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堆糖 / 文: 曾智成
音樂
|| 江湖菜
什么是江湖菜?就是“五黑”(多)—— 黑起放海椒;黑起放花椒;黑起放味精、雞精;黑起放油;黑起裝盤,或者叫“無章法做出的菜”。種種對江湖菜下的定義都不太準(zhǔn)確,民眾普遍同意另一種說法:菜不由人、味不依人,懵里懵懂置身“江湖”狀態(tài)下做出的菜為“江湖菜”更為恰當(dāng)。
雞,民間戲稱“鳳凰”。雞中數(shù)“烏骨雞”珍貴。烏骨雞通體黝黑,農(nóng)家小院吃糠谷,菜地林盤吃活食(蟲)長成的肉奇香。人們一直將烏骨雞作為高級燉品來吃。隨養(yǎng)殖業(yè)的發(fā)達(dá),烏骨雞不再被當(dāng)作滋補營養(yǎng)品只是燉來吃,涼拌爆炒別樣吃法未嘗不可?成都一酒樓推出的“火燒黑鳳凰”就是烏骨雞的又一種新吃法:烏骨雞洗凈剔骨肉切小塊碼味;大約川菜中的所有作料俱全,再加幾味特殊味道的中藥材在鍋中勾成濃汁,汁與雞肉拌和在一起裝入鋁箔紙,將鋁箔捏成鳳凰狀裝盤,倒酒上桌點燃20分鐘,酒燃盡雞熟,剝開鋁箔,異香撲鼻,雞肉麻辣鮮香入口化渣……
問店家此菜作法從何而來?店家笑稱“江湖中來”。
|| 竹林白肉
“竹林白肉”是川菜“蒜泥白肉”的別稱。早年因成都“竹林小餐”餐館制作的這道菜“形、色、味”俱佳,引得食客不叫“蒜泥白肉”而直呼“竹林白肉”,因而得名。
制作蒜泥白肉的肉取自豬后腿,一頭豬大約只能取下6斤左右的肉。生肉沸水下鍋煮熟撈起,趁熱片成長7厘米、寬4厘米的薄片。片肉片是蒜泥白肉成敗的關(guān)鍵。“竹林小餐”的蔣海山師傅是片肉片的高手。蔣師傅片肉片的刀有兩把菜刀長、半邊菜刀寬,月牙形,刀口朝外。片肉時手按住肉,刀平行切進(jìn)肉,采用川菜刀工中的“推拉刀片”又稱“鋸片”刀法走刀,片下的肉片光滑如鏡,不僅薄如紙,還快如飛。吃蔣師傅的蒜泥白肉有如“關(guān)羽溫酒斬華雄”,從片肉片到將紅醬油、紅油、蒜泥、鹽、香油、冷湯兌成蘸水碟子端上桌,肉片尚溫。
蔣師傅做的蒜泥白肉肉白汁紅,咸鮮微辣,蒜香味濃。久而久之,因其所在餐館名為“竹林小餐”,食客將蔣師傅制作的蒜泥白肉冠以“竹林白肉”美謄,著實火了一把。
歲月不在,先人已去,地處鹽市口的“竹林小餐”不知去向,“竹林白肉”也隨之淡去,“蒜泥白肉”卻傳承了下來,仍是川菜中的名菜,蔣師傅魂可安也!
|| 又到荷葉馨香時
悶熱夏季,熱不可耐,吃食常常成大問題。成都人自有妙方:早早地煮一鍋荷葉稀飯晾起,胡豆在鍋內(nèi)爆炒盛入搪瓷碗中,放糖、醋、蔥花、醬油、花椒,摻入開水悶,再拌個涼粉,新鮮豆瓣舀一碟,打開悶著胡豆的碗,軟和醋香的胡豆已“積”成,端著綠瑩瑩的荷葉稀飯,一家人圍桌而食,美哉快哉!
荷葉稀飯顏色碧綠,食之清香。制作也極其簡單:將荷葉用清水洗洗投進(jìn)鍋內(nèi)與稀飯一起熬,飯熟撈出荷葉,不用棄之,洗凈放好下頓再用。另有一種做法,先將稀飯煮好,端下灶后,趁其還在冒泡翻滾之際,將荷葉埋于飯中,上下翻攪,葉片微黃之時立即取出,剩下一鍋稀粥活色生香,妙不可言。
荷葉不僅能煮稀飯,還能做菜,成都龍抄手餐廳做出的“荷葉蒸肉”還是著名的“成都名小吃”。先將荷葉剪成三角形小張,包上拌好作料的肥瘦肉、青豆,上籠蒸三小時起鍋扣盤。荷葉蒸肉外綠內(nèi)黃,肥而不膩,咸鮮中帶甜醇,清香后又伴熱騰騰濃香。
荷葉還可代替包裝紙、包裝袋,早年成都賣鹵食的人,都是用荷葉替顧客打包,軟和油浸的鹵食,扯一點荷葉的清香,食之平添一奇味!
曾智成簡介:
曾智成,男,成都市人,1954年出生,1971年赴云南當(dāng)知青8年,1979年返城,次年入四川省圖書情報用品廠工作,2002年之后為自由職業(yè)者。
現(xiàn)為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qū)作家協(xié)會會員,成都文學(xué)院簽約作家。雜志報刊上發(fā)表有中短篇小說、散文、雜文、隨筆、游記。出版有《成都市井》、《成都龍門陣》、《成都人都是語言大師》等。
曾智成還是武侯區(qū)道德講堂、百姓故事宣講員,多年來深入街道、社區(qū)宣講道德講堂、百姓故事。因其流暢生動的宣講,倍受社區(qū)居民喜愛,2014年被武侯區(qū)委宣傳部評為優(yōu)秀講師。
征文啟事:
香落塵外書齋
作伴結(jié)廬工作室
精品、原創(chuàng)、音樂。
平臺招募編輯、后臺工作人員等熱愛文學(xué)的志愿者。
有志者請加微信:
lanerzou
你以雙眸燃燒我的詩句,我以苦修等待天涯的相逢。把我的思念寄給你吧!就以月光為筏,以清風(fēng)為搖櫓,劃進(jìn)你冬意深沉的夢想......在長江浩流的夢境中,在霧靄重圍的日子里,我是一枚小小的舟子,從未停止向彼岸的你進(jìn)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