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悲情又矯情的勤勉帝王
得益于這些年清宮戲的廣為流傳,雍正皇帝被塑造成一位后宮佳麗成群,整日勾心斗角,沒事沾花惹草,成天不干正事的陰險狡詐之人。正面形象少,反面形象多。
論理他也真是郁悶。既比不上父親康熙那樣英明神武,也不如兒子乾隆那樣瀟灑干練,每天窩在自己的小書房里絞盡腦汁處理朝政,批閱奏章,攤丁入畝,火耗歸公,改土歸流,還得時時刻刻算計兄弟,打擊舊臣,全天候不眠不休堪稱大清王朝第一勞模。
真實的雍正什么樣,我們無法探究,因為歷史往往沒有真相。隨著本人的故去,身邊旁人或后世評價時總會添油加醋,按著自己的好惡或粉飾或抹黑,總難有一個100%標準的答案。更何況雍正本人那不討喜的性格特征,從繼位那天起就給民眾留下了口誅筆伐的種種。
好在史書也為后人留下了諸多細枝末節(jié),讓我們有機會能夠從歷史的縫隙中一點點摳出相對真實的過往,剝去民間傳說的外殼,盡可能探究愛新覺羅胤禛從雍親王到雍正帝的各個人生階段。
林乾先生將雍正皇帝的生平分為上下兩冊。上冊側重于雍正如何登基,如何與兄弟相斗,如何罷黜親信、如何折騰百官。下冊則側重于雍正如何整頓吏治,懲治腐敗,推行政令,兄友弟恭,提拔能臣,開創(chuàng)局面。
這樣的表述方式便于讀者可以從正反兩面體會這個糾結帝王的陰陽向背,但也容易把讀者對雍正的認知從一個極端推向一個極端,那就是老四這家伙,要么好得很,要么壞得很。如果某位讀者沒能養(yǎng)成一個正確看待世界和他人的態(tài)度,那或許就會認為雍正這家伙太分裂的,性格太極端了,人性太可怕了。
雍正的帝王心術,可謂有清一代中算最重的。不論是沒繼承大統(tǒng)之前的“破塵”姿態(tài),亦或是登基之后的寬仁之舉,都始終給人一種矯揉做作的場面感。兄弟也好,大臣也罷,與雍正離心離德都是半公開的事,撕破臉也就成了遲早要面對的問題。
表演型人格重度患者雍正,最終以一系列的殺伐決斷鏟除異己,保證了自己的皇權穩(wěn)固。林乾先生翻閱大量史料為我們勾畫出當時的各種場景,我們甚至能透過紙背感受到暗藏殺機的雍正面對老八,老九,老十四時候的躍躍欲試。
與此同時,在下部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實心實意整飭官場,下決心做寡人的勤勉之君。一方田黃“為君難”參透了人生在世的不如意。即便身為天子,但面對兄弟,近臣和天下人的不滿,仍舊無法以霹靂手段來一個痛快的一刀切。
天下之大,豈能萬眾一心?江山圖志垂青史是你一個人的事,那些各懷鬼胎的下級官員不過是陽奉陰違,狐假虎威,欺詐百姓,再糊弄朝廷罷了。
要了解一個人,最佳途徑是從他身邊的人著手,聽聽別人怎么評價。以旁觀者的角度去審視這個人的方方面面。《雍正十三年》下部,就從張廷玉、田文靜、鄔思道、李衛(wèi),甚至年希堯、唐英等人物身上挖掘最高領導人的生活細節(jié)和為君之道。
軍機處的設立,李衛(wèi)的發(fā)跡,田文靜的酷吏生涯,鄔思道的運籌帷幄,一樁樁一件件體現出的,都是雍正王朝的管理方式和處理手段。這其中有田文靜的矯枉過正,也有張廷玉的事無巨細,哪怕是與十三爺允祥書信中的俏皮話,都能體現出雍正皇帝寬嚴相濟,充滿人情味的真性情。
可惜本套書下半部結尾太過倉促,就像雍正皇帝的突然離世一樣,令讀者頓感失落。整體的片段化章節(jié)表述方式,也打破了以往人物傳記按時間線鋪陳的套路,對初涉雍正個人史的讀者來說或許是個麻煩。但對我這樣半瓶醋的雍正迷而言恰到好處。
對于今天的讀者而言,雍正皇帝的好惡得失是一面鏡子。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個爭議不斷的帝王用十三年的嘔心瀝血換來了清王朝最鼎盛時期的到來。他的狡詐和陰險我們要看到,他的勤勉和付出我們更不能遺忘。
相比今天絕大多數人而言,歷史上的雍正時時刻刻努力,分分秒秒精進,以“無逸”來鞭策自己,是不是值得我們學習呢?他走了,很孤單的走了,后世不是罵就是謗,少有為其正名者。作為有膽識魄力的政治家,他所選擇的路注定難走,但他堅持下去了。
時值2020年新春,武漢肺炎事件何時宣告結束仍未可知。湖北官員欺上瞞下,中央下派親自督查仍舊亂作一團。如此狀況,真讓我不由得琢磨,若是雍正在又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