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別人還在想方設法吃愛國主義紅利的時候,大鵬卻已經完成了從單純商業到社會思考的主題跨越。《保你平安》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揭示了目前存在的諸多社會問題:謊言、流量、不明就里的跟風,以及肆意的詆毀和謾罵。在社會監管疏忽失效甚至不作為的情況下,普通人又有誰會為事情真相較真呢?不愿(敢)較真的背后又折射出怎樣的社會困境呢?
話說墓地銷售經理魏平安在女兒參加學校表演時接到一通電話,聲稱其已故客戶因為地方大佬的干預需要盡快遷葬。為啥呢?因為已故客戶名聲不好。為啥不好呢?
她是坐臺的。
回顧逝者生前的種種,魏平安無論如何也想不通她怎么會從事那種行業。誰能證明?怎么證明?如果這消息是假的,誰來給逝者洗刷冤屈?誰來為這種不實的消息道歉?
一個孤兒院長大的孩子,一個沒有三親六故的亡魂,一段被神秘人散播的謠言,一段被社會大眾消費卻無人在乎真相的誹謗,終于讓吊兒郎當的魏平安憤怒了。
他要替客戶出頭,替亡魂伸冤,向社會討個說法。
初看本片演員陣容,觀眾很自然會把本片理解為一部喜劇片。馬麗、王迅、賈冰、喬杉等近年來頻頻出現在綜藝和影視覺的喜劇演員,怎么看都是一部流俗的討巧之作。
但影片開始5分鐘左右,一種不屬于今天主流創作狀態的感覺就上來了。
魏平安為人市儈,但做事認真。吊兒郎當,為人較真。他在原則問題上和大是大非方面絕不馬虎,有著一種與今天社會大環境格格不入的軸勁兒。
你說人坐臺,你看見了?
你說人坐臺,你消費過?
你說人坐臺,你給出證據讓我看看?
現實生活中跟帖回復的有,連軸對罵的有,但就一件與自己毫不相關的事,一條條跟帖,一條條回復,一條條問詢,且天天堅持,絲毫不中斷,哪怕放棄生活工作也要一追到底,非要搞清事情真相的真未必有。
拋開賈冰飾演的“純潔”的老板,喬杉飾演的修車行小老板,為了家庭陪睡前輩的墓地銷售主管等角色,魏平安的出現像一條線把諸多社會角色串了起來。在社會眾生面前宛若一把利刃,抽筋剝骨,直指人心。
對于這件事魏平安其實完全沒必要較真。
人都死了,還是個孤兒,沒必要搞什么客戶關系維護。他自掏腰包追求真相,搭上時間精力和財力來回折騰,除了對客戶的尊重,更有一種不向世俗妥協,跟社會不良風氣作斗爭的悲壯。
這個時代,真相仿佛越來越不重要。
只要有噱頭,有看點,能博人眼球,就能吸引人去關注。
哪怕是虛假的內容,只要能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就會成為引爆點。哪怕再荒誕不經的事,只要有人關注經炒作發酵就能引發社會議論。
至于真假,無所謂。
反正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信息每分每秒都會出現,時時刻刻都在更新。事件背后別說人,就是只狗都無所謂。看客們憑著自己主觀臆斷,在媒體人帶節奏的表述之下各種回復跟帖,好的壞的干凈的臟的都往上堆。
我說錯了?我極端了?我把節奏帶壞了?
無所謂。
2分鐘后另一段視頻會吸引別人注意,我參與的這段就沒下文了,我不提了,你也別介意,咱去下一個視頻背后留言開罵。
封號?
不怕,我換個號依舊在鍵盤后面指點江山。
你說我詆毀別人,那又怎樣?
網絡上那么多人評論開罵呢,你憑啥就說是我的責任,我不可以有我的主觀看法么?我不能說兩句么?我作為公民難道沒有言論自由么?
在諸如此類的情況下,受害者無法挽救自身形象,社會輿論不斷被帶偏,網絡噴子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完成對一件事的事實扭曲。配合著跟風群眾的添油加醋,不斷拱火,事情真相如何已經不重要了。
何止是網絡。
動車上被人欺負正當防衛會被認定為互毆,老年人、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主動影響甚至襲擊他人,會被調解達成“諒解”,動不動就防衛過當。種種和稀泥、不作為成為常態,法律被人踐踏,普通人又能如何?違法成本太低,維權成本太高!
電影里魏平安舍得一身剮,最后換來的僅僅是造謠者的行政拘留。女兒被霸凌,僅僅是小崽子們被象征性訓誡。這種輕描淡寫的所謂“懲處”其實屁用沒用,作惡者出來還會變本加厲。
而維權者呢?僅僅獲得一句道歉。
可悲啊,真可悲啊。
豆瓣上說,大鵬拍攝本片有一種社會投機心態,這是借社會情緒完成商業目的。可我倒覺得,只要能有社會反思,聚焦社會弊病,這樣的作品為啥不能拍呢?
難道非得是歌功頌德才算是好么?
敢于面對問題,剖析問題,應對問題,解決問題,這個社會才會有進步。成人世界惡性循環的游戲規則如果都不去反思,所有人都習慣了枉顧事實而麻木不仁,那這世道就真沒得說了。
毛主席說過:世界上最怕認真二字。
大銀幕上,需要有更多的《保你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