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感冒自不必多說,是最常見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成人每年可發(fā)生 2~4 次;兒童發(fā)生率更高,每年可發(fā) 6~8 次,全年皆可發(fā)病。感冒屬于中醫(yī)表證的范疇,是由風寒、風熱等外邪入侵人體肌表所造成,故中醫(yī)治療感冒的大法是汗法,即通過發(fā)汗的方法將外邪驅趕出去。今天給各位有需要的讀者介紹該如何根據(jù)自身的癥狀選用治療感冒的中成藥。(注:本文僅供參考,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yī)囑。)
1.風寒感冒
以惡寒發(fā)熱、無汗、頭身疼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為主癥者,可酌情選用以下中成藥。(病情較輕者,可用生姜 15g、紅糖 10g煎水代茶,或用胡椒 3g放入菜湯中熱飲,汗出則病愈。)
【成分】荊芥穗、薄荷、防風、紫蘇葉、柴胡、葛根、桔梗、苦杏仁、白芷、蘆根、苦地丁。【應用】1)綜合全方組成來看,此方寒溫藥各占一半,是一個寒溫并用、偏性不太大的方子,對于感冒時常見的癥狀此方中都有相對應的藥物,可見其配方基本上面面俱到了。但實際上此方是針對寒熱癥狀都不太明顯的早期、輕型感冒,或容易感冒的人受寒后的預防治療,其對寒熱偏性明顯、感冒癥狀重、時間長的感冒不太有效。癥見頭痛發(fā)熱,惡寒身痛,鼻流清涕,咽癢咽干,輕咳。總之此方各藥藥性平和、潤而不燥、不寒不熱、不溫不火,比較適合北方地區(qū)或秋冬季節(jié)氣候比較干燥的地方,小兒、成年人、老人都可以用。2)當感冒有明顯寒熱偏向時,可以采用下面兩種方法:感冒時面色比平時發(fā)暗,怕冷明顯,提示感冒偏寒性,可以用感冒清熱顆粒 1 包,兌入藿香正氣水半支或 1 支(根據(jù)寒的程度選擇),開水沖,攪勻,趁熱服,每日 2~3 次;若感冒時嘴唇色紅,咽干痛,鼻干,小便黃,則提示感冒偏熱性,可以用感冒清熱顆粒、銀黃顆粒(或板藍根顆粒)各 1
包,開水沖化,攪勻,溫服。每日 2~3 次。【注意】不宜單用于口咽干、咽痛等癥狀明顯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成分】麻黃、葛根、紫蘇葉、防風、桂枝、白芷、陳皮、苦杏仁、桔梗、甘草、干姜。輔料為蔗糖、糊精。【應用】1)本品藥性溫熱,發(fā)汗散寒力強,又能宣肺化痰止咳,適用于風寒重感冒,又伴有咳嗽者。癥見惡寒、無汗、發(fā)熱、頭痛、咳嗽、鼻塞、流清涕等。2)宜趁熱小口頻飲,或添衣加被以助藥力。【注意】1)不適用于咽干、咽痛、大便干結、痰多色黃而黏等癥狀明顯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2)方中含有麻黃,高血壓、心臟病患者以及運動員慎用。3)糖尿病患者不宜使用。【成分】柴胡、姜半夏、黃芩、黨參、甘草、生姜、大棗。【應用】1)本品為和解之劑,退熱作用佳,又能疏肝和胃,適用于感冒見發(fā)熱怕冷往來發(fā)作(寒熱往來),胸脅脹滿不適,口苦咽干,心煩欲吐,不欲飲食等,癥狀有一兩個即可。2)如風寒感冒惡心嘔吐較重而無寒熱往來者,宜改服藿香正氣水。【注意】不適用于怕冷明顯、不出汗、渾身酸痛等癥狀明顯的流行性感冒患者。2. 風寒濕感冒
以惡寒發(fā)熱、無汗、肢體酸困沉重、頭痛、頭重如裹等為主癥者,可酌情選用以下中成藥。
【成分】羌活、防風、蒼術、細辛、川芎、白芷、黃芩、甘草、地黃。【應用】1)本品能發(fā)散風寒濕邪,又長于止頭身疼痛,適用于感冒見外感風寒夾濕導致的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且重、肌肉關節(jié)酸痛、口苦等癥狀明顯的患者。2)如體溫偏高,可合用正柴胡飲。【注意】本品不宜用于咽痛、扁桃體紅腫、惡心、大便溏稀、便后不爽等癥狀明顯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成分】荊芥、防風、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茯苓、桔梗、甘草。【應用】本品發(fā)散風、寒、濕三邪,又化痰止咳,較九味羌活丸止頭身疼痛作用弱,適用于外感風寒夾濕證,癥見頭痛、肌肉關節(jié)酸痛,惡寒無汗,鼻塞清涕,咳嗽白痰者。【注意】本品慎用于咽痛、扁桃體紅腫等癥狀明顯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3. 風熱感冒
以發(fā)熱有汗、微惡風寒、口干舌紅、咽喉紅腫疼痛為主癥者,可酌情選用以下中成藥。
【成分】金銀花、連翹、薄荷、荊芥、淡豆豉、牛蒡子(炒)、桔梗、淡竹葉、甘草。【應用】1)用于風熱感冒,癥見發(fā)熱頭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者。2)本方清熱解毒效果突出,發(fā)熱、咽痛明顯者尤為適宜。另:遵原方意,以蘆根煎水送服效果更佳。【注意】1)風寒感冒者不適用。其表現(xiàn)為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頭痛,鼻塞,流清涕,喉癢咳嗽。2)孕婦忌服,高血壓、心臟病、胃病患者慎用。【應用】1)用于外感風熱、肺胃熱盛所致的咽干、咽痛、喉核腫大、口渴、發(fā)熱;急慢性扁桃體炎、急慢性咽炎、上呼吸道感染見上述證候者。2)治療急慢性扁桃體炎、急慢性咽炎或外感咽喉腫痛明顯時,可配合使用含片和外用藥物以加強療效。【注意】1)不適用于怕冷明顯、不出汗、渾身酸痛等癥狀明顯的感冒患者。2)若兼見心煩、手足心熱、失眠、心悸、口渴不欲飲等癥狀者慎用。3)不可與溫補性中成藥同用。4)本藥性味寒涼,素體脾胃虛寒癥見大便不成形,不欲飲食,冷飲或食后腹脹者慎用。【應用】1)適用于流行性感冒、急性咽炎、急性扁桃體炎見咽痛、咽紅、扁桃體紅腫疼痛、發(fā)熱、舌紅、苔黃等癥狀明顯的患者。2)如急性咽炎、急性扁桃體炎感染嚴重者,可酌情聯(lián)合使用抗生素。【注意】1)風寒感冒者不適用。2)糖尿病患者及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3)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年老體弱、脾虛便溏者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4)扁桃體有化膿或發(fā)熱、體溫超過 38.5℃的患者應去醫(yī)院就診。【成分】連翹、金銀花、炙麻黃、炒苦杏仁、石膏、板藍根、綿馬貫眾、魚腥草、廣藿香、大黃、紅景天、薄荷腦、甘草。輔料為淀粉。【應用】1)用于治療流行性感冒屬熱毒襲肺證,癥見發(fā)熱或高熱,惡寒,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咳嗽,頭痛,咽干咽痛,舌偏紅,苔黃或黃膩等。2)若體溫高熱不退,咽痛紅腫等癥狀明顯,可與清開靈、紫雪、片仔癀等配合服用。【注意】1)風寒感冒者不適用。2)高血壓、心臟病患者慎用。有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3)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年老體弱及脾虛便溏者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4)嚴格按用法用量服用,本品不宜長期服用。5)運動員慎用。4. 暑濕感冒
以發(fā)熱惡寒、胸脘痞悶、身重倦怠、嘔惡、苔膩等為主癥者,可酌情選用以下中成藥。
【成分】蒼術、陳皮、厚樸(姜制)、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廣藿香油、紫蘇葉油。【應用】1)用于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或夏傷暑濕所致的感冒、腸胃型感冒,癥見頭痛昏重、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泄瀉。2)屬外感致頭昏乏力兼惡心、嘔吐、腹瀉之癥者,即可服用。3)也可用于飲食不潔、水土不服、暈車暈船所致嘔吐泄瀉。【注意】1)不適用于風熱感冒患者。2)吐瀉嚴重者應及時去醫(yī)院就診。3)本品含 40%~50% 乙醇(酒精),服藥后不得駕駛機、車、船,從事高空作業(yè)、機械作業(yè)及操作精密儀器。4)對本品及酒精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5)不宜和滋補性中藥同時服用。【成分】廣藿香、紫蘇葉、香薷、木香、白扁豆(去皮、炒)、檀香、茯苓、桔梗、枳殼(去心、麩炒)、木瓜、陳皮、山楂(炒)、厚樸(姜炙)、甘草、麥芽(炒)、稻芽(炒)、六神曲(麩炒)。【應用】1)適用于胃腸型感冒見飽食過度,腹脹腹痛,腹瀉或便秘,不欲飲食,惡心嘔吐,伴見怕冷發(fā)熱、舌淡紅、苔薄白膩等癥狀明顯者。2)頻發(fā)嘔吐、腹瀉患者在使用本藥同時,應口服補液鹽以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注意】1)不適用于風熱感冒患者。2)吐瀉嚴重者應及時去醫(yī)院就診。3)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孕婦或正在接受其他治療的患者,必須在醫(yī)生指導下服用。感冒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但以冬季和春季發(fā)病率較高。感冒為常見病、多發(fā)病,要早期發(fā)現(xiàn)患者,及時治療。流感流行期間,宜多服清涼飲料,外出戴口罩,少到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去,室內煮醋殺菌,定時開門窗通風可起到預防感冒的作用。平時要注意個人衛(wèi)生,養(yǎng)成不隨地吐痰的衛(wèi)生習慣,積極參加體育運動,并經(jīng)常參加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減少感冒的發(fā)生。
登場書籍
本書按老百姓能理解的主要癥狀(如:感冒、咳嗽、頭痛、眩暈等)和老百姓熟知的常見病(如:膽囊炎、糖尿病、脂肪肝等)來分類,每小類選市面上常見中成藥5~6個,以“抓主癥”選藥的思路編寫并附圖片、成分、功效及注意事項,以求圖文并茂,簡單明了,準確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