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心虛齋空諸相,瓶花無根獨自香——古籍點讀《瓶花譜》
自古以來,文人雅士皆喜以瓶花頻換春常在,獨得三分春色七分香的意境,折取應季鮮花,裝飾于書齋之內,更是不可或缺的必備之品,最喜窗牖風來書葉亂,膽瓶花落硯池香的氛圍。
因此,《瓶花譜》,詳述了插貯鮮花的折、瓶、水等各種方法。
首先,是折枝的講究:折取花枝最適宜的時候,是清晨朝陽未出的花枝帶露時分,選擇半開的花朵,如果太陽高照的時候折花,則花色不鮮、香不全,一兩日即枯萎掉落。
折花之時必須擇枝,或上葺下瘦,或葉片高低不一,或曲折委婉,無論俯仰高下、疏密斜正,皆可取獨特的意態。
如果是以草木為主,最難的是修枝,若非熟悉名人寫生畫跡,修枝難以脫俗。
折得花枝或者草木枝之后,必須立即插入小口的瓶中,緊緊塞之,勿泄其氣,則可數日不敗落。
梅花初折之時,用火燒斷折之處,然后將泥土薄薄地抹上一層;牡丹初折之時,宜用燈火燃薰斷折之處,待花枝軟即可入瓶;荷花初折之時,宜用亂發纏其根部,取泥封竅;海棠初折之時,薄荷嫩葉包根入水。
其次,選擇花瓶:春冬用銅,秋夏用磁。花瓶上忌有環、忌成對,因為像在神祠祭祀供品;花瓶的瓶口小而瓶肚厚,取其安穩而不泄氣;瓶寧瘦勿壯,寧小勿大,20-30厘米左右的瓶最佳。銅瓶缽受土氣影響較深,以之養花,花色鮮明如枝頭,開速而謝遲。
瓷器以各式古壺、膽瓶、尊、觚、一枝瓶為妙,茄袋、葫蘆樣、細口、匾肚,瘦足、藥壇等瓶,不宜供養鮮花。
花與瓶要相稱,花稍高于瓶。假如瓶高一尺,花枝高出瓶口15厘米左右,瓶高20厘米左右,花枝需高出瓶口8厘米左右,忌太高,太高瓶易仆,忌太低,太低無雅趣。
小瓶插花,宜瘦巧,不宜繁雜。若只插一枝花,需要選擇枝條有古意,屈曲斜裊的。插二種,則分高低而合插,儼若一枝獨秀。
瓶中插花,最好只選擇兩種,種類過多,則顯冗雜可厭。
冬季寒冷時節,梅花宜用敞口古尊罍插貯,由于冬天的水容易結冰,則投入少許硫黃,白天放置南邊的窗下,令其親近陽光,夜晚則放置在床邊,瓶中水不會被凍結。還可以用淡肉汁去除浮油之后,倒入瓶中,避免水凍結成冰。
最后,選擇養花的水:古語有云,凡花,滋雨露以生。因此瓶中養花,最宜用雨露之類的天水,次之則是潔凈的泉水江水湖水(井水味咸,養花不茂,勿用)。
取雨水時,可于下雨之時,潔凈布兜下承以盆桶,先貯于桶,待其澄清之后,再倒入花瓶中。插花的水,需每天換水,如果兩三日不換,花枝會枯萎零落。
瓶花有六忌:一忌井水插貯,二忌久不換水,三忌油手拈弄,四忌貓鼠傷殘,五忌香煙燈煤熏觸,六忌密室閉藏,不沾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