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一生處在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正是這樣的歷史背景,使他的一生顛沛流離,所以杜甫所寫的詩的詩風大多都是沉郁頓挫憂國憂民,他的詩也被世人稱為“詩史”。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首《春望》也是杜甫的經典名篇。肅宗至德二年春,杜甫被安史叛軍擄到長安。他親眼目睹了長安淪陷后蕭條零落的景象,加之自己身處險境,思念親人,心中生出無限慨嘆,遂作此詩。
春望唐代: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首詩的大意是:國家雖已殘破山河依然存在,暮春的長安城草木叢生。感傷時事看到花開反而落淚,怨恨別離聽到鳥鳴更加傷心。戰火連綿不斷一年又到三月,接到一封家信勝過萬兩黃金。滿頭白發越抓撓越感到短少,稀疏得簡直插不住那支發簪。
詩的前兩聯描寫的是詩人來到長安后看到的悲涼景象。這兩聯借景抒情,情景渾然一體,尤其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更是被人們廣為傳誦。
首聯中用了一個“破”字,形象地寫出了大好山河被戰爭損壞的程度;“草木深”寫出了土地荒蕪的敗落景象。這種人為造成的敗落與春天的生機盎然形成了鮮明對比,將荒涼感傷之景象描繪得淋漓盡致。此聯對仗工整,對比強烈而又自然貼切。頷聯是說花鳥本來是供人們消遣娛樂的,但在人們心中感傷時,見了花鳥反而感覺花也濺淚,鳥也驚心,心情自然隨之變得更壞。
在前兩聯中,詩人的視線由遠及近,感情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為下面抒寫思念親人做了很好的鋪墊。
頸聯寫出了在戰亂中人們久盼音訊而不得的急切心情,這正是當時老百姓心中普遍的想法,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
尾聯的表達深刻真實而又自然貼切。“白發”是愁苦所致;“搔”寫的是解愁的動作;“更短”襯托出了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更添悲涼。
本詩情感沉郁頓挫,含蓄自然,體現了杜詩一貫的風格,是千百年來一直為世人所傳誦的名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