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姜母鴨是福建一道地方傳統的名小吃,而后傳到臺灣乃至海外。姜母也就是老姜氣血雙補,鴨肉有滋陰降火之功效,藥膳湯汁滋而不膩,溫而不燥,組合而成的姜母鴨是臺灣家喻戶曉也是冬季必吃的美食。
臺語姜母就是老姜,姜母鴨就是老姜鴨。有些“薑母鴨”店只營業半年,秋冬兩季開好就夏眠,店鋪改成夏日冰飲,來年深秋再換回“薑母鴨”的招牌,絕對搭配夏令冬時的彈性操作,也為養鴨哺育留出充裕的時間。這種店通常會有類似大排檔的露天桌,暖暖的姜母鴨砂鍋散發著煙霧、濃香和溫暖,人間煙火味十足。
姜母鴨的做法肯定先要一只鴨子啦,首選是紅面番公鴨,肉質較有彈性而且非常進補。選公鴨是因為體型較大,幾乎比母鴨大一倍,肉質好的幾率更高。紅面番母鴨的肉比較軟嫩,家里如果有小朋友,就比較適合選好嚼的母鴨。
選擇鴨子時,要看眼睛是否很亮,那種眼睛烏黑閃亮的才會是健康的好鴨;然后用手戳戳鴨胸,看肉多不多,肉多的才是成熟的好吃的鴨子。想來那些選女朋友要大眼睛又要有胸部的男生大概也是下過廚房,做過姜母鴨這道菜的
然后準備好姜、黑麻油、姜母鴨中藥包、甘蔗汁和純米酒。甘蔗汁如果沒有可以用冰糖,姜母鴨中藥包在臺灣的超市或中藥店都有賣,主要有當歸、桂枝、川芎、黃耆(黃芪)、黑棗黨參、肉桂六種中藥,也有加些甘草、枸杞的。小朋友不宜喝酒,一些店也會為小朋友準備沒有米酒湯底的姜母鴨。
做法是先起油鍋,放入兩大匙的黑麻油,小火煸炒姜。據說老姜嗆辣勁道很長,制作燉補料理時能做出厚實有力的湯頭風味。姜最好是拍裂,不規則斷裂面讓姜味更完全釋放。姜在油鍋里呈現微焦狀態時加入鴨肉塊,中火炒,鴨肉略有金黃時加入一瓶(沒錯)米酒、一杯甘蔗汁、一個中藥包、浸沒鴨肉的水、鹽,有些人喜歡姜味濃郁的還可以加入姜汁,我吃過加了姜汁的,第一口差點沒被撂倒,嗆辣異常。接下來就是慢火熬煮,別無他法,耐心人士有燉上3個小時的,你看著辦吧。用壓力鍋會縮短一些時間。
而后可依個人喜好準備配菜共享姜母鴨火鍋,比如高麗菜、金針菇、豆皮、凍豆腐、冬粉、餃類、丸類、玉米、鴨血、米血膏、面線等。有人喜歡鴨肉沾醬吃,臺灣的蘸醬做法是:白豆腐乳+豆瓣醬+糖+香油+米酒+開水調勻即可食用。
有些姜母鴨店不是用瓦斯爐燒,而是用炭火。燙燙的陶鍋端上桌來啦,濃濃的湯頭在炭火加熱下香味四溢,坐在矮桌旁圍著火爐,會更有暖暖的氣氛,寒冷低溫完全不怕。
絕大多數姜母鴨店都營業到凌晨,小部分還有24小時不打樣的。臺灣的美食真的是有魔力的,某個季節某個時刻,總會有一道恰到好處的菜,慰藉你的靈魂,消解你的疲憊。姜母鴨就是搭配冬日和好友出現的那道美味,一定會讓你和你們,圍爐夜話,不知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