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忠自少時就傾心篆刻,但他在藝術上的起點是在師從篆刻家劉剛先生之后。在頗為拮據的生活狀況下,他們師生忘情于對篆刻藝術的探討和創作,其艱辛刻苦,確非常人所能。正是這種磨礪,使楊建忠在篆刻藝術上得以精益求精,且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
楊建忠在藝術上的擇徑是非常傳統的。初期,似乎沒有自己的面貌,而在陳巨來、方介堪之間游走,日積月累,如琢如磨,專注于將這些大家的創作中的過人之處吸收過來,并不汲汲于顯示自己的“個性”。尤其是他的鐵線篆,著重于將傳統品質表現出來,使之充滿古典氣息。
“傳統”是建忠治印的主調,力求顯示古印的典雅之風、靜穆之氣、清健之態,突顯其堅韌品質。
對于遵循傳統,前人曾云:以十二分的勇氣打進去,以十二分的勇氣殺出來。楊建忠打進去的程度,恐已有了十分。在這處處浮躁、求名逐利的時風下,這已頗為難能可貴。讀建忠之印能讀出一種純正,一種醇雅,一種肅穆。這種印風在藝境中雅屬高格,自能給人以雋永的審美享受。對于傳統,建忠可謂“癡者”,古人云“藝癡者技必良”。以此衡之,建忠之“良”已有一種主體意識貫穿其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楊建忠的篆刻在印壇猛刮“大寫意”、“流行風”中,自顯幽蘭獨放、清香怡人之致。以陳巨來等為代表的“陳巨來印風”對他的篆刻創作影響還是較大的。“印外求印、印從書出”的創作思想始終是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史上優秀的印人,雖然他們風格迥異,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就是特別注重字法,所謂七分篆三分刻,建忠也一樣。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字法的博取以及由新穎別致的字法而推導出與之相融相稱的刀法和手法,從而營造出一種自然醇雅、清剛內秀的意趣。
為了探求字法的新奇變化,建忠付出了辛勤的勞動。他廣泛搜求古文字資料,沉浸在秦漢璽文、磚瓦、簡牘之間,殫精竭慮、探驪得珠,盡可能地整合揉化,別創新面。字法的豐富多彩為他拓寬了創新之路,顯示出鮮明獨特的篆刻風貌。
舍利子
亦復如是
如他所刻的“亦復如是”、“舍利子”等有邊欄白文印,就是借鑒秦印面目,揉入己意,其中以“亦復如是”尤佳,在明白曉暢中別有一種生拙從容的意味,耐人咀嚼。
度一切苦厄
無眼界
朱文印因為書寫的直接性,技法施展的空間比白文印更大,故往往比白文印包含更多的藝術信息,如“度一切苦厄”、“無眼界”和“是故空中無色”等作品。
照見五蘊皆空
而“照見五蘊皆空”、“波羅揭諦”等印作,筆意甚濃而點畫兀凸,棱角分明而含蓄內斂。而其玉印的潔凈和勁挺,鑄印的凝重、寬和均集于一體。
空即是色
特別是長條形的圓朱文印,似最能體現建忠治印的水準。如“空即是色”、“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諸方,其中以“空即是色”為代表。那種于端莊中寓奇巧,隨印布勢,疏密、長短、參差、穿插有致的安排,有平而不平,逸而有實,外似平正、內蘊奔放之趣,誠可謂“靜到極致便顯動,實到極處便為虛”。其善于將印文內容和邊欄相結合,使印作能縱能收,虛實相生,于文字中融入一種畫意,發揮了“鐵線、玉筯”的裝飾性,別具神采。從中可窺見作者對王福庵、陳巨來、方介堪諸家的感悟至深,而又別開新面,令人激賞。
凌風青松多壽枝
魚鳥之樂
漢印是篆刻史中的第一座高峰,豐碑猶存,對后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建忠的篆刻也追溯于此,反復臨摹窺得門徑后,在創作中又從吳讓之和方介堪等名家印作中汲取養分,所以他的印作中,時可看到在線條的細節上有讓翁的靈動,而在整體氣息上又有介堪公的雍容,如“凌風青松多壽枝”和“魚鳥之樂”等印,均可稱是此類作品的成功范例。
值得一提的是楊建忠的邊款。那一手恭楷的切刀邊款工穩老辣,頗得兩位老師的神韻。印章的邊款猶如畫家作畫于空白處的題字,如今似乎得不到方家應有的重視,書法拙劣或是文句不通者比比皆是。但建忠對此卻有足夠的自信,他少小重視文辭修養,所以治印時有多面長款,洋洋灑灑,刀筆文辭雙美并舉,這在當今的印人中還是不多見的。
應該說,在個性上,楊建忠不是那種風流倜儻、玲瓏八面的人,因此決定了他的作品在審美意識和藝術風格的走向。從建忠的篆刻作品中,也許少有大開大合、搶眼刺激的取向,但卻能得到一種沉靜和淡泊的況味。有道是大味若淡,像建忠這樣的人崇尚古典,注重傳統,其所追求的自然沖淡,當不是一時甜膩的“鮮”味,而是持久的回甘。我之敬服楊建忠,歸根亦在于他對傳統篆刻藝術一如既往的虔誠。
“誰吸古澗水,養此塵外姿”。建忠藝術品位達到如此古雅可親的地步,一是靠天賦,二是靠修煉。他師從篆刻家劉剛先生,又有幸得到篆刻名家南劍鋒先生的指點。他們對建忠抱以很多的關愛和期望,為他指出了一條為人從藝的正道。同時,這兩位先生的自我人格、高尚藝德也使建忠得到了更大教益,終使建忠力絕世俗之染,迥出時流,專心致志于方寸之藝,這在當今確實難乎其難。建忠自謂:“我的老師及諸位前輩都是這樣過來的,我也一樣可以步他們的后塵!”楊建忠生于1979年,正值奮發有為之年,也正是可以出成果的時候,但愿他已獲得的成績可以激勵他在今后的創作中取得更好的佳績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