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紅利本來就是貶義詞,說直白一點,可壓榨的底層人數足夠多!西方人給它包裝成精美的翔,一坨一坨地喂給中國媒體人。
清朝中后期有四萬萬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但卻被全世界吊起來揍?請問人口紅利在哪里?1778年歐美都有了抽水馬桶了,大清也知道外界這些事情,不但有抽水馬桶,還有蒸汽機,還有紡紗織布機,但清朝皇帝或王公貴族們從未想過引進或者仿造。
為什么大清對這些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無動于衷?因為人口紅利實在是太香了?。≡绯康柜R桶刷、刷馬桶的奴才實在是太多了,以前一個月還要給幾文錢,后來人多到內卷起來,我給你刷馬桶,不要工錢,給口飯吃就行。
人口紅利到底是誰的紅利?是王公貴族,以及和他們勾連在一起的地主資本家的紅利而已,跟普通人沒有一毛錢的關系,清朝的四萬萬人口紅利,本質上是把人當成了可以消耗的資源和工具來看待的,奴隸主看了都忍不住落淚,奴隸主還會把奴隸當私有財產,還會給他保養一下,再找個異性奴隸,生個小奴隸,這就是農村人對待耕牛的態度,耕牛雖然累,但主人不舍得給他一下子用死的,家里有專人割草放牛伺候它,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生活其實也還挺不錯的。
后來一下子人口紅利來了,紅利多到什么程度呢?乾隆看到西洋一些機械玩意,不屑一顧地搖了搖頭,這啥玩意,有屁用,我人多的用不完,來10個人比你這個干的還快。紅利多到招人用只招年輕的,35歲以上的根本看不上,你自己回家種田過日子去吧。你已經連成為別人的私有財產的資格都沒有了,大多數人成了即用即拋型的生產工具。
馬戛爾尼訪華時,曾經有過這樣的一份記錄,清朝一些豪族常常對別人說,我對錢一點兒也不感興趣,我只喜歡做好事,我是當地出名的大善人!這些家族經常把吃不完導致壞掉的蔬菜、水果、肉類扔到海里。馬戛爾說他當時看到了現場,都驚呆了,海邊的滿清老百姓跟瘋了似的到海里撈這些明顯已經壞掉的食物,甚至還出現了因為人太多造成人員溺斃的情況。
一直到清末,國家仍然以農業社會為主,后來也發展了一些低端工業,他們仍然是以“人口紅利”的態度對待勞動者,一天15個小時連續不斷的重復工作,忍受著異味、噪音、粉塵,干活的人連出去撒尿拉屎都要扣工錢,這些人年齡大了,干不動了就給趕走了,也沒有買過什么類似于今天的“養老保險”之類的東西,那些人60歲之后,沒有養老錢,基本都自生自滅了,無人去管!
為什么清朝會這樣?有人說,你可以選擇不干,換個東家??!問題是雇主聯合起來了,你去哪家都是一樣,而戴著“人口紅利帽子”的老百姓卻是一盤散沙,豬養的多了,豬肉便宜了,請問豬肉紅利是豬的紅利嗎?最后清朝的結局是什么,西洋人打進來了,到了天子腳下,這些“紅利們”,愣是跑出來給這些洋人扶梯子幫助打自己的國家。老百姓也知道洋人不會對自己好,但有人收拾這些王公貴族們,他們寧愿陪上自己的命。
所以我們要吸取清朝的教訓,不要陷入人口紅利的偽命題中。那么當初一代人吃兩代苦的時候,是不是人口紅利呢?不是!是人民的信仰,那是真把國家當自己的家!每個朝代開國的時候都有這個階段,就是均田地,然后發布的口號是,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發展到一定階段,又出現了典型的“王朝周期律”,就是一部分人壟斷了土地,并左右國家政策,另一部分成為了“人口紅利”。現在往往會變成了一部分人壟斷了資本,然后左右了社會輿論,甚至組成團團伙伙,這個會,那個大學的,妄圖參與國家政策的制定。
如果一直以“人口紅利”而洋洋自得,那么會一直在低端的社會生產環境中徘徊,就像乾隆年代,有那么多不要工錢的刷馬桶的人,我干嘛要發明抽水馬桶呢?
創造力源于閑人、閑錢、閑時間,社會發展之后,資本要回饋社會,最終要把人解放出來。但是很多低端的廉價勞動力自己卻擔心,如果都在搞人工智能,機器人啥的,那么我們這些“紅利們”豈不是沒飯吃了?這就牽涉到政治學的話題了,就是統籌下的二次分配,用資本的話語體系是解釋不了的。現在提倡的大家都要能夠享受和分配到發展的紅利,走共富的道路,就是一個正確的認知。
現在我們面臨著很險惡的國際環境,我們向上爬的道路艱難重重,如果一定要去說什么紅利,我認為,到什么階段說什么話,如今要提倡的是人才紅利,而是把所有人的潛在的能力激發出來,而不是把勞動人民通過勞務公司像豬仔一樣倒騰來倒騰去!
從清朝來看,一些階級就看到廉價無比的人口紅利,甚至倒貼錢給雇主的人口紅利,那些擁有生產資料的人,拒絕投錢研究新科技,走的都是貿易路線,覺得賣賣茶葉都能搞回西洋人不少白銀過來,躺著賺啊,而賺到的錢,種茶葉的農民并沒有多少收入,很多是佃農,少量的長工,大量的短工,甚至清朝末年,有個地主提出“共享員工”的概念,以前地主家養家丁,養長工,還得負責給人養老送終,現在好了,員工共享,誰家有活去誰家,靈活用工,最后誰都不負責?,F在這種情況也有,互聯網公司把這樣的人定義為老板,他給我干活,是老板和老板之間的合作關系。
就像廉價勞動力改一個稱呼,叫人口紅利,馬上就高大上起來!
誅清者,清也,非天下也。嗟乎!使清各愛其民,則足以拒西洋,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清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