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生生的小二班(136)
英語老師在群里說有不少娃沒有完成作業,我準備干預一下!
“有什么理由不完成作業?”沉默,沒有一個能給出一個說法,我知道那是輕視的結果!
處理完“英語事件”,還是我們的語文。從齊背的聲音上,我知道很多娃兒背了不熟!
在背誦上,我強調過度學習,就是背誦要熟到“肌肉記憶”。要熟到像背“床前明月光”那般,還能會忘記嗎?
經常在群里發不會背誦的名單,有幾個家長留言:我家孩子昨晚(今早)在家會背呀!那語氣里仿佛老師變了魔法或老師過于嚴苛,孩子才不會背誦的。心理學上有個常識:通過機械記憶背誦,是短時記憶;如果不強化,很快就忘記,也就是“魚的記憶”。在家不能滾瓜爛熟于心,“擠牙膏”的成果只能是慰藉性的完成作業,哪里是背誦啊!聰明嚴格的家長,會反復檢查孩子的背誦,刻在骨子里的文字,那才是牢靠的背誦啊!
《交流平臺》依然是語文學習方法,孩子們知道。本單元的語文學習方法是“在習作中,我們要有意識地用上平時積累的語言”,就是孩子們所說的“學以致用”。家長和孩子都知道讀書時要抄“好詞好句”,其實下一步更關鍵,要運用到習作中。當然,句子、段落我很重要,他們只習作的基礎!
先是用“沒精打采”說一句話,孩子們都能脫口而出,只有戴文澤一人不能恰當運用。
造句過后,就是一個“句段仿寫”的例子:
“黑夜降臨了,我們看見群星閃爍,就像千千萬萬支蠟燭在閃爍。”
這是《我們奇妙的世界》中的句子,被仿仿寫成下面的句子:
清晨到來了,我們看見太陽從遙遠的天邊升起,就像一個剛剛點燃的火球。
孩子們大了,有些鄙視仿寫,他們更向往創造,老師決定給他們講個故事,告訴他們仿寫是作文的畢竟階段:
“我們國家有一個諾獎的獲得者,你們知道是誰嗎?”
娃兒在老師的提醒下,猜到了是莫言先生。
“他從小家里很窮,讀不起學。后來當兵在部隊中有了很多書籍去看,他通過自己的努力文筆越來越好。經過幾十年的寫作磨礪,終于站到了諾貝爾文學獎的領獎臺上。他曾說,有一個作家對他影響最大,他就是馬爾克斯先生。你們看這么一個偉大的作家,都要仿寫別人的作品,何況是我們呢?”
老師板書,孩子們齊讀莫言、馬爾克斯。
“詞句段運用”也是圍繞習作主題的,主要給了一篇課文的開頭:你可知道,大海的深處是怎樣的?
“這是第幾人稱呀?”
“第二人稱!”
“這樣開頭有什么好處呀?當作者說你的時候,你有什么感覺?”
“感覺作者在跟我說話。”
“感覺作者就在我面前。”
感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很想讀下去。
……
“是啊,第二人稱的文章,特別容易拉近作者和讀者心理的距離,整篇作文你們不妨試試?”
“你可知道,大熊貓不是貓?”
當教學內容回到前一頁的習作時,孩子們很是激動,又到寫作文啦。
“今天,講講冰墩墩的本尊大熊貓。讀一讀資料卡,你都了解了什么?”
“大熊貓喜歡吃竹子。”
“大熊貓偶爾也吃肉。”
“大熊貓分布在我國四川,陜西,甘肅等省份。”
“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
“大熊貓為什么是中國的國寶呀?”那是為了讓孩子們更詳細的了解大熊貓,于是又追加了這樣的問題。
“因為他吃竹子,所以他才是國寶。”哈哈,沒有任何邏輯的答案,孩子們笑成一片,老師也笑了。
“老師昨天晚上也吃了涼拌竹筍,難道也是國寶?”哈哈,這個例子通俗易懂,孩子們一下子明白了吃竹子不是成為國寶的原因。
“大熊貓只有中國有。”
“大熊貓是稀有珍稀動物,而且數量越來越少,瀕臨滅絕。”
……
“大熊貓極其可愛,衣服永遠是黑白配得皮草,深得人民的喜愛。他屬于貓科的,但為何叫大熊貓呢?”
“因為他的爪子很像狗熊的!”
“有時候,它也很兇猛!”
“因為他體型龐大,看起來很像狗熊!”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一群伶俐的娃娃時常給人驚喜。
“所以呀,熊貓看起來憨態可掬,刻骨子里是熊的性格!老虎的屁股摸不得,熊貓的尾巴根兒你們敢捏嘛?熊貓的屁股摸得不?”
老師做了一下死死掐捏、薅拽老虎尾巴的動作,娃兒們笑得不行,蔡明哲、劉嘉昊的眼淚都出來了,臉貼在桌子上,小拳頭還不停地捶打桌子!
“不敢,不敢!”
輕松幽默地把資料內化為孩子們的認知,這樣介紹一下大熊貓的習作,估計孩子們都有話說!
每天記錄一些孩子們的點滴,常常懷疑是否有一些意義,一次被吐槽說是流水賬。我當昨天67下課的時候黏著我說,老師你錯了,蕭紅不是1931年出生的。
“是的,我錯了。課堂上的筆誤,晚上還是改不過來,腦子不一定靠譜吧?”
劉睿希點頭,欣然而去。
下午,子欣媽媽也指出了我的錯誤。那時候我便覺得,再寡淡無趣的文字,只要關乎孩子,會被一部分家長看到。
哪怕只有一位,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