故事情節上。
我想知道這些人物后來發生了什么事情,正如我想知道我的朋友以后會經歷什么一樣。
但是我卻不會執著于知道他們后來的結局,我甚至認為故事的結局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逐漸推進的故事情節。
就像是我的朋友,我不想知道他能活多少歲,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會發生什么事情,我更想知道他人生當中的溝溝坎坎,輸贏得失。
于是書里的人物便活了起來,書也隨之活了起來。我再次捧起書的時候,并不會單純覺得自己是在閱讀一段文字,而是覺得自己在參與別人的人生,感受別人的情緒。
打開一本書,便如同親自置身于作者所構建的世界當中,在字里行間,感受到那個世界的空氣,那個世界的草木山川,日月星辰。
當我打開《三體》,我就穿越到了充滿科幻元素的未來世界,與未來人一起思考著人類與地球的命運。當我打開《額爾古納河右岸》,就和一群世代在山林中生活,靠游獵為生,隨馴鹿遷徙的鄂溫克族人融為一體。
合上書后,便又回到了這個熙熙攘攘的煙火人間中,以自己作為故事的主人公,去迎接和面對現實命運所安排的劇情。
所以,讀書和人生一樣,不必著急,重要的是經歷,而非最終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