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一直有很多仁人志士在關注教育,關注中國未來的繁榮和發展。然而遺憾的是,這些關注者中,只有少數戰斗在第一線的教師,很少有受教育的主體—學生。古人云旁觀者清,盡管這些憂國憂民的仁人志士,站得高看得遠,很多教育弊病分析得條條是道,也難以真正地揭開教育迷茫、走下坡路的實質。
迄今為止,我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整整27年。親身目睹學生、老師之間的變化,真有些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之感。現存現象:學生厭學情緒日漸飆升;老師整體素質逐漸下降。
大多數學生為什么厭學?
強烈的逆反心理。1、過早的接受教育。現在兒童大致從2歲半開始上幼兒園,而這個時期正是孩子最依戀母親依戀親人的時候。他們被強行按在座椅旁,他們撕心裂肺地哭聲在大腦中樞留下極深刻的印象,從這時開始他們幼小的心靈里已經萌生了厭學情緒。
2、重復教育。從幼兒園小班到大班,再由大班到學前班,大致有4—5年的時間,對于孩子來講,幾乎就是他的整個童年。而這個時候他們天天浸泡在a、o、e;a、b、c;1、2、3之中。對知識的求索精神已經被歲月風蝕一空。厭倦情緒已經瘋長到不可遏止的狀態。再看,他們小學畢業時,孩子的學齡已經有10年啦。
3、家長過于厚重的期望。絕大數家長充分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更期望自己的孩子日后能出人頭地,成龍成風,這本是好事,但家長只知道關注孩子的成績,卻忘記了孩子的天性。孩子從小學開始就被父母像囚徒一樣的管制,每到雙休日,寒暑假時,孩子們像陀螺一樣被送到各種課外補習班,完成各種作業,每天弄得筋疲力盡。他們又怎能不厭惡學習。因為厭惡,他們產生嚴重的逆反心理,有的干脆任由發展,最后導致徹底放棄。
4、枯燥的校園生活。片面地以升學率作為評價學校好壞和老師定級的標準,導致學校、老師剝奪孩子的更多娛樂時間,也使學生喪失自我消化理解知識的能力。有的學校擅自壓縮非升學考試課節,甚至徹底刪除。為了更多的擠出時間,每天的課間時間10分鐘,以二次預鈴形式,又壓縮去兩分鐘,剩余的八分鐘時間,除了上廁所,恐怕連投個球的時間都不充分吧。從早7點到晚八點甚至九點,孩子在校時間長達10—12小時。一周之中只有兩節體育,兩節音樂,連一節屬于孩子的自學時間都沒有,而各科的作業又堆積如山,孩子回到家中還要繼續“登山、駕舟”這對于還沒有完全長大的青少年來講,又怎能不產生厭惡情緒呢?
5、大學生就業難。大氣候影響小環境。大學生畢業找工作難,大部分學生一畢業就面臨失業,青少年時期正是暢想未來的時期,當他們看到身邊的哥哥姐姐們寒窗苦讀后,仍然就業無門,自然影響到內心的學習興趣。尤其是那些學習成績稍差的,看到升入重點大學遙不可及,那么也幾乎悲哀的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厭惡學習。
6、溺愛導致厭學。獨生子女占百分90以上的比例,這些獨生子女打小就被父母寵著,被祖父母外祖父母慣著,再加上國家《未成年保護法》保著,社會對孩子的同情,媒體對這些花朵的青睞,導致孩子形成“凡是我做的都是對的”的錯誤意識。使孩子沒有刻苦精神,也不能接受正當的批評教育。久而久之,養成唯我獨尊的性格。有一句話被當成當今教育的名言“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我曾在很多校園里看到,我不知道這句名言出自何人之口,但是卻能充分體現社會、家庭、輿論給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這個標語無疑已經承認孩子是“上帝”、“稀世珍寶”、“天之驕子”,既然孩子的地位如此神圣,又怎能將老師、將父母、將他人放在眼里?誰又敢違背上帝的旨意,不受圣旨,不對稀世珍寶愛護有加呢?又怎能不形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讀書是件苦差事,誰見過上帝、天子下地種田、出海駕舟?那這些小皇帝們自然也就不屑學習了。
為什么教師素質下降?
1、明哲保身。迄今為止,我從事教育工作27年,擔任班主任工作25個年頭,最近這兩年經過再三申請,現在終于卸下班主任的擔子,也從主科(語文)轉到副科(歷史)。我心里轉變的原因是什么呢?“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教師的職責盡人皆知,用古人話說是“傳道授業解惑”,用現代人的話說是“教書育人”所以把老師這個行業稱為“教育界”。然而,現在老師只有教書的權力卻沒有育人的權力。曾經將教師比成園丁,把孩子比成園林里的幼苗。園丁是干什么的?是要對園林里那些枝蔓橫生的樹木進行修剪,使其正直向上生長的人。但是面對驕嬌二氣,橫生逆長的樹木,哪個老師敢拿起剪刀剪除旁枝斜叉?園丁們只能仰天長嘆,然后微笑地鼓勵:“你看你長得真健壯”。要鼓勵教育么,不然是對“小皇帝們”人身的侮辱,弄不好斜枝沒剪掉,很可能剪掉自己賴以養家糊口的職業。所以為不遭受法律制裁(學生家長經常把老師告到法庭),為不遭受社會輿論指責(媒體的過分渲染),更主要是不喪失教師品德而盡量少接觸學生,所以辭去班主任工作。進而為了不讓自己的能力蒙上不白(要想學生接受知識,首先保證課堂紀律,要嚴要求就說不定那句話傷了花枝),所以只能選擇非升學的科目,這樣當面對學生睡覺、說話、不拿書時候,也能自我安慰,就當給孩子們一節活動課,而不用要求他聽講,也不用要求他遵守紀律,更不用因為督促學習留作業、檢查作業而引起學生的不滿、憎恨惹來殺身之禍啦。
作為一個合格的教師是不應當推卸教育者的責任的,然而,在潛在的暗流中我退縮了,究其實質是我在物欲橫流、在教育的風口浪尖上放棄教書育人的理想,為保全自身而違背了良心選擇了卑微的忍讓。這足以說明我的素質在下降。我,只是千萬個老師中的一個,那么如我一樣的其他人,他們會不會也揣著和我一樣的思慮?
2、苦口難開。曾經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將老師比作父母,可見師之尊貴。可是當今的社會,為人父母者已經淪落為“小皇帝”俯首帖耳的臣子,是這些“天之驕子”任意驅使的奴隸了,老師還有什么自尊和自豪?古人云:“父為子綱”,可現今社會中大多數父母恐怕早已將其顛倒成了“子為父綱”。不然,怎么總會聽家長們說:“老師,您好好管管我孩子,在家里我也管不了。我說啥他(她)也不聽,打也打不得,罵也罵不得,說重了,就離家出走,再不然就尋死覓活的。”聽聽,家長無法管教的孩子送到學校來,就是為了給孩子找個“保姆”,您再品品家長的話,那是明明白白告訴你,別打別罵甚至語氣都不能硬,否則我孩子離家出走,或者自殺都是你的責任。真的好想對這樣的父母說“養不教,父之過。”啊,你把他帶到這個世界,就要承擔教育他成人的職責。如果你只想付出你的愛,而不能教給他做人的道理,還不如當初領養個寵物啦。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要譴責“師之惰”了吧。哪個老師不想做好份內之事,既教書又育人呢,可就是這份內之事,已經被《未成年保護法》、社會輿論、和家庭溺愛全部剝奪。老師在這種大環境下有怎能不心存顧忌,不畏手畏腳?他們不敢、也沒有權利批評學生,因為孩子是未成年人,語調高了可能會嚇到學生,語言激烈了可能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要不你看,只要有家長找到教育相關部門,無論老師對錯,一概都是老師的錯;要是找到媒體,更不論學生是怎么羞辱老師甚至打罵老師,都是老師缺少師德;倘若訴之于法(未成年),更是每告必贏。老師輕者遭罰,重者免職。這樣,就使絕大多數老師面對學生時如履薄冰。而老師的這些苦對誰人說?說出來你就是眾矢之的,這恐怕是旁觀者無以體會的,也是教師素質逐漸下降的原因吧。
3、銅臭蒙心。近些年來,有些老師看到身邊有房子、有車子的人越來越多,也受了金錢的誘惑,自主不自主地也開始“下海撈魚”,把知識當做商品,辦課外班,收取課時費。然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大都分精力投入到課外,那課內就成了農民的“自留地”。而有些老師更是不擇手段,為了保證課外班人數,撈取更多的金錢,變相強迫學生和家長乖乖就范,他們把正常的授課內容都在校外進行,而不參加課外班的同學在課內就如同鴨子聽雷,不得不捧老師的臭腳。國家教委三令五申要“減負”,在學生這里卻越減越負。他們要承擔過重的經濟負擔和學業負擔。而這種銅臭起因還不僅僅是老師自身的拜金思想,還有更多一部分是家長和社會促成的。換言之,老師的銅臭所以能滋生繁衍還要歸結在家長“望子成龍”的心理問題上。有權有錢的家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為了讓自己的子女高人一頭,為了得到老師的青睞和惠顧,他們最初是以各種借口賄賂老師,用金錢收買情感,為子女鋪路;有的高薪聘請老師進行課外輔導。這樣老師就逐漸將知識商品化。既然一個羊是趕,兩個羊也是放,索性就放一群羊。這就苦了工薪階層,他們因自己的勞苦而不愿讓下一代再受苦,“一切為了孩子”他們也咬緊牙關,硬著頭皮擠進林林總總的課外補習行列里。而且還有一些家長明知道自己的孩子不學習,可是為了臉面,為了不讓鄰里同事笑話,也強迫孩子走進這類學堂。
我想說,孩子不聽話是家長寵的,老師亂收費是家長慣的。你不送禮,他(老師)絕不敢去翻你的兜,你不進補習班他也絕不敢不讓你的孩子離開課堂。只要你的孩子不懂便問,老師也絕對不敢拒絕講授知識。如果老師開課外班,所有的家長都不把學生送去,那他又能怎樣?還不是因為你怕孩子受委屈遭白眼,怕他人恥笑你“不在孩子身上智力投資”而打牙往肚里咽,打腫臉充胖子么。
當然,歸根結底還是老師的思想偏離了正常軌道,拜金,是老師素質下降的根源。
4、老齡化。老齡化也是教師素質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我所在單位經統計,平均年齡在44、7歲,10年來,幾乎沒有年輕老師補充進來。年齡大就缺少激情和活力,缺少蓬勃向上的生機;年齡大就像一潭死水,固步自封,明哲保身。尤其是青少年時期,正是發育成熟的階段,他們需要朋友詮釋自己生理變化的過程,這不是老師用書本知識能夠“解惑”的。因為年齡差距大,學生盡其可能地掩飾內心的孤獨和恐慌,而懼怕和老師溝通。我學生時代就喜歡年輕老師,甚至樂于接受年輕老師口無遮攔(過火)的批評,也不愿意聆聽老教師苦口婆心的教誨。回憶一下自己剛剛走上講臺時的情形,可以說威嚴不足,經驗不豐,但是孩子們卻是笑臉盈盈,神情專注。一下課孩子就會圍在身前身后摸摸衣服,評評你的鞋子,甚至將一塊糖冷不丁塞到你的嘴里。然后是室內室外一片的歡聲笑語。二十幾年過去,對所教知識已經輕車熟路,但是孩子們卻離我越來越遠。不是我的愛心不足,是孩子們內心里已經把我劃出了朋友圈。這也是導致老師素質下降的因素。
當然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在教育這塊園地里,都是主體,而事物的本身存在和發展,除了內因,還有外因。中國的教育如何才能走出混亂走出低谷,還要看國家賦予老師的責任外還有哪些權利,如果還是一邊倒,老師只有教的責任而沒有育的權力,恐怕老師們還是不敢把自己當做園丁,也不敢肩負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