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堆糖& /
下午,乘大巴去越南首都河內,從下龍市到河內有數小時車程。大巴走的是越南北部最好的高速公路,不過,應不及中國的高速公路。途經廣寧省、海洋省,沿路一馬平川,田野碧綠,為越南北部著名的紅河平原。越南地形南北長而東西窄,最窄處只有50公里,屬熱帶季風氣候,適宜稻、麥、綠豆等生長。路邊的建筑呈西歐風格,即便是農村的簡陋土房也有西洋元素。沿途隨處可見墓碑群,昭示越南是歷經了戰亂的國度。
近些年來,越南的經濟革新取得長足進展,吸引外資初見成效,美國福特汽車,韓國LG等外資企業在公路兩旁安營扎寨。不少改革舉措仿效中國,導游說,越南今后怎樣搞,還得看你們中國的。看來越南還是善于學習他人長處的民族。窗外,發覺有火車與公路并肩而行,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少見的小火車,只有幾節車廂,時速只有幾十公里,可算越南風景一絕。越南有50多個民族,以京族為多,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制,但由于男性比較少,實際上一夫多“妻”的現象也有,民間戲稱大老婆為米飯,二老婆為面條,三老婆為方便面,這里有很大的玩笑成分,亦覺得有些幽默,不過,據說現在很難見到一夫多妻了。
途中到旅游點購物。導游說,越南盛產綠豆、紅木,你們可以買點綠豆糕回國給親朋好友嘗嘗。我們到購物點坐下休息,服務員即倒上特有的苦丁茶,擺上綠豆糕和花生糖等,我嘗了嘗口感都很好,至于買或不買,那無關緊要,他們不會強求,民風還是很淳樸的,同時也感嘆其經營有道。購物點以中國人居多,生意頗好,店內各種廣告均用越文和中文標示,方便中國客人購物。越南與中國接壤,深受中國文化影響。據說,越南早些時候是沿用的中國文字,后來越南成了法國的保護國,法國在越南推行拉丁化拼音文字,現成為其法定文字。
大巴駛過紅河大橋,經過郊區抵達河內市。河內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越南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為越南第二大城市,人口700多萬,是一座由越、中、法多國文化凝聚而成的城市。河內雖然是越南首都,但經濟遠不及南部經濟重鎮胡志明市。河內街面不寬,高大建筑不多,法式建筑卻隨處可見。橘紅的房頂,淡黃色的墻裙、半圓形的窗戶,乳白色的陽臺,整個建筑造型獨特、色彩繽紛,充滿著濃郁的異國情調。
劍湖區是河內的商業中心,雖然少見高樓大廈,但湖光垂柳,風光秀麗。半圓的紫紅色拱橋、飄飄而下的落葉,與郁郁蔥蔥的綠茵以及街旁多彩的歐式建筑交相輝映,卻也別有風景。正欣賞時,忽見一群小孩拉著游客擦鞋,游客搖手表示不需要,他們竟扭著要煙抽。游客有些吃驚,在繁華的鬧市區出現這樣一幕,多少給這美麗的風景增添了一絲不和諧的音符。
街面商鋪毗鄰,游人如織,有點像成都的老街。店鋪名稱均用越文書寫。來往行人俱為黑頭發、黃皮膚,與中國人無異,只是略顯黑瘦。來到一個賣服裝的小店,問店老板短褲的價格,老板用計算器顯示人民幣20元,這里人民幣通用,令人格外驚喜。有游客示意買一條,給了50元人民幣,誰知那老板卻給他兩條短褲,并說不找錢了。游客表示不買了,可老板又比又劃,不知說了些什么,意思就是必須買,無奈語言障礙,那游客只好作罷,拿著兩條短褲走人,鬧市區的銅臭味還是很濃喲。
這里雖為繁華鬧市,卻難尋大型超市,想買點越南的土特產真還不太容易。路邊有游販在推銷越南郵集,看起來不錯,但害怕買到假的未敢下手。好不容易來到一家超市,有點像成都的紅旗連鎖。一樓經營的越南酒、河內綠豆糕等食品還是琳瑯滿目,一些港澳同胞購了不少的越南酒,我也隨意買了6盒綠豆糕,3元人民幣一盒,我付了20元人民幣。微機結賬時,收銀員補我1000越南盾。我知道,當時1人民幣應兌換1600越南盾,實際應補3200越南盾。我提出來,遂補我1元人民幣了事,我也沒與其理論。也許越南人認為中國人很富有,不在乎這一兩元人民幣吧。聽說越南人均收入較低,導游說他們的收入也不高,也就難怪了。二樓百貨亦很豐富,貨架上的物品與國內并無二致,唯有標簽上的品名、價格為越文,使人意識到這是在越南,這里同樣的短褲比街邊小店要便宜得多。
晚上到河內的一家廣東餐館就餐,味道比當地餐館強多了,但仍帶有越南味道,即每桌都有一盤新鮮紅辣椒和生大蒜作為佐料,雖然不太講究,卻覺得挺新鮮,挺可口,有成都農家樂的感覺。這家餐館是旅游團的聯系點,餐巾紙都是中國的,生意挺好。餐館臨街對面正在修建一棟較高大的建筑,街上摩托車成群結隊呼嘯而過,看到有些嚇人。交通感覺較亂,很少見到交警。河內是摩托車王國,其密度與成都的自行車相當,以中國摩托車居多。據報載,今年前7個月,越南進口摩托車109萬輛,其中86萬輛來自中國。摩托車蜂擁大街,可謂河內街頭的一大景觀。
這里還有類似成都的耙耳朵車,不過客人坐前面,騎車人在后面,感覺是把危險留給了客人。
*作者簡介:
秦學建,成鐵局退休職工,現居成都。有多篇(首)散文、詩歌散見于報刊和媒體網絡平臺。系成都市作家協會會員,現為某企刊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