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中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
心智不成熟,或者叫做人格幼稚,嚴重者叫做“人格障礙”,往往具有如下表現(說明:下面的這些描述,是根據我的臨床經驗逐漸總結出來的,寫出來,與大家分享。更多的關于“人格障礙”的描述,請參考正規的“人格障礙醫學診斷標準”):
1、只看到了事物的局部,對事物的整體認識不全面,卻自以為是,以為自己就是絕對真理、全部真理,聽不進他人的不同意見與看法;
2、缺少人際邊界,缺少區分自身與他人的能力,缺少區分幻想與現實的能力;往往會采用比較原始的心理防御機制,比如,投射、否認、割裂、轉移等;
3、缺少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場去理解自己及他人的能力,缺少對他人的關注,缺少對他人的共情能力;缺少對他人的情緒進行關注、識別和準確回應的能力;
4、非白即黑的思維方式,導致內心對立,容易爆發人際關系的激烈沖突;
5、內心感到委屈,具有弱小感和恐懼感,明顯難以自制的憤怒情緒;
6、情緒極端化,情緒不穩定、變化快;人際關系不穩定,難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人際關系。
7、缺少對自身情緒的覺察、識別、區分、命名和語言表達情感的能力。
8、求全責備,強人所難,強求他人,和/或,強求自身;
9、缺少對負性情感的產生源頭(原因)進行自我查找并做出有效的自我情緒調節和行為應對的能力。
人格障礙者,共同的原因都是幼年缺少母愛,共同的內心體驗是弱小無力感和恐懼感。他們幼年在惡劣的環境中長大,朦朧自發地形成了一種屬于他自己的、獨特的應對惡劣環境的方式。這些方式,具有幼稚兒童的特點,但是,多年以來,被他們固執地堅持、緊抱不放,行為僵化、缺少彈性,單調、缺少豐富性,缺少對不同場景的區別應對能力,缺少靈活性和變通性。
每個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完全沒有焦慮情緒的人可以說是不存在的,除非他修禪到了極高的境界。
每當內心焦慮的時候,心理健康的人會覺察到自己的焦慮情緒,能夠承受甚至是暫時忍受這些焦慮情緒,敢于面對焦慮情緒,而不是否認、轉移或逃避焦慮情緒;然后,他會在心理內部對焦慮情緒進行自我調節,能夠找到這些焦慮情緒產生的源頭及原因,并在源頭上加以“治理”。
心理不成熟的人,會無法承受焦慮,更不去查找焦慮情緒的源頭和做出有效的心理調節和行為應對,而是在焦慮情緒的推動下,付諸行動;行為單調、刻板、固執。在行為無效的情況下,仍然會繼續重復那些無效的行為;把自己的焦慮情緒,在人際關系互動中,噴射到別人身上,讓別人跟隨他一起焦慮起來,這往往會導致人際關系的嚴重沖突。
心智不成熟的人,往往感覺其自身情緒是不可控的,自己的行為是被情緒推著走的。他變成了自身情緒的“奴隸”。這些不良情緒幾乎鑄造了他的未來生命發展歷程和方向,成為一種宿命,即,“性格決定命運”。
心理治療師,不是沒有焦慮情緒,而是,能夠覺察焦慮、識別焦慮、接納和承受焦慮、并能查找焦慮產生的源頭、進行有效的自我情緒調節、做出有效行為應對的人。心理治療師或咨詢師,自身擁有各種情緒,包括不良情緒,但是,他會感到所有這些情緒都是可以自我調節的,是自身情緒的“主人”,而非奴隸。
如果一個人無法像心理咨詢師或治療師那樣去調節、處理和應對自己的焦慮(包括其它各種)情緒,那么,他最好還是去扮演“來訪者”,求助于心理治療師和咨詢師。
希望每個人都能成為自身情緒的“主人”,而非“奴隸”。
歡迎您關注訂閱“叢中精神分析”。
微信號為:firstbush
“傳播精神分析理念,促進心理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