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爾始建于公元前658年,稱拜占庭。公元330年5月11日,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從羅馬遷都于此,改名君士坦丁堡。這個東部的羅馬帝國,也被稱為“拜占庭帝國”。1453年5月29日,奧斯曼王朝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克了拜占庭帝國。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成為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首都。直至1923年10月13日,現代土耳其共和國誕生,定都安卡拉,伊斯坦布爾作為首都的歷史宣告結束。縱觀世界,當得起“千年帝都”稱號的,除了伊斯坦布爾,可能也只有羅馬和西安了。其中,伊斯坦布爾作為帝都的時間最長,其時間跨度長達近1600年。
1600個春夏秋冬,伊斯坦布爾就像一個歷經千年的歷史舞臺,古羅馬人、古希臘人、古埃及人、波斯人、蒙古人、突厥人輪番上演了一場又一場歷史悲喜劇。但是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攻陷之時,城內幾無人煙。所以,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古跡,主要是奧斯曼王朝重建的繁華。
(一)舊城區的古建筑
伊斯坦布爾的舊城區是歷史古跡集中的區域。在金角灣周邊有幾座非常有名的清真寺,比較容易見到,還有點說道。我們曾近距離的觀賞,但沒有時間進去細看,深為遺憾。
1、日出前的新清真寺
2、冬日陽光下的新清真寺
新清真寺在加拉塔橋旁邊,碼頭附近。1598年,穆拉德三世的母親下令建造。建造過程中遭遇了火災等意外,直至1663年穆拉德四世時才完工。一座寄托了三代人愿望的美麗建筑。
3、與新清真寺比鄰的呂斯泰姆帕夏清真寺
在新清真寺東北方向約200米,是1561年為當時的宰相呂斯泰姆帕夏修建的清真寺。清真寺的內外裝飾都采用了美麗的伊茲尼克瓷磚。據說貼滿瓷磚的內部美得令人窒息,其中的紅瓷磚的生產技術已經失傳。
4、高坡上的蘇萊曼清真寺
這是奧斯曼帝國最繁盛時期的君主----蘇萊曼大帝下令建造的,1557年竣工。其設計者是被稱為土耳其第一大建造師米馬爾·錫南。錫南的一生參與了400座建筑的設計,他的陵墓也在這座清真寺里。
5、托普卡帕博物館
博物館的前身托普卡帕宮,也被稱為老皇宮。老皇宮建于1478年,從15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期,一直是奧斯曼帝國統治者的住地。除了土耳其文物外,宮中還收藏了我國的古瓷器1.7萬余件。我們兩次造訪伊斯坦布爾,都被安排參觀新皇宮,失之交臂。
6、耶雷巴坦地下水宮
土耳其語的“耶雷”是“向地里”、“巴坦”是“沉入”的意思,就是地下大蓄水池。這是拜占庭到奧斯曼帝國時期的主要蓄水池,是供皇室使用的。8年前我們參觀了這里,200多根這樣的柯林斯式的石柱讓人震驚,還有就是那濕濕的感覺。
(二)古跑馬場
這是藍色清真寺西面羅馬大競技場的遺址。廣場上最矚目的是3根立柱。最靠近的是“狄奧多西一世方尖塔”,高25.6米,來自于埃及的盧克索神廟。這座方尖塔非常精致,塔上的象形文字清晰可見。后面的方尖塔據說是君士坦丁七世修建的,由碎石堆成。兩座方尖塔中間是來自希臘德爾菲阿波羅神廟的“蛇之柱”,運輸途中被折斷,僅8米高。
7
8、狄奧多西一世方尖塔
9
10、蛇之柱
11、德皇威廉二世贈送的“德國之泉”八角形建筑物
12
(三)藍色清真寺
藍色清真寺的正式名稱為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是上面所提及的土耳其第一大建造師米馬爾·錫南的得意弟子穆罕默德·阿阿的作品,于1616年完成。這是伊斯坦堡最具代表性的大清真寺,擁有六座尖塔,是世界上現存的唯一的六塔清真寺。清真寺內部鋪有超過2萬片的藍色伊茲尼克磁磚,故被稱為藍色清真寺。上午的陽光透過260個彩色玻璃窗戶,淺淺的照射進來,與彩色的瓷磚相映成輝,美輪美奐。
13、藍色清真寺
14、冬夏景象各有千秋
15
16
17
18、清真寺內允許拍照,但不得用閃光燈。
19
20
21、進入藍色清真寺,所有人必須脫鞋。
22、女士必須包頭,短褲短裙者還得套上長袍。
23、月光下的清真寺,外墻都是藍色的了。
24、燈光又為它換上了金裝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