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真正的看見呢?不是天天跟孩子在一起。
是看到孩子真實的、立體的樣子。
我們通過一部電影來談這個話題。一部高分的臺灣電影:
《陽光普照》。
看片名似乎充滿溫暖而燦爛,實際卻表達的是家庭倫理悲劇。當然,這畢竟是電影,情節都經過虛構加工,不可全信。
但確實能帶給我們一些思考。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真正地看見。
1
《陽光普照》是一部家庭倫理劇,故事發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里。
父母職業普通:父親是駕校教練,母親是酒店造型師。
他們有兩個兒子,大兒子阿豪,小兒子阿和。
像很多家庭平凡的中國家庭一樣,父母兢兢業業工作,早出晚歸,為了給孩子提供盡可能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同樣,這對平凡的父母,也期望著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出生在同一個家庭的兩兄弟,卻成長為了天差地別的兩個少年。
2
大兒子阿豪,簡直就是太陽的化身:長相高大帥氣、成績優異、乖巧聽話,人見人愛。
所有人對他的評價都是一個字:好。
他對每個人都很好,卻又似乎跟大家都不親近。
唯一跟他關系較好的女孩曉真說:“他對人很好,有時候會覺得他好像把所有的好都給了別人,忘了留一點給自己。”
弟弟阿和說:“哥真的是一個很好的人,什么事情都替大家設想,但其實我們沒有一個人真正知道他心里面在想什么。”
影片里有這樣一個細節:
阿豪放學回家,剛進房間,就聽到廚房開水燒開的聲音。廚房正對著阿豪房間的窗戶,母親就站在灶臺前抽煙。
阿豪走到廚房,問:“媽,怎么回事啊?”
母親裝作沒事,但卻耐不過阿豪的再三逼問,便坦白:“明天弟媳(弟弟阿和的女朋友)要產檢,我沒空,你爸不肯,誰陪她去?”
(弟弟阿和當時已經進了少管所。)
阿豪迅速回答:“我去吧。”
敏感、細心,習慣為他人著想。
母親沒答應,也沒拒絕。
阿豪補充:“沒事,我去吧,快去睡媽。”
多么溫情的畫面:貼心的兒子,主動幫媽媽排憂解難。
3
在父親的心中,對這個完美的大兒子更是偏愛有加,寄予厚望。
偏愛到什么程度?
他會親自趕到補習班給大兒子送學費,還把自己視為寶貝的筆記本送給他——上面“把握時間,掌握方向”的八個字,是父親對他的人生希望。
父親不善言辭,卻笨拙地表達自己對大兒子的器重。
在駕校工作的父親,每每遇到八卦的學員來搭話,問他“教練,有幾個小孩啊?”
他回答:“一個”。
父親口中唯一的兒子,是阿豪。
小兒子阿和,在這位佝僂著背,沉默寡言的父親中心,是羞于啟齒的“家丑”。
早戀、成績差、成天斗毆打架,惹是生非。
最后,更是因為意氣用事,打架斗毆,砍傷對方,惹出刑事案件。
判決阿和的法庭上,有冰冷的一幕。
面對法官的提問,父親強硬而冷漠:“我希望你們把他(小兒子)送進去好好管教。”
末了,壓抑地咬著牙說了一句:“我希望他關到老,關到死。”
坐在一旁的小兒子,咬著牙,一句不吭。
聽到前一句話的時候,我們或許會理解為這個父親對孩子的負責:不包庇,不希望縱容孩子犯錯。
最后這一句“關到老,關到死”,加上“我只有一個兒子。”才是這位父親真正的心聲:
他不想有阿和這樣一個兒子,他希望讓他一輩子待在監獄中,不要出來丟他的臉。
對于阿和,他是徹底的視而不見。
4
直到大兒子阿豪出事。
阿豪在一天夜里,從樓上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樓下的空地上,是一個崩潰的母親、一個沉默的父親。
一語成讖,父親真的只有一個兒子了。
只是,這個父親做夢也想不到,倒在血泊中的會是自己最引以為傲的大兒子。
懂事的阿豪,甚至是在跳樓前,也把手機里面所有訊息資料都刪得干干凈凈,把房間整理干凈、衣物疊放整齊。
直到去世,他都不想給家人添一絲麻煩。
哥哥的死,對弟弟是一個巨大的沖擊,他想不通:“自己這么爛,都想活下去,哥哥那么優秀,怎么會自殺呢?”
他的自殺,讓所有人無法接受:大家看到的,都是他陽光燦爛的樣子,以為這就是他全部的、真實的模樣。
那,真實的他呢?
5
阿豪曾經跟女孩曉真講過一個故事,是司馬光砸缸的另一個版本。
故事里,司馬光跟小朋友玩捉迷藏,當所有小朋友都被找到之后,司馬光說:“還有一個小孩沒有找到。”
最后,大家找到一個水缸。司馬光拿起石頭砸向水缸,水缸破了,但并沒有水流出來,而在水缸的陰暗處,坐著一個小孩,看著缸外。
缸外的司馬光愣住了。
因為那個小孩,就是司馬光自己。
阿豪的脆弱,只有他自己知道。
而后來阿豪在自殺前發給曉真的簡訊中,又提到了這個小故事,他寫道:
前幾天我們去了動物園,那天太陽很大,曬得所有動物都受不了,它們都設法找一個陰影躲起來。
我有一種說不清楚模糊的感覺,我也好希望跟這些動物一樣,有一些陰影可以躲起來。
但是我環顧四周,不只是這些動物有陰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馬光都可以找到一個有陰影的角落。
可是我沒有,我沒有水缸,沒有暗處,只有陽光,二十四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阿豪被剝奪了躲在陰影里脆弱的權利,或者說主動放棄了乘涼的權利。
他理所當然承擔起了一家的“精神支柱”。
他就像太陽一樣,永遠溫暖,永遠燦爛,沒有一絲陰影。
被依賴,也自我消耗著。
這只是他的一面,而身邊人,特別是家人,一直以為這就是他的全部。
他就是太陽之子。
6
阿豪這個角色,對于我們理解很多看上去很優秀、很陽光,卻患上抑郁癥的孩子有很多的借鑒意義。
他從里到外都是“別人家的孩子”。
第一次高考,阿豪沖刺第一志愿的醫學院失敗。
他主動提出復讀、補習,他不能退而求其次去一個普通的大學,他必須優秀。
他不敢待在陰影里,不敢展現自己任何的脆弱和叛逆,他害怕自己讓身邊的人失望。
他背上“優秀、陽光”的枷鎖,步步沉重,直到最后寸步難行。
一開始,他是背著家庭和身邊人給他的高期待,被迫陽光、正能量;時間一長,這個枷鎖像長在他的身上,再也拿不下來。
要把自己陰影的那一面展現給他人,比死亡還讓他恐懼。
這個給所有人帶去溫暖的孩子,內心其實比誰都孤獨、煎熬。
7
阿豪去世一年半后,阿和因為表現好,提前出獄。
因為有前科,幾經碰壁之后,好不容易才在洗車場找了份夜班工作。
從阿和出獄的那天起,父親便不再回家,每天睡在辦公室。
即使失去優秀的大兒子,父親仍不愿承認這個“爛泥扶不上墻”的小兒子。
這個父親,似乎堅守著自己最后的倔強和期待。
故事的最后,影片安排了一個遲來的和解。
父親出門買東西,遇到了在便利店上夜班的兒子。
已經多年未說過一句話的父子倆,借著“店員”和“顧客”的身份因為找零錢終于有了對話。
買完單,兒子向著正準備出門的父親,開口說:“爸,要不要喝個東西?”
寡淡的交談背后,是兩顆心在慢慢靠攏。
“你不是在洗車場上班?”
“洗車場九點結束后,就來這里上個大夜班。”
“這樣會不會太累?”
“回去還能睡五六個小時,還可以。”
有些疏離,有點別扭,有點尷尬。
這場對話或許沒能讓父子兩人完全釋懷,但至少打開了一條縫,讓光能夠照進來。
一直認為阿和一無是處,看都不愿看他一眼的父親,似乎也第一次、認真地打量起了自己的小兒子。
好像小兒子也并非全無優點,也長大了一點,懂得承擔責任,努力在生活。
這大約是不著調的阿和,第一次被父親看見。
影片沒有到此結束,但我卻希望以這個畫面作為結局。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陽光照進來的地方。
同樣,再陽光普照的地方,也必會有陰影。
這才是大多數孩子,真實的樣子。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