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來源:玉溪日報 字數:417 干群之間拉家常是發揚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具體體現。相比一般的人際交往,在教育實踐活動不斷走向深入的背景下,多與群眾拉家常有著更重要的現實意義。 多與群眾拉家常,重要的是“拉”,能夠與群眾坐一條板凳、喝一壺清茶,手拉手講話、心貼心交流,才能拉出平等親切的感覺、拉出一家人的氛圍;關鍵點在“家”,要進村入戶深入老鄉家,站在群眾立場想問題,打開天窗說亮話,講真話、實話、大白話;可貴之處是“常”,要常來常往,噓寒問暖,解決實際問題,增進彼此了解。 提倡與人民群眾拉家常,目的是要讓群眾消除心中的隔閡,真正把黨員干部當親人;是為了讓干部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實現社會穩定和諧、經濟繁榮發展、黨群干群關系更加親密。通過與群眾拉家常,干部可以及時發現自身的缺點、工作的不足、改進的方向,真正把“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落到實處。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多與群眾拉家常,黨群干群之間的魚水之情才能更加深厚。 邊干邊思促提升 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基層不少黨員干部“火著槍響”,迅速投入到教育實踐活動的各項具體行動中來。快速反應固然可貴,苦干實干也值得稱許,但干得多的同時還得多思考、善總結,爭取將實踐經驗升級為理論指導,從而確保整個教育實踐活動始終沿著正確方向發展。 做群眾工作首先是個感情問題,有了深厚的百姓情懷,才會有為民利民的自覺自愿。將各項要求落實為行動的前提,首先要想清楚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始終明白我們的根在哪里、本在哪里,在干事創業的各項具體行動中,都能明確目標方向,為群眾解難,讓群眾受益,使群眾滿意。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干得不少,但若不從實踐之中總結經驗,不從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出發動腦筋解決問題,這無異于蠻干。只有邊干邊思、學思并重、知行相促,才能因地制宜,用對方法,使群眾關注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把握“總開關”,才能更好地提煉出方式方法,總結出經驗教訓,從而更好地指導干事創業的具體實踐,讓教育實踐活動真正接地氣、聚人氣。 (原載于5月14日《云南日報》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