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心理學,我們總是有一個誤解,認為它是徹底的“舶來品”,是國外的理論。
中國沒有自己的心理學,也沒有好的情緒管理方法。
其實不然,老祖宗早就有總結過這方面的方法和智慧。
我們今天就來談談其中關于情緒的“五情相生相克”法。
1
中醫學里講究“五行、五氣、五臟、五味、五色”,他們彼此勾連,相互提攜,相生相克。
五行是相鄰相生,相隔相克。
“五情相克”的方法早在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有記載。這是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
五行相克,指的是事物的相互克制、制約或抑制的關系,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情相克”的內容包括“怒傷肝而悲能勝怒;喜傷心而恐勝喜;思傷脾而怒勝思;憂傷肺而喜勝憂;恐傷腎而思勝恐。”
恐克喜:這是一種利用使人恐懼的事物收斂心力、抑制狂喜的方法。
怒克思:這是一種利用能夠激怒人的事物抑制過度焦慮。
喜克悲:這是一種利用使人愉悅的事物抑制過度悲傷的方法。
悲克怒:這是一種利用使人悲傷的事物抑制過度憤怒的方法。
思克恐:這是一種用令人焦慮的事物抑制恐懼的方法。
而同樣的,“五情”也會相互轉化和生長。
具體解讀即是:喜生思,思生悲,悲生恐,恐生怒,怒生喜。
按照中醫五行的觀點,便是,相鄰相生,相隔相克。
當然,我們都不是中醫大師,自然無法理解其中的深奧原理,我們只需要借助這個理論,來幫助我們管理情緒即可。
2
談到情緒管理時,我們往往有兩個很深的誤解。
第一,情緒管理只是“負面”情緒的管理。
我們只有在產生焦慮、憤怒、狂躁等情緒時才會想到需要管理自己的情緒。
實際上歡欣和憤怒是情緒的一體兩面,情緒原本就是一個整體系統。
你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狂喜,那自然也很難管理自己的狂怒。
第二,情緒管理等同于情緒“壓制”。
我們將情緒管理理解為怎樣將自己的情緒給“壓住”。
希望知道怎樣憤怒的時候不憤怒,在悲傷的時候怎樣才能不悲傷,當我們焦慮的時候怎樣才能不焦慮。
也就是說希望得到一種外在的,可以將我們的情緒“打敗”的力量。
或者希望能夠有一種方法能夠將我們的負面情緒消除。
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只要讓情緒消失,或者將情緒死死地按在地上,情緒就能乖乖聽話。
負面情緒,似乎是我們的敵人。
3
老祖宗的“五情相生相克”理論告訴我們這兩個誤解和期待都不科學,不合理。
第一,情緒跟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物質一樣,是一個整體,不會憑空消失,也不會憑空出現。
情緒在每個人的身體內部,也是一個整體,把它們壓下去,只能是暫時“看不見”、“感受不到”,是掩耳盜鈴。
它們消失了嗎?并沒有。
在某一天,積累到一定量,它們會集體伺機爆發。
第二,情緒不會消失,但會相互轉化。
每種情緒,都有屬于它的力量,關鍵在于我們怎么運用和管理這種力量。
人不可能一直開心,過于正能量的人,可能有不為人知的憂慮一面。
也不可能一直痛苦,某一天,極度的悲傷和痛苦,會轉化為強大的憤怒,肆意宣泄。
順著情緒的發展方向走,而不是跟它擰著勁,作過多無謂的自我消耗。
換句話說,很多時候,某一種情緒之所以會長期持續,例如長時間的抑郁、焦慮,正是由于我們缺乏轉化情緒的能力。
先接納自身情緒,再尋找轉化之法,豈不比單純壓抑情緒要更徹底?
4
從情緒力量的方向上看,我們也能發現一定的規律。
像憂思、恐懼、悲傷等,情緒方向都是向內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拿刀捅自己的人”。
自身的力量長期消耗,形成脆弱、無助的形象,但其實,每種情緒都有屬于它自己的力量。
轉變一下情緒方向,說不定會發現全新的自己。
拿抑郁為例,我遇到過很多的抑郁癥孩子,大多有一個共同點:從不對他人發火,甚至基本從來不生氣,不憤怒。
只要遇到事情,或者對方不高興,都會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陷入自責、愧疚的怪圈。
若是情緒的方向能轉一轉,偶爾也能以恰當的方式,向外界表達自己的不滿,嘗試拒絕。
力量會在那個當下便回到內心。
而過于對外攻擊的憤怒、歡喜等,往往因為太習慣情緒對外,不懂得力量收斂,而白白地浪費了自身能量。
適時收斂,適時沉靜,是對自身能量的保護。
情緒原本就無好壞,關鍵在于實現內在平衡,中醫的這個觀念,不能同意更多。
老祖宗經歷幾千年交給我們的智慧,值得借鑒。
作者簡介
周治瓊,心理學碩士。
曾多年任廣州市某三甲醫院兒童青少年科心理醫生。
目前自己開設工作室,專職從事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工作。
接觸過大量各類家庭及青少年,咨詢小時數5000小時以上。
每天一篇文章,分析青少年心理特點,探討親子教育方法和誤區。
解決心理困惑,與大家共同成長、進步。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兒童青少年心理分析
球分享
球點贊
球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