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寶山一模
社會生活中,本真的人格受到許多贊美,這是否意味著把道德規范內化就不再是完美人格了呢?
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思考。
要求:⑴自擬題目;⑵不少于800字。
可能是一個比較遲來的攻略了,這禮拜比較忙,前兩天就有小朋友把題目交給我了,但是攻略一直遲遲沒有來得及寫,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會太晚,那么今天我們就把關于這道題目的攻略,呈現給大家。
不得不說,寶山區的一模卷這次考題,可能會難倒不少的同學,畢竟如果沒有參與過之前比較系統的作文培訓,這道題目應該就很難寫得很好,畢竟很多同學,連道德是啥都很難說清楚,那么這道題目就基本上無從下手了。
這幾天朋友圈也看到了不少關于這道作文題目的攻略,寫了不少,但是大部分的東西我覺得對于學生來說可能沒有太多幫助,具體原因就是,太多人強調了一個概念,那就是本真的人格。
我們之前在作文中說過,作文來說,要整體去看,不要孤立的看某一個詞語,這個就是我們所謂的“定語邏輯”,那么同樣,所謂的本真的人格,單獨討論,你會發現您能夠得出很多奇奇怪怪的外延的結論——
就比如很多人第一反應想到的,就是人性的本能。
如果你寫本真是人性的本能,那么在我看來,這個審題是有點問題的。因為贊美的屬性是什么?贊美的屬性是社會對于個體的認同,而我們在長大的過程中,其實絕大多數后天的社會化教育,就是叫我們去壓抑這樣一種人性的本能。
就比如人性本能是貪婪,但是我們不能認為社會會認同個體無止境的貪婪,比如人性的本能是短見,是一種最為簡化的因果律認知,而這種短見也不應該得到太多的贊同。
那么我們這篇文章的本真的人格是什么呢?我們要結合第二句話,也就是道德規范的內化的角度去說。
在我看來,所謂的本真,應該是我們個體處于一種道德規范之下,然后在這種道德規范之下的一種增量的行為,而這種規范之外的行為,也是有不少會得到贊美的。
這句話本身也非常難以理解,那么面對這種情況,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呢?我們之前有說過,當我們看到一個自己不知道如何理解的內容,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過舉例子的方式,來加深對于問題的理解。
那么上面那句話的意思是什么呢?我們來嘗試著舉幾個例子試試:
比如說,我們這個世界,道德規范的基本內核是公正,也就是公正的看待每一個人,但是我們的本真,卻是一種為兄弟兩肋插刀的沖動,我們不會平衡的,用一致化的方式幫助所有的人,而會去幫助和自己關系親近的人,那么這種行為,與道德規范不一樣,卻是一種被贊同的東西。
比如說,我們這個世界,道德規范的基本內核是我們要追求寬容和一致性的和諧,所以忍讓來減少人際之間的摩擦能夠讓我們更好的實現這樣一種和諧的追求。但是我們本真的制造沖突也是有價值的,因為我們課上說過,懲罰具有利他屬性,雖然小題大做不對,但是只有主動承擔懲罰的成本,才能讓社會中非道德行為的代價降低。
再舉個例子,比如說,道德規范要求我們要求我們絕對的誠實的表達自己的認知,因為欺騙會加劇社會溝通的成本,但是醫生如果站在自己悲憫的立場上,能夠善意的欺騙隱瞞絕癥病人的病情,讓他有更好的心態來面對這個世界,那么醫生這樣一種超脫于社會規范的本真人格,是不是也應該被贊美呢?
上面說法是不是都是我們所謂的概念?也就是,這些超脫于社會規范,又被社會認同的本真行為,才是我們所謂的本真人格,而這樣的人格,是值得我們贊美的。
那么這樣,這道題后面叫我們討論的問題就出現了——本真的人格受到許多贊美,就是意味著把道德規范內化就不再是完美人格了。
道德規范內化的行為,是一種社會化,大部分被認同的做法,但是它不是完美的,因為情境中,會有比道德規范內化,更加有效的行為,對情景會產生更多正向的影響。
這么這就是關于這道題目的審題了。
如果作為聽過我們課程的老生,這道題目其實解起來就更加容易了,這道題目的本質是什么呢?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們在道德律課程中所說的東西——
社會的道德規范,必須是絕對理性的,在康德的概念中,所謂的道德之中的正義,必須契合于普遍法則公式了。
也就是說,所謂的道德規范,如果是被我們社會所認同的道德規范,必須滿足的內容就是所有人必須普遍的從事這種行為,這個社會會變得更好。
但是對于這個世界來說,絕對理性本身,是要被批判的——康德的義務論經常會撕裂我們實際的行為動機,用絕對理性來面對這個世界。
因為絕對理性的最大問題,是忽略了個體的特殊性,忽略了個體的那些悲憫,善良,共情等品質的價值。
而這道題目中所謂的被贊美的本真人格,正是在情境中,相對于普遍法則的道德規范,更優的一種選擇,其彰顯的,是人性的價值。
所以,這道題目的突破口,我用上述形而上的價值做進一步解釋,大家就知道本質了——也就是,道德其實和善良是對立的,絕對的道德會忽視善良,而將所有人視為普遍的個體,而本真的人格,其實指向的是善良,而同時,我們認為,道德之外的善良,也是我們需要去贊美的。
于是乎,如果你在行文前學習過上述內容,這篇文章的寫作,基本就非常穩了——
首先第一個,我們對于這篇文章來說,我們先要寫的是結論——內化道德規范,是一種大部分情境中被認同的特質,但是他卻是不完美的。
隨后表層邏輯,論證就是我們說,道德規范本身來說是具有合理性的,道德規范本身來說,就是一種用客觀理性的方式來為社會成員構建出的行為范式,這樣一種行為范式,能夠為我們社會成員構建出行為的底線,讓社會能夠得到最為基本的運營,而也正是因為道德規范具有的親社會屬性,所以我們要對于這種道德規范,產生認同。
隨后第一個深層邏輯,那就是,如果我們如果將道德規范內化后的人格特質視為完美人格并且絕對遵守,那么這個行為就是非理性的,原因就是道德規范本身只考慮到人所具有的普遍性,將所有人視為理性人看待,但是卻沒有真正關注到關于人性的那些獨立的人格特質,甚至將人性的善良的意義進行無效化。然而在情境中,人性的善良,卻能兌現在道德規范的基礎上帶來更多親社會屬性的增量——道德規范只能確保行為的底線和義務,而人性的善良卻能帶來奉獻,無私,共情等更多的行為投入,帶來價值的增量,帶來更好的社會價值。
這就是這篇文章所具有的一層次的論點。
隨后第二個深層邏輯,論證的內容就是本體論,本體論在這篇文章中寫的就是,我們認為,作為理性人,道德規范本身只不過是人所具有的行為底線,但是在情境中,會考慮到自己所具有的道德直覺。
沒錯,這篇文章,就是用直覺主義,作為文章第二個層面的論點,去論證的是,理性人認為,道德底線,是我們對于行為的參考對象,也是不該破壞的底線,但是情境中,理性人會更多的將行為建立在良知良能的底線之下,用契合于自己良知直覺經驗的行為,而不是用理性作為行為的主要驅動,而在這個過程中,善良的德行能夠激發,那種值得被贊美的本真的人格才會兌現。
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樣的做法,能夠帶來的,是社會幸福總和的增量,讓我們這個社會,具有更高的道德水平。
這就是這篇文章的第二個深層邏輯。
在這兩個層面之后,那么對于這篇文章來說,我們要進一步去構建的,是這篇文章的方法論。
那么從這篇文章來說,方法論的論證也不是算是特別難,針對于“道德規范內化的特質并非完美人格”,我們要論證的方法論就是,我們需要如何做,如何做的方式有兩種。
第一種論證的,就是我們需要做的,是親社會改造,通過目的倫理學的方式來提高個體對于社會的最大經期望,從而讓個體的善良的行為被更多的激發和兌現。從而導致的是讓更多高于“道德規范”指向的義務底線的增量行為出現,讓這個社會個體更加愿意為社會進行付出。
第二種,可能有點偏,但是也可以去說,也就是,雖然道德規范內化并非完美人格,但是我們卻不能夠將所謂的本真視為擺脫道德規范的合理化借口,本真并不是我們認同的,而只有能夠與善良動機相一致的本真的人格,才是我們所需要的,所以對于道德規范的超越,必須建立在動機和行為一致性指向于善的前提之下。
那么基本上,這篇文章,這樣寫就可以了。
要記得,文章批判的,是絕對遵守與道德規范內化,而道德規范內化,在這篇文章的論點里,是我們社會應該認同,卻不完美的一種人格特質。
以上
?? 希 望 對 你 的 學 習 有 用 ??
作者:余揚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