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可說是北宋前期的一代文宗,他領導的詩文革新也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文化運動,影響深遠。歐陽修的詞也自成一家,雖然他是沿襲唐五代的詞風,并學習馮延巳的一些表達方法,但是他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即如王國維對其詞的評價:“豪放之中有沉著之致。”這是歐陽修典型的風格,也正是這種豪蕩的特點才影響到他的學生蘇軾,使蘇軾的詞沿著豪放清曠的路子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頂峰。
歐詞名篇很多,能充分體現他風格的,例如《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這一首大家應該是耳熟能詳的。
玉樓春
宋 歐陽修
尊前擬把歸期說,未語春容先慘咽。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寸腸結。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
本首詞是一首送別詞,“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此兩句是本詞中最著名的兩句,在濃濃的情感中,詩人有自己獨有的冷靜,有自己獨特的思致。同樣的離別,柳永說“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雨霖鈴》)柳永用風月之景來襯托難分難舍的離情,而歐陽修卻直白地表明“此恨不關風與月”,離別的痛苦只在于有情、在于情癡,這與柳永的借景抒情截然不同,歐陽修的表達更為直接與鮮明,面對長久的別離,他舉觴勸慰友人,共賞眼前風光,不要因為惜別而錯過短暫的春光以及短暫的相聚,如此就形成了另外一種感發人心的力量,這種表述在送別詞中是并不多見的。
歐陽修還有一組《采桑子》,也鮮明地表現出他特有的風格。
這一組《采桑子》是鼓子詞,鼓子詞是宋代的說唱藝術,因為歌唱的時候有鼓伴奏而得名,它由韻文和散文兩部分組成,換句話說就是有說有唱,唱的部分就是唱曲,說的部分會有一些簡單的故事情節。當然歐陽修的這一組《采桑子》是較早期的鼓子詞,還沒有特別多的敘事部分,只是用同一個曲調來反復歌唱。
本組《采桑子》一共十首,都是歌詠西湖的,當然這里的西湖不是杭州西湖,而是潁州西湖,潁州大約在今安徽阜陽,在宋代,潁州西湖是與杭州西湖齊名的,但是今天已經湮沒無聞了。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一組《采桑子》中的第四首:
采桑子
宋 歐陽修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這組《采桑子》作于歐陽修以太子少師致仕,退居穎州之后,十首都是寫西湖景致,但其中也寄寓了關于人生的感懷。
本詞描寫的時令是暮春,第一句起得很有特點,“群芳過后西湖好”,我們看這一句,前四個字與后三個字形成了一個轉折的關系,接下來連續三句,寫了落紅遍地、楊花漫天飛舞,堤畔的垂柳在春風里拂動著曲折的欄干……上片至此都是暮春時分的典型景象,除了第一句詩人以議論總領以外,其余三句全是景語。
過片“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始覺”二字,突出了一種頓悟,與上片“垂柳闌干盡日風”相呼應,明顯能感受到繁華過后的清寂,雖則“始覺春空”背后是無限悵惘,但是在詩人的語詞間又顯現出一種寧靜與閑適,黃昏細雨中,在垂下簾幕之前,一雙玲瓏飛燕自遠方歸來與人做伴。
本首詞中有作者對春天的眷戀,對春逝的傷感,但是也有盡享眼前風物的適意與自得。這即是晚年歐陽修的心境寫照,既有豪放的逸興又有深沉的悲慨,這兩種情緒融為一體,就形成了一種令人回味無窮的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