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文言翻譯之門
——陸波
現在在中學生中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排在第一的就是令學生們普遍頭痛的文言文。而高考文言文閱讀中,讓學生們最發怵的也是學生得分率較低的一道試題就是文言文句子翻譯,而且此題分值高達10分。為了在高考中奪分,好多老師和學生都搞題海戰術。殊不知作為中華文學史上的瑰寶,文言文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載體,文質兼美的文章浩如煙海,命題者的出題目標如深海里的銀針,想僅靠題海戰術突破文言文翻譯大關無異于大海撈針,實在不可取。那么如何準確、高效、到位地翻譯文言文,突破高考文言文翻譯的瓶頸,打開文言文翻譯的大門呢?如果洞察了文言文翻譯的誤區,掌握好文言文翻譯的原則和方法,再輔以針對性的強化練習,定會事半功倍,決勝高考。
一、把握文言文翻譯的原則,了解文言文翻譯的要求
命題人常選擇那些帶有重要的語法現象的文言文句來讓考生翻譯,是對理解實詞含義、虛詞用法,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三方面能力的綜合檢測,也是考查考生語言表達能力的一種手段,同時也將其列為高考閱卷的采分點。所以文言文翻譯要抓關鍵詞語,洞悉得分點,否則將徒勞無功。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所謂意譯,就是“通其大意”,按原文表達的大體意思來翻譯。高考對文言句子翻譯的考查,一般要求直譯,只有在難以直譯或直譯以后表達不了原文意蘊的時候,才酌情采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
翻譯文言文的三個基本標準是“信”、“達”、“雅”。“信”,就是準確無誤,忠實于原文,不歪曲、不遺漏,也不隨意增減意思;“達”, 就是通順暢達,要求譯文通順明白,合乎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沒有語法錯誤;“雅”就是優美自然,即譯出原文的語言風格,遣詞造句豐美典雅。對中學生而言,主要是要做到“信”和“達”。
二、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方法,洞察文言文翻譯的誤區
(一)、照錄法——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名詞。古今詞意完全相同的詞語,以及人名、歷史地名、謚號、廟號、年號、官職名、民族名和特殊稱謂等專有名詞都可以照錄不翻譯。
常見誤區:強譯——該留不留,歪曲原意。
【例句導航】
例1、今單衣被嚙,是以憂戚。(《三國志》)
例句簡析:“單衣”現代漢語里也常用,屬于古今同義詞,不必譯。可譯為“現在單衣被(老鼠)咬破了,所以(我感到)很憂愁。”
例2、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張衡傳》)
例句簡析; “陽嘉”是年號,“候風地動儀”是器具名稱,不必譯。原文可譯為“陽嘉元年,(張衡)又制造了候風地動儀。”
【病例診斷】
例1、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
誤區點撥:“晉國侯王和秦國霸主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在于晉聯盟的情況之下又與楚聯盟。”此句犯了專有名詞強譯的錯誤,“晉侯秦伯”照錄即可,強行翻譯反而畫蛇添足。
例2、非桀其孰為此(1995年高考上海卷)
誤區點撥:“不是桀鶩不馴的人誰能做出這種事情呢? ”此句犯了固定名詞強行翻譯的毛病,此處“桀”是指中國夏朝末代君主夏桀,其實根據上下文的語境不難看出,應保留不翻譯。
【練習鞏固】翻譯下列句子
1、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石鐘山記》)
2、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賦》)
3、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滕王閣序》)
4、景帝以固為廉直,拜為清河王太傅。(《史記?橘林列傳》)
(二)、刪削法——有的文言虛詞,它們僅有語法作用,而無實際意義。盡管它們在原句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譯句時,卻無法用對應的現代漢語進行翻譯,可剔除不譯。這些詞包括句首發語詞、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的助詞、句中表停頓的語氣助詞、倒裝句式的標志詞、襯音助詞、表敬副詞、偏義復詞的襯托成分。
常見誤區:贅譯——該刪不刪,成分贅余。
【例句導航】
例1:①蓋忠臣執義,無有二心。(2007全國卷Ⅰ)
譯文:忠臣堅持道義,沒有二心。
②蓋當時視他驛為壯。(2005年浙江卷)
譯文:(褒城驛)在當時比其它驛站更為壯觀。
例句簡析:這兩句中的“蓋”均為句首語氣詞,不需要翻譯。
例2、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孔雀東南飛》)
譯文:(你)就可以去稟告婆婆,趁早把我休回娘家。
例句簡析:“公姥”在句中是偏義復詞,特指婆婆。對于“偏義
復詞”,就是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成,其中一個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語素不表示意義,只作陪襯。翻譯時,要將“陪襯意”削掉。
【病例診斷】
例1、 ①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②夫趙強而燕弱。(《廉頗藺相如列傳》)
誤區點撥:“夫”是語音助詞,起提起下文的作用,無實在意義,
刪去不譯。
例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誤區點撥: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也很久了。“也“字是句中表
停頓的語助詞,應刪去不譯。
【練習鞏固】翻譯下列句子,注意文言虛詞
1、一夫不耕,或受之饑。(《論積貯疏》)
2、張良曰:“謹諾。” (《鴻門宴》)
3、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離騷》)
4、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淺。(《石鐘山記》)
(三)加字法——文言文單音節詞多,翻譯時應逐字對照。在單音節詞之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為雙音節詞或短語。加字如果還不能準確表達,嘗試根據語境換成合適的雙音節詞或短語。
常見誤區:錯譯——該加不加,盲目化雙。
【例句導航】例1、指出下列句子中“制”字的含義
①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齊桓晉文之事》)
②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 (《后漢書?張衡傳》)
制 ③王寥、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過秦論》)
④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岳陽樓記》)
⑤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過秦論》)
例句簡析:①②⑤“制”之后加字分別變為“制作”、 “制造”、 “制服”, ④⑤則需要根據語境分別譯為“統帥”、“規模”。
例2、 指出下列句子中“急”字的含義
①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荊軻刺秦王》)
②良曰:“甚急!” (《鴻門宴》)
急 ③安在公子能急人所困也? (《魏公子列傳》)
④大王必欲急臣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⑤卻坐促弦弦轉急 (《琵琶行》)
例句簡析:①② “急”之前加字分別變為“著急”、 “緊急”;③④則需要根據語境分別譯為“解救”、“逼迫”; ⑤“急”之后加字變為“急促”。
【病例診斷】
例1、隱處窮澤,身自耕傭。臨縣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2004年高考全國卷)
誤區點撥:該加不加。此句中的“耕傭”并非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而是“耕”和“傭”兩個詞,可加字為“耕種幫傭”,引申為“種田做工”。譯為“(孟嘗)隱居在偏遠的湖澤,親自種田做工。臨縣的士人民眾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戶。”
例3、 意氣益厲,乘勝逐北。(04年天津卷)
病例:精神更加振奮,趁著勝利向北方追擊。
誤區點撥:盲目化雙。譯句中把“北”譯成“北方”不當,“北”
在古代有“潰敗(的軍隊)”之意,如《過秦論》中“追亡逐北,流血漂櫓”中的“北”。例句中的“北”亦屬此義。
【練習鞏固】1、選出對加橫線的詞解釋錯誤的項( )
①黎明即起,灑掃庭除(除去塵雜)
②為漢家除殘去穢(清除,去掉)
③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清除)
④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⑤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拜官授職)
2、選出對加橫線的詞解釋錯誤的項( )
①阿母謝媒人(推辭,謝絕)
②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道歉,認錯)
③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否”(感謝)
④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辭別)
⑤噲拜謝,起,立而飲之(感謝)
⑥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訴,勸告)
⑦及花之既謝(凋落)
3、選出對加橫線的詞解釋錯誤的項( )
①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斷絕)
②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隔絕)
③大聲發于水上噌如鐘鼓不絕(停止,消失)
④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陡峭的)
⑤而心目耳力俱窮,絕無蹤響(完全,絕對)
⑥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堵塞)
4、選出對加橫線的詞解釋錯誤的項( )
①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用)
②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相信)
③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使者)
④煙濤微茫信難求(確實,實在,的確)
⑤低眉信手續續彈(隨意,隨便)
⑥欲信大義于天下(通“伸”,伸張)
⑦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真誠的誓言)
⑧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可靠的)
⑨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信物、憑據)
⑩西憶岐陽信(音訊、消息)
(四)、拆分法——文言文中有時連用的兩個單音詞,在現代漢語中恰好是一個雙音詞,對這類詞語,需要拆分成兩個單音詞分別進行翻譯,而不能把它當作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
常見誤區:錯譯——該拆不拆,古今混淆。
【例句導航】
例1、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而人之所罕至
焉。(《游褒禪山記》)
例句簡析:此處“非常”不同于現代漢語的意思,是兩個單音詞,應翻譯為“非同尋常”。可譯為“然而世界上奇特、雄偉、珍貴非同尋常的景象,常常處在艱險遙遠,而人們很少到達的地方。”
例2、窮餓無聊,追購又急。(1994年高考上海卷)
例句簡析:“無聊”在該句中是兩個單音詞,須拆開翻譯,“無”應翻譯成“沒有”,“聊”應翻譯成“依靠”,而不能依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的詞義“由于清閑而煩悶”,或(言談、行動等)“沒有意義而使人討厭”來理解和翻譯。
【病例診斷】
例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譯文:想起當初他們的祖輩和父輩,冒著風霜雨露,披荊斬棘,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地。
誤區點撥:該拆不拆。“祖父” 詞義縮小,現代漢語指父親的父親,古意是“祖輩和父輩”,是兩個雙音節詞。學生容易誤譯為“祖父”。與此類似的還有“妻子”、“ 形容”、“地方”等。
例2、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爾。(2010年湖南卷)
譯文:寄身在偏遠的地方,只不過是稱霸的人的臣子罷了。
誤區點撥:“偏方”現代漢語指民間流傳、不見于醫藥經典著作的中藥方;古意是指僻遠的地方。此句學生容易誤解為今義。同時,此句中的“委身”和“特”也是采分點。在教材中有相關文句:“委身為賈人婦”(必修三《琵琶行》)(寄身)、“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必修四《廉頗藺相如列傳》)(只不過)。所以,教材文言知識點還是文言文翻譯的根據地。
【溫馨貼士】文言文中的古今異義現象非常普遍,這一知識點也是高考命題經常涉及到的內容。我們在復習翻譯文言文時一定要特別注意關注古今異義詞,千萬不可以今譯古。
【練習鞏固】翻譯下列句子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燭之武退秦師》)
2、璧有瑕,請指示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3、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4、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六國論》)
(五)、替換法,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通假字換成本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換成現代漢語。當然文言文與現代漢語一樣都存在一詞多義現象,因此在翻譯時一定要結合語境選擇相應的詞語“對譯”。
常見誤區:硬譯——該換不換,不明通假,以今釋古,忽略活用。
【例句導航】
例1、 蚤起,施從良人之所從,遍國中無與立談者。
(《孟子﹒齊人有一妻一妾》)
例句簡析:“蚤”通“早”;“施”通“迤”,逶迤斜行,文中指暗中跟蹤。只有明確通假字,才能準確翻譯。此句可譯為“早上起來,暗中跟蹤到丈夫所去的地方,全城沒有人停步跟他說話。”
例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燭之武退秦師》)
例句簡析:“行李”詞義轉移:今義是“出門時帶的包裹”; 古義指“外交使者”。此句可譯為“秦國的外交使者經過鄭國,鄭國可以供給他們所缺少的糧食。”“共”是“供”的通假字,翻譯時也要注意。
【溫馨貼士】2010年高考語文安徽卷句子翻譯 “時既與梁通好,行李往來,公私遺贈,一無所受”中的“行李”即是此意。所以提醒同學們復習要立足課內,緊扣教材,夯實基礎,注重積累,同時打通壁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形成遷移能力。。
【病例診斷】
例1、楚相孫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貧困負薪而食,不足為也。(05全國卷二)
病例:楚相孫叔敖堅守廉潔一直到死,如今妻子身處困境,背柴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
誤區點撥:以今釋古。“妻子”是“老婆孩子”的意思,如讀本《赤壁之戰》中“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即是此義。
例2、文忠帥砫亮祖等馳救,去新城十里而軍。
病例:文忠帥砫亮祖等人前往救援,去新城十里的地方打仗。
誤區點撥:不明通假,該譯不譯,誤譯詞語。采分點均為實詞“帥”、“去”、“軍”。翻譯時“帥”通“率”;“去”是“離開,距離”之意;“軍”名詞用作動詞,譯為“駐軍,駐扎”。
【練習鞏固】翻譯下列句子
1、燕王誠怖大王之威。(《荊軻刺秦王》)
2、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鴻門宴》)
3、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陳情表》)
4、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5、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滕王閣序》)
(六)增補法——凡是文言文中與現代漢語不相通的省略情況,都要將省略的內容補出。一般有兩種情況:增補句子的省略成分和詞語活用后的新增內容。
常見誤區:漏譯——該補不補,成分殘缺,造成歧義。
【例句導航】
例1、游學青、徐、并、冀之間,與交友者多異之。(07上海卷)
譯文:仲長統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帶游歷求學,和(他)交朋友的大多認為他與眾不同。
例句簡析:“和”之后省略賓語“之”, 在翻譯時,應補出“他”。例2、“審視之,短小,黑赤色,頓非前物。”(《促織》 )
譯文:仔細看它,個兒短小,黑紅色,(成名)立刻(覺得)它不象先前那只.。
例句簡析: “頓”是“立刻”、“馬上”的意思,前缺主語“成”,后應跟謂語“覺”,在翻譯時,應補出“感到”、“覺得”。
【病例診斷】
例1、與趙將賈偃戰,沉其卒二萬人于河中。(《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病例:與趙國將領賈偃交戰,把他的兩萬士兵趕到黃河里淹死。
誤區點撥:該補不補,造成歧義。缺少主語,在翻譯中未能分清主體和客體的關系,造成語意出現歧義,應當自動承前補出主語“白起”,第三人稱代詞盡量用實體代替。應該譯為“(白起)與趙國將領賈偃交戰,把趙國兩萬士兵趕到黃河里淹死。”
【溫馨貼士】主語的省略,文言文中極為常見。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不獨立作句子的主語。句子若是重復前邊的詞語又羅嗦,這樣省略主語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份,要以上下文的意思或整個語言環境去推斷。翻譯時,要根據具體情況把省略成分補出來。主語的省略,可分為“承前省”、“蒙后省”、“對話省’等形式。
例2、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病例:然而體力足以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笑的,在自己看來也
是悔恨的。
誤區點撥:該補不補,前后矛盾,所以一定要補充行文中省
略的內容。應譯為“然而體力足以達到(卻沒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笑的,在自己看來也是悔恨的。”
【練習鞏固】翻譯下列句子,增補省略內容
1、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莊暴見孟子》)
2、長橋臥波,未云何龍。(《阿房宮賦》)
3、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4、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七)、調序法——文言文中有許多變式句,通常也叫倒裝句,是比照現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順序而言的。文言中的語序多有變化,主要有以下幾種倒裝形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介詞短語后置句。譯文時,應按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及時調整。然后再翻譯。
常見誤區:硬譯——該調不調,語序混亂,句不達意。
【例句導航】
例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
也。(《勸學》)
例句簡析:這是個定語后置句,文言中,一些修飾性的定語常常
置于中心詞之后,在翻譯時要先調整為正常語序之后再翻譯。先調整為“蚓無利爪牙,強筋骨”。再譯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沒有強壯的筋和骨頭,,(卻能)向上吃到黃土,向下喝到黃泉,(是由于):用心專一的緣故。”
例2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張衡傳》)
例句簡析:這是個介詞結構后置句,在現代漢語中,介詞結構常
常放在動詞前作狀語,古代漢語里有些則置后做補語。在翻譯時也要先調整為正常語序之后再翻譯。調整為“形似酒尊,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飾(之)”,譯為“形狀像酒杯,用篆書文字、山、龜、鳥、獸等圖案雕飾著”。
【病例診斷】
例1、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誤區點撥: 這是個賓語前置句。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句中“一言”是介詞“以”的賓語,應先調整為“詩三百,以一言蔽之,曰:‘思無邪’。”再翻譯“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無不出自真情’。”誤區在于忽視了原句賓語前置的特點,未調整原句的語序就硬譯。
例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魏公子列傳》)
誤區點撥:這是個主謂倒裝句兼賓語前置句,古漢語中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于主語之前;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也會前置。先調整為“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再翻譯。譯為“公子解救人危難的精神表現在哪里呢?”通常學生會誤譯為“哪里在于公子你能對別人的困境感到著急啊?”
【練習鞏固】翻譯下列句子
1、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三國志 孔明傳》)
2、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赤壁賦》)
3、人誰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
4、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
(八)、套用法:指在翻譯時套用文言文的固定句式的固定結構。固定結構,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組合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約定俗成,世代沿用。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為表示疑問、表示反問、表示感嘆、表示揣度和表示選擇五種,可以套用。
常見誤區:混譯——不明結構、混淆虛實、不合規范。
【例句導航】
例1、①安能摧屑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天姥吟留別》)
譯文:怎么能讓我低頭彎腰去侍奉權貴,叫我不能開懷展笑顏!
② 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文:他的妻子說:“您漂亮極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③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譯文:現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則好比是魚、肉,還告辭干什么呢?
例句簡析:表示反問,“安能、何能、何得”,這三種固定結構一般譯為“怎么能”; “何(奚)以……為?”“何(焉)……為?”可譯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著……呢?”
例2、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拿了我的璧玉,不給我城,怎么辦?
②寇深矣,若之何?(《左傳?僖公十五年》)
譯文:(已)誘敵深入了,對他們怎么辦?
③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論語》)
譯文:長幼之間的禮節是不可能廢棄的;君臣間的名分怎么能廢棄呢?
例句簡析:表示疑問,“奈何……?若何……?如何……?”它們組成固定形式,可譯為:"……怎么辦?"、"為什么……?"、“……什么樣”。
例3、①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譯文:以至于對天發誓,割下頭發扔在地上,大家的淚水沾濕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頹啊。
②嗟夫,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續孟嘗君傳》)
譯文:哎!孟嘗君只是雞鳴狗盜之輩的頭子罷了。
③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國也》)
譯文:只不過后面的逃了不到一百步罷了,這同樣也是逃跑呀。
例句簡析:表示感嘆,“何其……也”譯為“多么……啊”;“特(直或止)……耳“,譯為“只不過……罷了”。
【練習鞏固】翻譯下列句子
1、若翁廉,若輩得無苦貧乎?(《記王忠肅公翱事》)
2、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3、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秋水》)。
4、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伶官傳序》
5、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
【溫馨貼士】文言文固定結構也是高考考題設置的關鍵得分點之一。牢牢地掌握這些固定搭配的句式,翻譯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文言文中出現的的固定結構要做到:準確記憶,正確判斷、規范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