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生孩子,你也生孩子,怎么你就產(chǎn)后抑郁了呢?”
“都是現(xiàn)在產(chǎn)后抑郁宣傳太多,弄得大家以為生孩子就一定會產(chǎn)后抑郁。”
“堅強點,想開點,都是當(dāng)媽的人了,別這么矯情。”
產(chǎn)后抑郁歷經(jīng)宣傳,依然承受著巨大的爭議、非議,甚至某種惡意。
不就生個孩子嘛,怎么就抑郁了?
心理疾病最大的悲哀就在于:明明你承受著痛苦,卻還要跟身邊人解釋你的痛苦,似乎還要理由充分,你才有資格痛苦。
而我們,從來不需要跟任何人解釋我為什么得了肝炎,得了胃炎,身體出問題,你可以名正言順地獲得關(guān)心和照顧。
當(dāng)然,我們還是要解釋,盡最大的努力去解釋,多一個人理解,就能少一分惡意,或者莫名的揣測。
自己已死,活著的是一個“媽媽”
《三十而已》里有一句經(jīng)典臺詞,是顧佳談到她當(dāng)媽媽的經(jīng)歷時說:“我一出月子,顧佳就死了,活下來的是許子言的媽媽。”
真相可能比這更殘忍,在你心目中的自己死之前,身邊的人眼中已經(jīng)看不見你了,他們只能看見“***的媽媽”。
原本的自己被徹底忽略,只有被作為養(yǎng)育工具——“母親”而存在的悲涼和委屈,是對很多產(chǎn)后媽媽的致命一擊。
要知道,你剛從十月懷胎的“皇后”般生活中走過來,你以為那是你原本就該有的待遇,卻失望地在嬰兒與你分離的那一刻發(fā)現(xiàn)——不過是因為孩子與你共生而沾的光。
幼小的孩子變成了全家的中心,她什么都不用做,只要撇一下嘴,哭幾聲,就能讓身邊的人手忙腳亂。似乎只有她才有權(quán)利表達(dá)需要,其他人都是為她服務(wù)的存在。
首當(dāng)其沖的就是母親,無論你愿不愿意,有沒有準(zhǔn)備好,你都只能成為隨時滿足孩子需要的工具性存在。
吃什么?不是吃媽媽們喜歡的,而是吃能夠最大可能為孩子提供母乳的食物;作息如何安排?不是困了就能睡,也不是原有的生物鐘,只要孩子需要,媽媽們要隨時精神百倍;情緒感受?似乎沒人注意到你的感受,全家人都將除孩子哭聲意外的信息全部屏蔽。
這時候,孩子變成你的競爭者,把原本屬于你的關(guān)心,把原本屬于你的表達(dá)感受的機會,把原本在你身上的注意力通通奪去。
這是巨大的落差。
你帶著作為“母親”圣潔的光環(huán),卻要默默咽下委屈的淚水,然而旁人并不理解你的委屈,甚至根本看不到你的委屈。
你像一個透明人,只有身上“媽媽”的牌子能發(fā)出一點光亮,讓人們在需要的時候想到你。
長時間吞咽的委屈和淚水,終將有把你淹沒的一天。
失控的生活狀態(tài)引發(fā)焦慮
打亂一個家庭原本的節(jié)奏,迎接一個新生命,與失去一個親人的生命,其實具有同等的殺傷力。
只是,新生命到來的喜悅,往往讓我們忽略他所帶來的變化和沖擊。
新生的孩子柔軟脆弱,需要絕對全心全意的呵護(hù),他承載著全家人的希望,其他、一切,都應(yīng)該為其讓路。
新角色的適應(yīng),夫妻互動方式的改變,老人加入帶孩子行列后的適應(yīng)和沖突,孩子隨時隨地的新狀況、新需要……
沒有哪一件是有經(jīng)驗的,是能夠從容有序的。無論多么充分的準(zhǔn)備,失控和混亂都幾乎是必然的。
而媽媽們,其實處于這個失控狀態(tài)的中心。
面對從未經(jīng)歷過的失去掌控、無序、不可預(yù)料的狀態(tài),人原本的安全感、確定感會被打破,從而陷入長久的焦慮和自我懷疑中。
不知所措,成為常態(tài),“我能應(yīng)付這一切嗎?我能做一個好媽媽嗎?”這樣的自我懷疑成為常態(tài)。
更要命的是,你沒有時間面對自己焦慮,孩子又哭了,家人又叫你了,又該喂奶了……
你疲于應(yīng)付,希望狀況能好一點,能有序一點,能處于你的掌控之中一點,卻仍然一團(tuán)糟。
好想站在家庭中央,大喊一聲:“都停下來,都聽我安排,不要哭了,不要喊了!”
然而,沒有用,你的聲音淹沒在嬰兒的哭聲里,淹沒在一片忙亂里,所有人都期待你安安靜靜的,順順當(dāng)當(dāng)?shù)模珊靡粋€媽媽該干的事,不要再給他們添亂。
抓不住任何的東西,任何的人,你只能更加焦慮地站在原地。
長時間的焦慮,同樣能夠淹沒一個人。
我竟然不愛我的孩子?
知乎上有一個新手媽媽的受助,引發(fā)了大面積的共鳴:“剖腹產(chǎn)十天后,我發(fā)現(xiàn)我不愛自己的女兒,我是不是有問題?”
此問一出,道德的口水大約可以淹死你:“怎么會有媽媽不愛自己的孩子,你還配當(dāng)媽嗎?你女兒真是倒了八輩子了。”
一個媽媽可能會恨自己的孩子嗎?可能會討厭自己的孩子嗎?或者是害怕自己的孩子嗎?會對自己的孩子充滿憤怒嗎?
社會和家庭會期待媽媽們在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完成蛻變,變成一個熟練的、溫柔的、剛強的母親,一個散發(fā)著母愛光輝的母親。
做不到,你便是不稱職,不合格。便應(yīng)該接受道德的鞭撻。
我們不愿,也無暇去關(guān)注一個媽媽對孩子的矛盾情感,想要愛,卻被憤怒完全填滿了心理空間。
當(dāng)我們面對一些糟糕而無力的狀況時,這種無力感會讓我們很恐懼,我們不想要,于是便竭力想把它丟出去,無力便會轉(zhuǎn)化成為憤怒,承載在某個人身上。
孩子恰巧就成為了這個對象。
孩子確實是一切問題的“罪魁禍?zhǔn)住保核麚屪吡嗽緦儆谀愕年P(guān)注,家人都圍著他轉(zhuǎn),忽略了你的感受;他帶給你傷痛,帶給你難看的妊娠紋;他讓你要承擔(dān)一個母親的巨大責(zé)任……
此外,還有很多對未來的恐懼:恢復(fù)不了身材怎么辦?做不好一個母親怎么辦?和老公的新關(guān)系處理不好怎么辦?自己的工作受到影響怎么辦?
憤怒一觸即發(fā),而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作為媽媽要怎么面對自己對于孩子的憤怒?能坦然接受嗎?還是拼命壓抑?拼命掩飾?拼命表現(xiàn)出對孩子無限的好來平衡自己內(nèi)心的強烈沖突?
每一種選擇都是巨大的內(nèi)在消耗和斗爭,因為,幾乎沒有一個媽媽能夠坦然地面對自己對于親生孩子地負(fù)面情緒。
然而,這并不妨礙這些情緒真實地存在著,啃噬著你的心。
憤怒帶來的愧疚和自責(zé)
母愛歷來是被歌頌得最多的情感,每個母親都必須散發(fā)著“慈母”的光輝,不然便天理難容。
一個母親怎么能不愛自己的孩子呢?怎么能對自己的孩子有憤怒呢?
不用社會鞭撻,周圍人的口水淹沒,存在于每個媽媽心中的內(nèi)在道德就能讓我們無地自容。
自責(zé)和愧疚,緊接著憤怒而來。
其實,仔細(xì)梳理一下邏輯關(guān)系,對于給我們帶來痛苦的人,我們首先當(dāng)然是不舒服,是憤怒的。
換作任何人,對我們造成如此多生理和精神上的痛苦,我們肯定是大嘴巴子上去,周圍人也一定拍手稱贊。
但因為這個人是我們的孩子,再多的苦與痛都必須吞下去,換出笑臉來面對。
關(guān)鍵是,在笑之前,難道小聲罵一下,默默地咬牙切齒一下都不可以嗎?
給母親戴再多的光環(huán),母親也終究只是平凡人,擁有平凡人的情感和弱點,擁有平凡人的喜怒哀樂。
我并不建議任何一個媽媽,以撕裂自己的方式,完全犧牲壓抑自己的方式,強迫自己去做一個世俗定義中的“好媽媽”。
壓抑下去的壞情緒,會如未加清理便掩蓋起來的傷口一般,不斷腐化、流膿,永遠(yuǎn)尋找著機會,爆發(fā)出來,傷害你,傷害你的孩子。
你需要先照顧自己,之后才能更好的照顧孩子。
痛苦會結(jié)束嗎?美好會來臨嗎?
陪伴了那么多抑郁癥患者,我最大的感受,他們就像身處在一個黑暗的山洞里,飽受著痛苦和絕望的折磨,看不到一絲光明和希望。
這樣漫長的無望會漸漸消磨人的意志,讓人看不到未來的希望。
產(chǎn)后抑郁也是如此,怎么才能相信痛苦、焦慮、無助、一團(tuán)亂麻的日子會結(jié)束呢?
美好的親子時光會來臨,自己能夠得心應(yīng)手地做一個好媽媽呢?生活會重新恢復(fù)秩序,全家人都不在慌亂,能夠很好地適應(yīng)孩子加入地新生活?
沉浸在痛苦中的時候,人是很難看到希望和未來的。何況,對于新手媽媽而言,生孩子這件事完全是此生頭一遭,沒有經(jīng)驗可以參照,縱然過來人說得天花亂墜、未來美好,那終究是別人的故事,解不了自己的心結(jié)。
這樣的時候,身邊人的陪伴就顯得尤為重要,理解性的,支持性的陪伴,盡最大可能的分擔(dān),當(dāng)然,不可能有完全的感同身受。但就算兩個人一起待在黑暗的洞里,也比一個人待在里面要少些恐懼,多些希望不是嗎?
抑郁癥迄今為止,雖然有藥物,有心理治療,但我仍然不認(rèn)為有藥到病除的方法,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陪伴,只是盡可能給與希望,讓他們能夠堅持看到光明的那一天。
過程中不因太痛苦而放棄,不因無助、無力而沉淪,始終愿意嘗試,愿意相信:一切會好起來的。
我聽一位男性朋友講述他的妻子在產(chǎn)后陷入長達(dá)一年多的抑郁狀態(tài),他請長假陪伴她,想盡辦法逗她開心,帶她去任何她想去的地方,聽她說話,盡可能理解她的感受,但都收效甚微。
還好,他們沒放棄。
一年多之后的一天,他帶著妻子去參加了一場朋友的溫馨的婚禮,奇跡般,從那之后妻子就開始一天天好起來,慢慢有了笑容,能夠嘗試自己照顧孩子。他如釋重負(fù)地說:“還好好起來了。”
我很想說一句:“還好她有你的陪伴。”
一個母親,除了是一個母親,她還是一個人,在她最需要的時候扶她一把,她大概率會記你一輩子的恩情,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