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唐玄宗和楊國忠已經多次派出使者要求自己出關決戰,這些使者相望于道,綿延不絕,但都被自己以時機不到為由而拒絕,但這次不能不出兵了,皇帝和宰相已經如此表態了,自己再不接旨,就如同叛逆了。

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初三深夜,哥舒翰看到案前命令自己再次出關決戰的命令,久久不能平靜。
此前唐玄宗和楊國忠已經多次派出使者要求自己出關決戰,這些使者相望于道,綿延不絕,但都被自己以時機不到為由而拒絕,但這次不能不出兵了,皇帝和宰相已經如此表態了,自己再不接旨,就如同叛逆了。
安史之亂
自安祿山叛亂以來,前期瘋狂的進攻已經停止,輪到唐軍以逸待勞了,只要堅守潼關不出就好,北邊與郭子儀、李光弼遙相呼應,坐等他們平定叛軍老巢范陽即可,然后雙方在洛陽會師,徹底平定叛亂。
但顯然唐玄宗已經等不及了,加上得知潼關前叛軍崔乾佑只有三四千的老弱病殘,此時不戰,更待何時?如果哥舒翰還駐軍不前,那他就理由懷疑哥舒翰是否有異心了。
哥舒翰也明白唐玄宗的心思,于是大哭一場于六月初四帶領大軍在靈寶西原與叛軍遭遇,沒想到崔乾佑之前是示敵以弱,早已埋伏,哥舒翰二十萬大軍死傷殆盡,六月初九,崔乾率兵攻陷潼關,隨后唐玄宗倉皇逃離長安。
明明可以穩扎穩打,為何唐玄宗依舊不斷催促哥舒翰出潼關與叛軍決戰?
其實不僅僅是潼關之戰,之前安史之亂之所以爆發以及高仙芝、封常清被殺,再到日后仆固懷恩的叛亂,李光弼拒不奉詔入京以致憂郁成疾而死等等,都有一個根本的原因。
唐玄宗就是從血海尸山里爬上來的
這就是唐朝長期殘酷血腥的宮廷政變,動輒滿門抄斬,夷滅三族,讓君臣之間早已充滿了不安全感,各方都缺乏必要的信任,他們只相信自己手里的軍隊,日后的藩鎮割據也是如此。
早些年安祿山作為邊將,在唐玄宗的寵信和李林甫的扶持下,榮耀和權力越來越大,大到已經賞無可賞的地步,也代表了他在唐朝君臣系統下已經走到頭了,擺在他面前的要么被殺,要么選擇叛亂。
李林甫之后,楊國忠上位,為了維持自己的權力意志,他必須安排新的邊疆統帥來確保他聽命于自己,那么安祿山就是他必須解決的對象,即便安祿山不斷向楊國忠表示忠心,但楊國忠根本不信,畢竟只有自己人才是最聽話的。
面對楊國忠的敵意,安祿山戰戰兢兢,深怕哪天唐玄宗聽信楊國忠的話殺了自己,因此最后一次來長安后,哪怕唐玄宗把自己穿的衣服解下來送給安祿山也無法安撫他的恐懼,甚至認為這是要留他下來的意思。
楊國忠加劇了安祿山的叛亂
雙方陷入猜疑鏈后,一些微小的事情都會被無限放大。
天寶十四年(755年),楊國忠包圍了安祿山在長安的住宅,逮捕了不少安祿山的門客,此舉被安祿山解讀為即將下手的信號,決定先下手為強,以清君側的名義叛亂。
安祿山的叛亂給唐玄宗當頭一棒,自己如此信任的將領居然真的反叛了,既然安祿山可以反叛,那么其他將領是不是也有這個心思呢?至此,唐玄宗只相信自己以及身邊人的流言,根本不相信前線將領的判斷。
高仙芝和封常清的悲劇就是如此,他們根據叛軍的攻勢和唐軍本身的素質,選擇了正確的應對方式,死守潼關,避敵鋒芒,但唐玄宗就是不信,兩位戰功赫赫,經驗豐富的軍事統帥就因為一個宦官的只言片語就身首異處,這就是唐朝的政治環境。
高仙芝
殺了高、封二人,潼關還是要守的,唐玄宗選擇了抱病在家的名將哥舒翰,早些年哥舒翰屢次征戰,勇冠全軍,尤其是收復吐蕃的石堡城,威震天下,讓李白欽佩不已,更是寫出了“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的名句。
可惜哥舒翰有個愛好,就是喜歡喝酒,縱情聲色不加節制,最終喝到中風,不得不回長安養病,此時唐玄宗可不管他中風不中風,直接把他拉來抵御叛軍,但哥舒翰作為名將,自然知道現在的最好的辦法就是繼續之前高仙芝的戰術,死守潼關。
和高仙芝相比,哥舒翰有個聰明的地方,他知道朝廷斗爭的策略,自己在前線拼命,后方只要一點流言就可以置自己于死地,恰好,他在長安有一個死敵,這就是安祿山的堂兄弟安思順。
安祿山反叛,安思順可沒跟著鬧,而且多次提醒唐玄宗需要注意安祿山,因此安史之亂后安思順不僅沒有被牽連,反而加了尚書銜,留在長安,他的存在讓哥舒翰如鯁在喉,深怕對自己不利,于是他也來了一招先下手為強。
哥舒翰先偽造了安祿山給安思順的書信,然后假裝被潼關截留,逼迫多疑的唐玄宗殺了安思順。
潼關就是守衛長安的門戶
沒想到解決了安思順卻引來了楊國忠的警覺,本著寧錯殺不放過的心思,楊國忠開始對哥舒翰有所防范,同樣,哥舒翰也開始警惕楊國忠了。
前線大將和當朝宰相不合是要命的事情,哥舒翰的大將王思禮建議向皇帝請求殺死楊國忠來平息叛亂,如果不同意自己就帶兵去誅殺楊國忠,這種行為和叛亂有什么區別?哥舒翰自然不同意,但這個事情卻被楊國忠知道了。
楊國忠為了鉗制哥舒翰,派手下派杜乾運招募了一萬士兵,駐扎在哥舒翰背后的霸上,沒想到哥舒翰反手就是一招,請求皇帝將這支新軍歸自己指揮,隨后就把杜乾運招到潼關殺死了,至此哥舒翰與楊國忠,圖窮匕見。
他們斗的好不熱鬧卻忽略了一旁的唐玄宗,在唐玄宗眼里,哥舒翰逼死安思順,圖謀誅殺楊國忠,還收走了制約他兵權的新軍,殺死了杜乾運,這和安祿山有什么區別?
“會有告崔乾在陜,兵不滿四千,皆贏弱無備,上遣使趣哥舒翰進兵復陜、洛”
恰好唐玄宗得知現在潼關前面的叛軍,只有崔乾佑的四千老弱病殘,連忙催哥舒翰趕快出關作戰,此舉固然是盡快想要平定叛軍,但背后難免有讓哥舒翰這支軍隊離長安遠一點兒的想法。
“國忠疑翰謀已,言于上,以賊方無備,而翰逗留,將失機會。上以為然,續遣中使趣之,項背相望”
唐玄宗催戰的命令遭到哥舒翰、李光弼和郭子儀都表示反對,他們都認為時機不成熟,但唐玄宗非常堅持,楊國忠也趁機要推哥舒翰一把,讓他離自己遠一點,事到如今,哥舒翰還能怎么辦呢?只能出關決戰吧。
可惜同為平叛將領,哥舒翰的能力已經遠遠不如郭子儀和李光弼了,哥舒翰駐守潼關半年,根本沒摸清叛軍的底子,甚至連基本的進取之心都沒有。
安史之亂爆發半年后,郭子儀和李光弼早在五月底就扭轉了河北的戰局,哥舒翰這半年卻是滿腦子與楊國忠斗爭,匆忙出關,被示敵以弱的崔乾佑以一個漂亮的伏擊擊敗。
全軍覆沒
崔乾佑知道自己兵力不足,故意安排弱兵在前,官軍看到后都大笑叛軍不會用兵,但卻不知道崔乾佑把精兵擺在陣后,兩軍交戰,叛軍偃旗息鼓假裝敗逃,官軍斗志松懈,毫無準備,被占據高地的伏兵輕松擊破,哥舒翰被擒,投降安祿山。
為了活命,哥舒翰以替安祿山招降唐將的方式乞活,奉安祿山為主,晚節不保,可惜他降信唐將無人搭理,反而遭到唐將的斥責,最終被安慶緒所殺,一代名將以如此屈辱的方式結束了自己一生。
潼關一戰,讓本來形勢大好的平叛變得撲朔迷離起來,局勢更加糜爛。
六月初四,哥舒翰出關;
六月初九,崔乾率兵攻陷潼關;
六月十三,玄宗逃離長安;
六月十四,馬嵬驛之變,楊國忠被殺,楊貴妃被賜死,唐玄宗入蜀,留下太子李亨在北方平叛,而得知潼關失守后,郭子儀、李光弼不得不放棄河北戰場,率兵入井陘關西去。
雖然不久安祿山的叛亂被平定,但沒想到史思明居然復叛,復叛的原因還是唐肅宗不信任史思明,圖謀史思明事情被泄露,史思明才反叛的,也證明了唐朝君臣關系的緊張。
這種你死我活的不安全感,已經不受任何人控制了,哪怕有人想做出改變,也會被不相信的一方殺死,給其他人留下更深的教訓。
唐代宗寶應二年(763年),平定永王之亂和收復兩京的來瑱相信了朝廷,放棄兵權回到長安,被宦官欺壓,最終慘死;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哪怕唐代宗堅持向仆固懷恩保證,仆固懷恩也不肯去長安,寧可叛亂求生;
平定安史之亂的另一個功臣李光弼呢?拒絕前往東都,帶兵跑去江淮,寧愿背負擁兵自重,名聲不保的罵名,也不肯去長安。
只有郭子儀靠著自己逆天的情商和人脈,但依舊活的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晚唐的藩鎮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明明可以穩扎穩打,但唐玄宗就是不斷催促哥舒翰出潼關與叛軍決戰,畢竟這種情況下,哥舒翰在潼關多呆著一天,唐玄宗和楊國忠就要擔驚受怕一天,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哥舒翰早已失去了唐玄宗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