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趙謐墓志》,為北魏景明二年(501)歲次辛巳年十月造。墓志長方形,長約44cm,寬約36.5cm,青石質。有界格,楷書。志文共十二行,滿行十五字,墓志總計152個字,每個字2.5×2.5厘米。2003年出土于河北趙縣趙州橋之西南,出土比較晚,字跡較清晰。
北魏《趙謐墓志》高清賞析
釋文:大魏故持節龍驤將軍定州刺史趙郡趙謐墓志銘。遠源洪休,與贏分流。族興夏商,錫氏隆周。曰維漢魏,名哲繼進。行義則恭,履仁必信。篤生君侯,體苞玉潤。文以表華,質以居鎮。含素育志,非道弗崇。聲貞琁響,跡馥蘭風。貴閑養樸,去競違豐。形屈百里,情寄丘中。報善芒昧,仁壽多褰。辭光白日,掩駕松山。深燈滅彩,壟草將繁。德儀永往,清塵空傳。魏景明二年歲次辛巳十月壬戌朔廿四日乙酉造。
魏碑是對我國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稱,以北魏為最精,大體上可分為碑刻、墓志、造像題記和摩崖刻石四種。此時的書法是一種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過渡性書法體系,魏碑書法對后來的隋代和唐代楷書體的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魏碑書法風格多樣,樸拙險峻,舒暢流麗。極有名的如《鄭文公碑》、《張猛龍碑》、《高貞碑》、《元懷墓志》、《張玄墓志》及《趙謐墓志》等,魏碑開創了隋、唐楷書法則的先河。清代中期書家倡導'尊碑抑帖',沖破'館閣體'的束縛,碑學興起,書風為之一變。
墓志銘為北碑書法的一大特點,產生于東漢末年,是埋入地下的堪碑。后來發展為一種石刻品類,體制多樣而精美,已出土的北魏墓志達二、三百方之多,大都為精美秀整的楷書。魏碑上承漢隸傳統,下啟唐楷新風,為現代漢字的結體、筆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