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答應得好好的,轉頭就忘記了;
頭天晚上信誓旦旦,第二天去上學一定不遲到,結果早上賴床不起;
無論讓做什么,都是萬能應答:“等一下”“等一下”,結果一等就沒了下文。
凡此種種,孩子的嘴巴像抹了蜜,什么都答應,行動上卻總是像被人拉住了腳,挪不動步。
家長們著急上火,連催帶拉,仍然無濟于事。
漸漸地,孩子習慣了隨口答應,父母也只能“隨便聽聽”,走入一個惡性循環。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孩子總是說話不算話這件事。
真的愿意&隨口答應
我們首先需要搞清楚的一個問題是:孩子是誠心答應,還是敷衍應付。
常碰見這類孩子,答應的事不做,卻還理直氣壯:“我本來就不想做!。”
我頓時來了興致,于是問她:“你本來就不想做,那干嘛要答應呢?”
她嘆了口氣,嘟噥著說:“我要是不答應,他們又要一直說,一直勸,說來說去就是我不對,反反復復說,煩都煩死了。”
停了一下,似乎想到了辦法,輕松地說:“還不如答應他們算了,我也安靜,他們也滿意。”
這里的“他們”,當然是指父母。
我忍住笑,問她:“那你答應了不做,他們不是更生氣,更說你嗎?”
她有她的道理:“我管不了那么多,先答應了他們,其他的到時候再說。”
只要眼前暫時搞定父母,等會的事,明天的事,管它做什么。
這非常符合孩子的特點:只顧眼前,不顧后果,隨口承諾。
實在躲不過去,就發揮耍賴本領:不聽、不動、不說話,以不變應萬變,百試不爽。
在長時間跟父母斗智斗勇的過程中,他們早已摸清父母的招術:要么不停講道理,要么生氣罵一頓,說幾句狠話。
除此之外,完全拿他沒辦法。
兩相比較之下,隨口答應,換個耳根清凈,似乎也沒多大損失。
束手無策的父母
孩子吃定了父母,當然可以隨心所欲地“口頭承諾”。
當孩子頻繁說話不算話的時候,父母們能做什么呢?
最常見的便是反復念叨、催促:“還不快點,都叫了你早點出發,早點,早點……”
“明明說好今天去上學,還不起床,快點起床了,快點,快點……”
實在說得著急了,便脾氣上來,一頓罵,甚至直接上手打。
孩子要么跟著頂嘴,比家長還有道理,要么“選擇性失聰”,裝作聽不見。
即使挨一頓“竹筍炒肉絲”,也最多消停一個星期。
短暫的“乖巧”之后,又是更漫長的拖延、反悔、不講信用。
長此以往,彼此的信任不斷消磨,燃燒殆盡。
犯錯成本太低,除了打罵之外,沒有任何的懲罰,我們干嘛要那么辛苦地去約束自己的行為呢?隨心所欲它不香嗎?
前段時間,我寫了一篇文章,叫作《好的家庭教育,都需要有點懲罰》。
戳藍字閱讀:
說的就是這一觀點,家長們手中要有武器,才能跟孩子斗智斗勇。
孩子是最直接體現人性的本能的:怎么快樂怎么來,怎么舒服怎么來。
而講信用、說話算話,實際都是跟本能做斗爭,是為了長遠利益,犧牲眼前利益,當然需要一定的約束手段。
有后果,才知道“三思而后行”。
做不到帶來的愧疚感
我們接著說另一個角度:孩子總是說話不算話,真的心安理得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只要稍微有點良心,有點道德感的孩子,都會因為自己頻繁地放對方“鴿子”而心懷愧疚。
在心理咨詢中,我們常會碰到習慣性遲到,或者臨時取消的孩子。
見面的時候,無不是滿臉的自責和愧疚:
“不好意思,我今天出發晚了。”
“不好意思,我今天睡過頭了。”
“不好意思,我今天臨時有事。”
他們的愧疚是真誠的,但是下次會繼續遲到,也基本是意料之中的。
愧疚的感覺不斷在內心積累,卻又無法自我約束,是一種內在的沖突。
愧疚的感覺讓人不舒服,于是干脆發明一種防御機制:隔離、屏蔽。
這也就是很多家長最惱火的地方:家長都快氣炸了,孩子卻站在一旁,面無表情,完全無動于衷。
似乎又在聽,又似乎根本沒有聽。
這就是隔離。
他們將自己與外界隔開,不再去想,不再去體驗。
你怎么想,你怎么感覺,與我無關。
一旦進入這個階段,溝通和改變就會變得異常艱難。
負面強化的催眠作用
“你就是永遠說話不算話!”
“你這個人,我對你的信任為零!”
“你就是個不講信用的人,你說的話根本就不能信!”
凡此種種,給孩子定上:不可信、謊話精的便簽,并且不斷強化。
這是一種無形的催眠:告訴孩子,你就是這樣的人。
鑒于父母跟孩子之間的親密關系,加之每天不停的重復和強化,“奇跡”發生了,孩子果真越來越認同父母的評價,越來越破罐子破摔。
我經常舉一個媽媽叫孩子起床的例子。
這個媽媽的兒子已經差不多上高中,每天早上卻都必須家長興師動眾叫起床,不然就鐵定遲到。
無論頭天晚上答應得多么好:“我明天一定按時起床。”第二天都同樣睡不醒。
媽媽堅信:“我家兒子真的是起不來,他大概是哪方面跟別人不一樣,總之就是起不來。”
孩子也真誠地說:“我早上真的起不來。”
換言之,他就是不可能說到做到。
我納悶起來,難道孩子的大腦構造真的跟別人不一樣,起床特別難?
當然不是。
只是父母和孩子都認同了這一觀點,共同維護著這個默契。
孩子相信自己真的做不到,父母一邊抱怨,一邊繼續為孩子的“說話不算話”買單。
一旦接受:“我就是這樣的人。”再想要突破,就更難上加難。
與本能做斗爭
實際的真相是什么呢?
沒有任何人是天生一諾千金的,人性的本能就是“好逸惡勞”的,遵守承諾需要強大的自我約束。
我們都是被訓練成為“說話算話”的君子的。
成年人為什么要準時上班,因為遲到會被扣錢,嚴重的甚至還會被直接炒魷魚。
成年人為什么必須盡量遵守合約,因為我們深知信用透支的長遠影響。
空頭支票開得越多,下次再合作的幾率就會越小。
成年人的信守承諾,都是無數血淚的教訓堆積而成,教會我們:飯可以隨便吃,話不能隨便說。
孩子缺少這樣的“社會教訓”。
當他們承諾的對象是父母,出于對孩子的憐愛,出于孩子“還小”的不忍,出于情感的考量。
我們很難對孩子“公事公辦”。
于是,一再妥協,一再退讓,一再善后。
結果,透支了對孩子的信任,最后,深信孩子“天生就是這樣。”
必要的時候,對孩子也需要“公事公辦”。
換個角度,別有洞天。
作者簡介
周治瓊,心理學碩士。
曾多年任廣州市某三甲醫院兒童青少年科心理醫生。
目前自己開設工作室,專職從事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工作。
接觸過大量各類家庭及青少年,咨詢小時數5000小時以上。
每天一篇文章,分析青少年心理特點,探討親子教育方法和誤區。
解決心理困惑,與大家共同成長、進步。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兒童青少年心理分析
球分享
球點贊
球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