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詩,充滿了遼闊的豪邁,和俊逸的浪漫主義色彩。
李白最喜歡寫的東西有兩樣,一是月亮,二是酒。他最好的詩,幾乎都有寫月亮。所謂斗酒詩百篇,他喝完酒寫的詩,就像是被神仙把著手寫的,幾乎將漢文學藝術(shù)拉到到了一個不可逾越的高度。
《將進酒》一首,算是其中的代表。
不過,我在這兒得告訴你們一個可能會令人崩潰的消息:你背了這么多年的《將進酒》可能是錯的!
敦煌莫高窟殘卷《惜罇空》
有人在敦煌莫高窟的殘卷中發(fā)現(xiàn)了唐朝人抄寫的《將進酒》,跟我們背的這版很多地方不一樣,我們是《將進酒》而它是《惜罇空》。敦煌莫高窟,它不是窟窿,而是寶藏。里面有大量珍貴的經(jīng)書、壁畫,其價值難以估量,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所以,可信度是很高的。
話不多說,我們就具體看看都有哪些不同吧:
將進酒/惜罇空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君不見,床頭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云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岑夫子,丹丘生,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鐘鼓玉帛豈足貴,但愿長醉不用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古來圣賢皆死盡,唯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通讀下來,感覺兩者都是不朽佳作。只是,這7處不同的地方,讀起來味道還是差的有點大。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1.將進酒/惜罇空:都是古曲名,其實沒必要過多解讀,就跟詞牌名“菩薩蠻”一樣。
2.高堂明鏡/床頭明鏡
這里只是明鏡的位置不同而已,高堂氣勢上勝一籌,另外高堂不僅可以表示廳堂,還可以借指朝廷,從而表達對朝廷、權(quán)貴的不屑。聯(lián)系李白因權(quán)貴排擠而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事跡,倒是覺得很符合。而床頭呢,就是更貼近生活而已。
3.青云/青絲
都是表示頭發(fā),只是我覺得這里不該用“青絲”一詞,因為前面有個“如”字作比喻,這就表示后面應該有個比喻的對象。而青絲本來就是指的頭發(fā)啊,何來的比喻?青云則不同,它有多種義項。
4.天生我材必有用/天生吾徒有俊才
都很自信、很勵志,只是仔細推敲發(fā)現(xiàn)兩者的意境還是不一樣。前者更多的是自勉,“上天生下我們就肯定會有用的,千金散盡也一定能掙回來”。而后者更像是自夸,“上天生下我們這些有才之人,千金散盡也一定能掙回來”。
5.請君為我傾耳聽/請君為我傾
從意境上差別不大,但事實如何就只有李白知道了。
6.鐘鼓饌玉不足貴/鐘鼓玉帛豈足貴
饌玉/玉帛就不用說了,直接看“不足貴”、“豈足貴“。前者是口語,要直白一些,后者是書面語,相比較顯得有點文鄒鄒的,但也無傷大雅。
7.古來圣賢皆寂寞/古來圣賢皆死盡
前者書卷氣比較重,文雅一些。而后者非常直接,一點不給圣賢們面子,將李白的狂放、豪邁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更何況,這還是酒后的李白,就更狂了!
雖然說《將進酒》是明朝版的,《惜罇空》是唐朝版的,后者明顯要近些。而且隨著語言的變化,很多唐詩到了明朝已經(jīng)有些看不懂了,于是就需要修改,這些都讓人覺得《惜罇空》才是原版,但是誰又能確定唐朝的人有沒有抄錯呢?
從風格上看《惜罇空》更符合李白的桀驁不馴、放縱不羈,而且《將進酒》修飾太多,也不太符合李白酒意正濃對酒當歌的狀態(tài)!
喜歡可以關(guān)注--小編/胡說八道陳老師,本文僅代表平臺小編的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