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微微笑了
迷茫,似乎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標配。
剛出社會的時候,有一位有大智慧的師兄,推薦我去看《素書》,對此我宛然一笑拒絕,心中甚是不以為然。
一方面,我錯以為《素書》就是一本講述權謀天下的書,自己并沒有意向成為人民公仆,感覺大抵是用不上。
另一方面,我對自己有著清晰的定位,深知自身沒有成為創業者的智慧與格局,也就沒有必要看《素書》,即便是看了估計也是白搭。
但,多年后,我才發現:原來,就算是從事最底層最普通的工作,《素書》的智慧也完全用得上。
因為《素書》講述的不僅是權謀,更是為人處世的生活哲學以及管理的底層邏輯,說透了人生,道破了人心,可謂是大道至簡。
《素書》相傳是由秦末黃石公所作,被民間稱為奇書。
為了將該書贈送給有緣人,黃石公故意假扮成普通老人將鞋子拋在橋下,讓張良撿鞋子幫其穿鞋子,以考驗張良的人品與耐心。當然,張良通過這一次的考驗,黃石公就將《素書》贈送給他,并寄予厚望道“讀此書則為王者師矣。”
果不其然,張良得到其書后,果真成功助劉邦定江山。
但,奇怪的是,張良直至去世也沒有公開《素書》內容,而是將其作為陪葬品隱藏起來。
五百多年后,此書被好事者盜取、公開,爾后《素書》才流傳人間。
這本神奇的《素書》原文只有六章,共計1360個字,但卻蘊含了中國傳統人生哲學和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
值得一提的是,據說就是上至唐堯、虞舜、夏禹、周文王、傅說、周公,下至孔子、老子的思想也沒有超出此書的范圍。
黃石公生于亂世,對世間萬象與人性有很深的洞察,在短短一千多字的《素書》就可見其深厚功力。
書名中的“素”意為“樸素、簡單”,換句話來說,為人處世、成就功名的大原則無非就是道、德、仁、禮而已,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與改善。
現把《素書》中印象較為深刻的三個觀點,與大家一同分享與學習:
這句話告訴我們:如果不對小功進行獎賞,那么大功就沒人去建立;如果任由小怨而不及時去化解,就會由小怨變成大怨,甚至最后反目成仇。
張良正是運用《素書》這一條,勸說漢高祖封雍齒為什邡侯,安撫了開國的功臣。
在當下,無論是職場還是家庭生活中,這一套“獎懲制度”依舊有效。在我們生活中,其實很多人是不懂夸獎別人以及精準表達自己。
試問,如果一個員工他把事情做好了,作為上司并沒有贊賞或者夸贊,那么就會打擊員工的積極性。
試問,如果妻子跟丈夫鬧矛盾,但彼此將這一份小小的怨恨與不滿隱藏起來,不告訴對方,這樣子日積月累下來,夫妻之間的小怨就變成大怨,婚姻自然不會幸福。
想要在職場上取得成績,家庭幸福美滿,就要學會建立一套自洽的獎懲制度以及主動表達自己需求的智慧。
“最吉祥的想法,莫過于安分知足”,張良運用這一條,提出愿受封于留地,告老不問世事。
知足常樂,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但很多人實際上想不透、做不到,特別是你想要擁有更多的資源、財富以及更大成就時,你就難以學會放手。
有人問希阿榮博堪布:何為安樂?
答曰:放下我執。安樂,說到底是一種心的感受。人生是一場非常不容易的修行,我們總是將自己困在執念和過去的傷害中。其實,人生,除了生死,其余的都只是擦傷罷了。
誠以為然,知足常樂,那些金錢財富到頭來不過是過眼云煙的身外之物,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與貪念,學會放下執念與偏見。
翻譯成今天白話文:“將自己的想法都告訴下屬是一種極不明智的做法。”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常說的“燈下黑”。如果單從管理的角度來看,管理者對下屬實施的正是“不說透”的魅力,給你空間與時間來琢磨,說透了反而失去了“道”的真諦。當然,這也不排除部分沒有能力的管理者故弄玄虛的一種表現。
記得剛到公司的時候,我對項目策劃不太懂,想向上司“取取經”。
但,當時我的上司并沒有直接回答我,而是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有時候,經驗是害人的。”說完后,他就揚長而去,留下我一個人琢磨半天。
如果上司直接把他的經驗告訴我,也許短時間內我會有所收獲,但并不是自己領悟出來的,感悟與收獲可能就大打折扣。
這種不說透的管理藝術,有時候的確值得我們學習的。
《素書》看似平凡,但處處蘊含深意與哲學。
有人曾這樣稱贊道:“《素書》能讓上智者得道,中智者得德,下智者得仁義,全憑個人的慧根和悟性。”
張良的《素書》,成就了大漢霸業。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倘若能參透其中奧秘,為自己所用,讓生活發生改變,這樣子讀書就是有意義且有價值的。
《素書》大道至簡,字字珠璣,句句名言。
無論你是想提升自己為人處世的智慧,還是修身管理好企業、帶好團隊,都可以從中獲得醍醐灌頂般的收獲與啟發。
《素書》說透了人生,道破了人心,助你拓展人生格局,實現認知覺醒,收獲幸福與富足的人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