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雄的第23篇原創文章
標簽:人生戰略
最近有沒有感到焦慮?
想起封控前跟同學聊天,剛開始樂呵呵的,結果幾杯啤酒下肚后,就互相大吐苦水,述說各自的焦慮。
是啊,成年人的生活,哪有容易二字,誰不是在負重前行?
01 到底怎樣才叫認知升級?
網上很多文章都在說學習的本質是認知升級,認知升級后才可以活得更好。
《教父》中說,花一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也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聽后很受觸動,但我不懂,如何變成這種人呢?
搜索引擎公司的商業模式是“搜索廣告”。 手機網游公司的商業模式是“道具收費”。 銀行的商業模式是賺取存單利差。 保險公司的商業模式是利用保費作為浮存金來投資理財。 基金公司的商業模式是賺取傭金。 打工人的商業模式是“出賣時間”或“出賣技能”。
抓住事物的核心,再概括出來,復雜就變得簡單。
接著,我產生了新的疑問。
既然世界上已經有很多聰明人,將他們對事物的認知寫進書中。
那直接背下來不就好了嗎?
背文章可比動腦子簡單多了,畢竟都是背著課文長大的。
然而,我發現好像沒這么簡單。
02 我們被錯誤的信息包圍著
前幾年公司準備在亞馬遜開店,我搜集信息評估項目可行性。
當時跨境電商賺錢的消息和培訓課程已經滿天飛,標題通常都是這樣寫的,“我靠副業亞馬遜日賺1萬+”,“我靠跨境電商5個月全款買房”。
日賺1萬+的文章中說最高每天達到1000美金的銷額。
整篇文章卻沒有說成本和費用,所以不可信。
為了獲得更真實的信息,我找在亞馬遜工作過的朋友了解情況。
他告訴我,亞馬遜跨境電商最好賺錢的時候在16年以前,那個時候知道跨境電商的商家比較少,競爭小,產品能賣上好價錢。
后來隨著入駐商家增加,以及行業龍頭出現,競爭越來越大。
朋友最后語重心長的說,如果供應鏈沒有很大的優勢,建議慎重。
這幾年隨著第一批做跨境電商的商家在主業中越來越難賺到錢,他們就想到了知識付費,分享之前賺錢的經驗,再賺一筆。
記得交大教商業模式的老師給我們講過一個案例。
他年輕的時候,在一家禮品卡公司做區域總經理。
進去才知道這家公司雖然規模一年只有幾個億,但是凈利率竟然在30%以上。
老板想上市做成一家知名企業。
老師趕緊勸他放棄這個念頭。
因為上市后公開財報勢必會引來很多競爭對手,導致利潤降低。
不如做一家小而美的公司,每年穩穩地賺錢。
老板采納了他的建議。
我從中悟出一個道理,每個愿意分享信息的人,都有他自身的動機。
如果你和其他人知道的信息是一樣的,你很難從中獲得超額利潤,甚至經常會虧本。
當年的百團大戰,共享單車大戰,沸沸揚揚,其中百分之九十九的公司都虧錢了。
真正的好機會常常是創始人自己想出來的。這時別人不理解反而成了最大的優勢。
因為大家都知道的信息,已經失去了它的價值,當大家都蜂擁而上時,競爭已經非常激烈了。
02 我們應該聽誰的建議?
焦慮時,容易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見人就問,我該怎么辦?
但是經驗告訴我,這會讓你更痛苦。
我們不會去找一個心臟病醫生問他皮膚病的問題。
但我們卻喜歡向不同行業的朋友請教自己行業的問題。
這樣做對嗎?小馬過河的故事能給我們啟發。
小馬第一次過河,很害怕,問牛伯伯,請問我能過去這條河嗎?
牛伯伯答到,水很淺,剛過小腿,你能過去。
小馬很開心,正準備過河。
松鼠看見了,對它說,小馬別過河,水很深,會淹死你的,我的同伴就是被河水淹死的。
小馬很害怕,回去問媽媽,媽媽鼓勵他去試一下。
小馬終于鼓起勇氣過了河,河水既不像牛伯伯說的那么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么深,剛好到脖子。
即便別人說的全是真話,也一定不能照單全收。
想通了這一點,以后就不會病急亂投醫了。
成年人的世界,所有人都可以給你建議,但是要自己做決定,并對決定負責。
03 你為何出發,要去哪兒?
對一個企業來說,有三個東西特別重要,使命、愿景、價值觀。
以前感覺這些貼在墻上的東西特別虛。
最大的用處就是告訴用戶這是家有文化的公司。
最近有了不同的看法。
我發現處于行業龍頭的公司,都很重視使命、愿景和價值觀。
因為這樣才能吸引和激勵一批志同道合的人。
但是能講清楚它們的文章不多。
我的理解是:
使命是我們為什么出發,要做什么樣的事。
愿景是指我們要做成什么樣,即夢想是什么。
價值觀是判斷路徑的篩選器,條條大路通羅馬,我們準備選擇哪一條路過去。
對個人來說,想清楚使命、愿景和價值觀,能激發自己前進的動力。
古人說的立志,可能也包含這三層含義吧,你為什么出發,要到哪里去,準備怎么去?
04 繁雜的世界,卻有簡單的原則
世界運轉的規律是什么?
這是以前一直困擾我的難題,我想找到一個簡單的規律,然后按照規律辦事,讓生活簡單一點。
《物演通論》告訴我們,繁多的物種是遵循遺傳和變異兩條簡單規則演化而得。
本華·曼德博的分形圖告訴我們,山川和海岸線雖然從遠處看極不規則,但是近距離觀察,遵循著局部形狀和整體相似的規則。
谷歌Deepmind訓練3D小人,只給3D小人設置簡單規則,3D小人通過自己學習就能歪歪扭扭地學會走路。
我開始意識到,復雜的世界來源于簡單的規則。
每一個個體遵循的規則雖然簡單,但是當它們相互碰撞,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變化,形成如此復雜的社會。
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寫了一本書,專門講他所遵循的簡單原則。
我們也需要梳理自己的原則,清除其中不好的部分。
很多原則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很難分辨。
告訴大家一個分辨的好方法。
當遇到一件觸動自己內心的事時,記錄下當時的背景,處理方式和最終結果。
然后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么自己當時要這樣做?
這個問題的答案往往就是自己隱藏的原則,重復這個方法,自己的原則就會越來越清晰。
除了清理不好的原則,我們也需要給自己增加一些好的原則。
在交大時,心理學老師教給我們一個原則,叫做以牙還牙原則。
這個原則的意思是,在與任何伙伴進行合作時,第一次都假設他們是好人,拿出我們的誠意。
而在今后的合作中,一旦對方有一次使壞,我們下次就要堅決反擊,以牙還牙。
在多次博弈的情況下,采用這種原則能保證總收益最大。
我曾經遇到一些人,對所有人都是傻傻的好,有人欺騙他們時,他們選擇不再交往,但對新朋友仍然是傻傻的好。
短期來看,可能會因為這種傻吃一兩次虧,但長期來看,他們卻會因為這種品質,交到很多真正的好朋友。
其他一些我聽過的好原則包括:
要做更難的事,而不要選擇簡單的事。
要選窄門,一開始窄,以后越走越寬。不要選寬門,一開始寬,以后越走越窄。
要選能夠長期積累的事,像滾雪球一樣,選擇有長長坡道和厚厚積雪的路。
最后的話
在這個多變的時代,疫情反復,股市大跌,讓人焦慮。
辨別錯誤信息,知道應該向什么人請教變成了一個必要的生存技能。
想清楚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用使命、愿景、價值觀來激勵自己,成為越來越重要的事。
守住自己的原則,能夠讓我們在這不確定的時代中擁有一份小小的確定感。
電影《浮生一日》中,片尾小女孩的一句話很觸動我。
對于平凡的我們來說,想要變好是內心一種深切的渴望。
愿我們都能守住內心的原則,擁有屬于自己的小確幸。
我不想坐在這兒告訴你我是一個多好的人,因為我覺得自己沒多好。
我認為自己是個普通的女孩,過普通的生活。
不是那種,值得深入溝通的人。
但我想成為那種人。
而今天,盡管沒發生什么值得一提的事。
但我仿佛感覺自己已經經歷了一次涅槃。
——《浮生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