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的發展和演變都離不開老子和孔子這兩位中國最偉大的人物,孔子奠定了儒家的基礎,老子是道家的開山鼻祖。但是從古到今關于老子和孔子思想高下的討論卻很激烈。凡支持老子學說的就抬高老子貶低孔子,反之亦然。依博雅看來,老子孔子儒道等諸子百家的思想,追根溯源只不過是從不同方向對7000年前《易經》的解釋罷了。下面以老子和孔子的核心思想進行探討。
大家知道,易有三易,就是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連山易也稱之為神農易,象山之出云,連連不絕,故以山為首。歸藏易又稱黃帝易,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藏于其中也!故以地為首。周易即周代的文王易,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故崇尚天,以天為首。由于連山易時代最久遠,失傳也最早。后來歸藏易也基本失傳,至今只留下一鱗半爪,已難窺其全貌。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易經只是周易,其卦爻辭是文王和周公所著。至于連山和歸藏卦爻辭是誰所著,已無人知曉。推理應是神農時代和黃帝時代所著吧,故應該和周易有所不同。
我們先看老子的時代周王朝,應該是把周易當作唯一版本,這是肯定的,因為是他們的老祖宗寫的卦爻辭嘛。而連山歸藏可能均不再流通。但是老子由于當過周朝的國家圖書館館長,這個有利條件使他能夠閱讀到當時的所有書籍。我們知道在周以前,能留下的名著幾乎沒有,唯有易經這本偉大的著作,博雅猜想當時老子一定是認真加以研究的。也許那時連山已經失傳,而周易卻并不符合老子的道,最終老子選擇了歸藏易作為他的哲學思想的發端,那就是道。老子跟易學的思想非常密切,道德經有許多話和思想是出自易經,老子書中的思想也都是由易經而來。道德經中很多章節如第一章、第四章、第六章、第十六章、第二十五章、第四十章、第四十二章等的論述和易經的思想是一致的。比如:《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和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都是同一個意思,這等于是講萬物生成始于太極。整個“太極”觀與“道”在本質上其實沒有區別。由于篇幅關系,不能一一列舉。
所以道德經其實是對《歸藏易》的義理闡述。博雅大膽來判斷一下: 道家其實就是易經的一個別派。道德經就是易經的另外一本書,老子事實上就是一個易學家!
我們再來看孔子,孔子為讀《周易》而多次翻斷了竹簡上的牛皮帶子,“韋編三絕”就是這么來的,可見他對周易的癡迷程度??鬃釉唬骸凹游覕的?,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钡遣┭乓詾楫敃r在民間可能歸藏易已經找不到了,或者是已經不全。所以孔子研究的一定是周易,那么他的理論基礎核心思想也都是從周易來的。孔子一生刪詩書修禮樂,作春秋,但是他對周易卻是一字未改,為它作了十翼,并曰:“假我數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笨梢娝麑χ芤椎淖鹁闯潭?。孔子在韋編三絕之后,終于發掘出易經中形而上的終極原理,就是孔子在《易傳》中(周易.系詞上)所說的一句話:“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陰一陽之謂道”,雖然只有寥寥七個字,卻凝聚了易經的最高智慧。亦即陰陽之道。所謂陰陽之道,亦即是生生之道,是宇宙人生的終極真理,亦是哲學上的最高智慧。
所以我認為老子和孔子只是用不同的易經版本,不同的角度來闡述道,他們都可以被稱為易學家,并不存在著誰高誰低的問題。只是由于老子研究歸藏,孔子研究周易,所以到后世兩者相差越來越遠,這才造成儒學和道家兩派的不同。但是他們兩者皆源于易,《易經》就像一棵大樹,老子孔子都源于此,無非是殊途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