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空谷幽蘭》第四章節訪道一文中提到了老子與孔子的會面的故事,也提到了老子消失在了終南山的故事。
周朝遷都,從渭河平原向東遷到黃河平原邊緣,標志著歷史學家所稱謂的東周的開始,以及周王朝權力的衰落。隨著周王朝統治權力的衰落,它的統治者們相應地也顯示出了道德品質的日益敗壞。此時他們名義上還是各諸侯國的主人——那些小國的諸侯們同樣缺乏懿德,卻在爭先恐后地試圖建立新的霸權。老子與孔子會面之后不久,老子決定遵行夙愿,悄然騎上青牛,遠走隱退。
幾天后,老子到達函谷關。在那里,他受到尹喜的歡迎。尹喜也是一個修道者。在此以前,尹喜在終南山的瞭望臺上,看到一朵紫色的云在天空中從東向西飄來(紫氣東來)。他根據自己的天象知識推斷,不久將有一位圣人從這一帶經過。而后他就謀得了看守函谷關的職位——從東方來的行人一般都要經過函谷關。他認出了老子,認為老子就是他正在等候的那位圣人。老子到了以后,他馬上辭去了自己的新工作,邀請這位圣人與他一起,到他在樓觀臺的瞭望臺上去。盡管樓觀臺在函谷關西面二百五十公里處,但它與老子所走的路是同一個方向,所以這兩個人就一起到那兒去了。
關于他們的會面與旅行,我們再也不可能知道更多了。只知道最后,老子把《道德經》交到了尹喜的手上。《道德經》是道教最早的經典,迄今為止,還沒有哪一種對“道”的解釋能夠超過它。
伊喜對于老子的等待,還有他一眼就認出來了老子就是他要等的人,伊喜的慧眼識珠,都是伊喜多年修行的結果,也讓我對伊喜這個人物有個敬仰的感覺!老子在終南山寫出來了《道德經》,我想伊喜也是親眼看著《道德經》如何面世的第一個人,伊喜的存在對于現在我們能讀到《道德經》也是至關重要的!
人一生中,只需要一個對的人,能像伊喜對老子一樣的一個人就足夠!而茫茫人海中,就像徐志摩寫給梁啟超的信上的那句話一樣,我將于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伊喜見老子,是人間幸事,愿你我都有幸,遇見對的人!
伊喜能見到老子,并不是純粹的機緣巧合,伊喜也是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他受到尹喜的歡迎。尹喜首先自身也是一個修道者,他在終南山的瞭望臺上,看到一朵紫色的云在天空中從東向西飄來(紫氣東來)。他根據自己的天象知識推斷,不久將有一位圣人從這一帶經過。從這個而言,伊喜的修行已經到達了一定的高度,他自己可以根據天象推斷。任何的表面上看起來很輕松的久別重逢都是有一方在另一方不知道的情況下默默付出努力!這句話送給伊喜是最合適不過了。伊喜的第二個努力就是他而后他就謀得了看守函谷關的職位——從東方來的行人一般都要經過函谷關。他認出了老子,認為老子就是他正在等候的那位圣人。老子到了以后,他馬上辭去了自己的新工作,邀請這位圣人與他一起,到他在樓觀臺的瞭望臺上去。盡管樓觀臺在函谷關西面二百五十公里處,但它與老子所走的路是同一個方向,所以這兩個人就一起到那兒去了。這樣的伊喜是多么的難得,他的決心,他的智慧,他的果斷,是讓人敬佩的!
伊喜遇見了老子,是伊喜生命中的幸事,也是老子生命中的幸事,愿我們人世間的所有人,都能有幸,遇見那個“幸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