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集比原作難拍,是電影行業的共識。《流浪地球2》走前傳方式,補充交代前作細節的情況下,更以三段式表現為手段呈現三種截然不同又相互關聯的劇情邏輯屬實難得。在構架出龐大生宇宙觀的同時,又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與價值觀充分融入,高屋建瓴完成該系列重特效,更重內核的品質升級。郭帆及其團隊的努力有目共睹。
毋庸置疑,《流浪地球2》很精彩。
出色的故事,緊湊的節奏,精彩的特效,宏大的敘事,壯觀的場景,對于熱衷于視效大片的觀眾而言,僅憑以上幾條就足以吸引大家走進電影院。
除此之外,作品對人類未來的擔憂,求生之路的思考,自我拯救的方式方法以及渭南市自我犧牲的價值觀表達,更是站在了人類文明的制高點,而非單純意義上的善惡是否,反派設定。
本片既做到了好萊塢優秀科幻動作類型電影的情緒渲染,又能跳出“個人英雄救世界”的套路設定,強調全人類的相互協助,共同努力。
如此一來,也就避免了以往同類型影片中過分突出主角光環的那種套路感,不再是“為拯救而拯救”而是在每個事件行為人背后構建了為應對特殊狀況而“聯合”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平臺。進而在可行性,真實性和操作性方面為“流浪地球計劃”提供了保障。
也正是基于以上種種設定,使得宇宙電梯、流浪地球發動機等當今世界看來絕對無法做到的偷天之功顯得真實而可信。作品中團結一致應對危機的大環境背景設定,能夠使不可能成為可能。
得益于上一部的票房口碑雙豐收,本片獲得了更多的關注(特別是資金支持),于是各種大膽想象層出不窮。
開場的宇宙電梯,中場的月球推動,終場的水漫全球,月球爆破等戲份屬實過癮。垂直起降的殲20,太空艙,探月車等也秉承了上一部的穩健風格,看著熱鬧,打得精彩,文體兩開花。
毫不夸張地說,開場宇宙電梯之戰堪稱近年來科幻電影中難得的華彩。角色之間的互動,空間感的設置,故事背景的介入等高度匹配,就驚險程度和娛樂性而言已經超越了去年由艾默里奇拍攝的《月球隕落》。
而蜂群般密集的無人機襲擊與人類駕駛員密不透風的攻防戰,同樣也超越了許多好萊塢同類型作品。可見郭帆(僅僅是郭帆團隊)對大場面和科幻視效的掌控能力有了長足的進步。
影片開場不久就為觀眾留下了一個暗扣,即誰操作并指使了針對宇宙電梯的襲擊。因為這場襲擊被成功終止后,幕后黑手并沒有具化到某個人,而是放在了一個莫可名狀的人類反流浪計劃組織身上。
可這個組織誰牽頭,誰發動,誰安排,誰落實,頭目何許人也,都未交代。按說人類命運到到這時候了,有這樣威脅全人類的組織,為啥不去抓到罪魁禍首而是放任其自由,等著他們繼續組織襲擊呢?
其實影片已經給出了答案,反派根本不是人。
人工智能550A到550W,再到MOSS系統越發具有獨立意識,才讓我們將本片與《流浪地球1》最后劉培強丟伏特加燒毀系統串聯起來。
MOSS的主體意識通過不斷迭代進化,對人類最后的幸存者,或者說人類本身的未來動向產生了巨大影響,這個影響是悄無聲息的引導,更是有意識的把控。
我們甚至可以認為,影片一開始極端組織對“流浪地球計劃”的諸多干擾和襲擊,就是550A通過自身力量不斷操縱媒體、輿論、甚至社會生態對全人類施加影響。
該系統可橫向對標《2001太空漫游》、《終結者》、《鷹眼》,甚至《機器人瓦力》中的人工智能。只是礙于篇幅所限,MOSS的殺傷力沒有進一步拓展,我甚至覺得可以就MOSS這一系統獨立成片進行拍攝,能涉及的內容太廣泛了,絕對有看頭。
也恰恰是550A到MOSS的迭代進化,讓本片的高度從科技層面進階到人類意識的層面,其探索過程的哲學意味堪比科學技術的偉大。
工程師對女兒的回憶貌似冗長而繁復,但這種基于人性的價值觀介入,也著實讓系統升級充滿了厚重感和思考性。順勢拉升了全片的調性和格局。
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對第三部更加期待。
對于《流浪地球》系列,兩種聲音甚囂塵上。有捧的,有罵的。但無論如何,討論者都會將《流浪地球》與好萊塢科幻片進行對比。
我個人覺得,對比正常。
因為好萊塢強大的電影工業確實是我們參照的絕佳對象,且不說庫布里克,喬治盧卡斯、斯皮爾伯格、卡梅隆等珠玉在前,僅特效領域就夠我們嘆為觀止。
可《流浪地球》有自己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讓作品呈現出既像好萊塢,又不同于好萊塢的文化基因和宇宙觀、世界觀。
郭帆團隊在模仿與借鑒的同時,深諳我們的民族性格與文化特質,成功探索出一條屬于自己的方式方法,使得《流浪地球》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成功。
不必妄自尊大,也沒必要妄自菲薄。
首先,原著作者是中國的劉慈欣。作為一位國際公認的科幻小說標桿,他的生活經歷,生活背景,決定了他的思考方式注定有別于西方世界那些同行。
中國人寫中國式的科幻,用不著非得和好萊塢個人英雄主義強行掛鉤。百花齊放,各具特色,才會有意思,有碰撞,有交流,才會讓大銀幕上呈現出新意和特色。
其次,《流浪地球》的成功絕非我們的民族自尊心所驅動。影片中的犧牲和拼搏不是只描述中國人自己,而是拓展至全人類。只不過中國人寫中國,中國電影拍中國。
影片中那些感人瞬間都是基于各國人士的共同努力使然。而非好萊塢電影中千篇一律的“美國英雄”。這種為所有人幸福犧牲自我的價值觀,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只要不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都能理解并尊重。
最后,《流浪地球》的成功是郭帆團隊的成功,而不是中國科幻電影的成功。
看看《上海堡壘》和《獨行月球》,我們真不好意思說中國的科幻類型片已經崛起了。資本還很強大,流量還很囂張,死魚眼和僵尸臉還在橫行。他們眼里只有利益,而沒有審美和好壞,更沒有精益求精的價值訴求。
所以,《流浪地球》的精彩僅僅是郭帆及其團隊的成功。是該團隊對作品的負責,對自己的負責,對中國科幻電影發展事業的負責。
影片最后,看著全世界50歲以上的飛行員選擇犧牲自我那段非常感動。畢竟那是一代人對下一代人,以及對未來所有地球人的付出。有血有肉,真情實感。沙溢終于找到了自白展堂之外又一個好角色。
希望第三部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