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釋疑:何為“列錦(意象疊加)”?
列錦(名詞疊加)
所謂“列錦”,就是全部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經過選擇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構成生動可感的圖像,用以烘托氣氛,創造意境,表達情感的一種修辭手法,也可以通俗地叫意象疊加。“列錦”又稱“列詞”,最早大約見于我國著名教育家、修辭學家、語言學家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發凡》一書。從詩詞鑒賞的角度,有人也把“列錦”叫“意象疊加”或“名詞疊加”。
在流傳深遠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煙村”“人家”、“亭臺”、“鮮花”既各自獨立成景,又共同構成一幅田園風光圖,創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達出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贊美之情。
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給人的情趣和詩味是濃醇、深長的。上句是視覺畫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飛的雁,下句是聽覺意象——千家萬戶的砧杵之聲。上下句的串聯疊合,不但鮮明準確地描繪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構造了一個幽遠凄清的意境。
例如溫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佳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全句由十個純名詞構成六個意象,疊映出商山黎明之前的一幅完整的畫面:殘月高懸,雄雞清聲;茅房客舍,思歸心切的客人早早地起來趕路,誰料,板橋橫渡,冷霜冽冽,一行足印,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了。整句詩僅由疊加的六個意象來突出“早行”二字,不著一閑詞,盡得“早”之風流韻味。區區十個字,不僅有景有情,而且還有動態的敘述,妙就妙在沒有一個動詞。如果寫作“雞鳴茅店月,人行板橋霜”,意思也許是完整的,但也就不會傳誦至今了。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三句由九個名詞(定名結構)分別排列為三組,每組都是一個特寫鏡頭,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極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經詩人的藝術組合,便濃重地渲染出一幅凄涼蕭瑟的氣象,并將讀者帶入荒僻冷寂的藝術境界,幾乎成了寫景的絕唱。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這也是千古名句。作者運用列錦手法,把楊柳岸、曉風、殘月藝術地排列在一起,表面上完全是寫景,而深情寓于其中,用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襯詩人的空虛寂寞之感。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韓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上句是視覺畫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飛的雁;下句是聽覺意象,千家萬戶的砧杵之聲。上下句的串聯疊合,不但鮮明準確地描繪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構造了一個幽遠凄清的意境。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1161年冬秋,南宋軍隊分別在瓜洲和大散關打敗了北方的入侵金兵。兩句詩寫的就是這兩件事。瓜洲是古渡口,軍隊渡江必經之地。大散關是關隘屯兵之處。見“渡”見“關”,立刻會產生戰爭的聯想。詩的特點還在于,并沒具體描寫戰爭,只是寫出了兩地的場景:雄關秋風立戰馬,雪夜渡口列戰船。營造了一種濃重的戰爭氛圍,沒寫戰爭場面而戰爭確實存在。樓船、鐵馬、雪夜、秋風給人以戰爭的悲壯蒼涼感。
運用“列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達效果。
經典的列錦還有“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駿馬秋風塞北,杏花春雨江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