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一個家長提問,原話是這樣的:
“家里的孩子5歲,自我中心,脾氣倔強,不聽任何人勸。
為了一件是,可以無休止的哭鬧,哭得嗓子啞了也不停止。
無休無止,無休無止,不達目的誓不罷休,誰勸都不聽。怎么辦?”
字里行間,都能感覺到父母的無奈和疑惑,以及彌散著的焦慮。
今天就借這個問題,來談談孩子“自我中心”的話題。
我們要相信,孩子會保持一個行為,最大的原因一定是:
這個行為有用。
孩子比我們想象中聰明,從不做虧本的買賣。
三歲左右的孩子已經會擦眼觀色了,5歲的孩子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辦法,把父母拿捏得死死的。
最常見的方法,便是撒潑打滾,可勁哭。
還有的一生氣就撞墻,就掐自己,總之,各種方法,輪番上陣。
這個“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用得非常精準,他們就像一個螺絲釘,找準了一個孔,就可勁往里鉆。
即使在成年人看來,這是不可理喻、無理取鬧,他們卻樂此不疲。
而爸媽的“積極”回應,更是給了他們堅持下去的無窮動力。
或許你會說,那么歇斯底里地哭喊。這哭起來不累嗎?
當然累。
就像成年人上班,成年人打麻將一樣,都很累,但我們為啥要堅持去做呢?
因為有收獲呀。
撒潑打滾,一通操作猛如虎,父母乖乖妥協,想買什么買什么,想去哪玩去哪玩。
之前哭得再累,也都可以不計較了。
而且,孩子的記憶原本就相對短暫,你不見前一秒還在罵你的孩子,只要給顆糖,轉頭就能對你笑嗎?
哭那點累,算啥,兩分鐘就忘記了。
那么,他記住的是什么呢?是他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了目的。
另外一方面,被我們忽略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除了獲得實質性的,“想要什么就得到什么”的滿足外,還有一種隱形的心理滿足。
操控父母,自我為中心的滿足感。
不管用什么方式,總之,我說往東,父母便往東,我說往西,父母不敢往北。我想要的東西,父母就算再不情愿,也要給我弄來。
何等的威風八面。
果真是小小的身軀,卻有大大的力量。
這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全能感”。
簡單理解,就是他感覺自己可以支配全世界的力量感。
這種“全能感”的滿足,恐怕比吃到嘴里的雪糕、肯德基,還要更香。
當然,這種膨脹的“全能感”是非常不利的,畢竟外面的世界,不是每個人,都是他爹媽。
回到殘酷的現實世界中,一旦發現自己“不過如此”,巨大的落差感,就容易產生自我懷疑,進而引發心理問題。
那么,我們要問一個問題:為何每次孩子歇斯底里地哭,都能達到他的目的呢?
原因可能有幾點:
1、心疼、不忍心。
千萬不要小看孩子堅持一件事的決心,他可能比父母,更有耐力。
發現父母無動于衷?那好,哭得再大聲一點,再慘一點,可以把嗓子都喊啞,眼淚都哭干,也在所不惜。
孩子在這方面有一種偏激的執著,迸發出成人難以想象的力量。
堅決不放棄。
直到父母不忍心,妥協為止。
也有的家長看到孩子哭就煩躁,就來氣,怎么哄也不聽,怎么罵也沒用,最后只能是以妥協,換來暫時的平靜。
久而久之,哭喊,就變成了孩子的制勝法寶。
2、公共場合,顧及面子。
孩子的世界里,是沒有場合、面子的區別的,他們緊盯著目標,心無旁騖。
幾歲的孩子,還不懂得在意他人的眼光。
相反,父母們往往有更多的顧慮:旁邊的人會怎么看我呢?人家會不會覺得我沒教好孩子呢?這么大吵大鬧,別人會不會煩呢?
有句話叫作: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孩子就是那個光腳的。
不管時間、地點、人物,只要發現有必要,便順勢往地上一倒,開始認真的“表演”。
爸媽在旁邊,恨不能有個地洞鉆進去。
種種壓力之下,只得先妥協,息事寧人。
而哪怕是一兩次的妥協,對孩子仍是莫大的鼓舞:你看,哭鬧有用呢?
賭博中有一個“間隔強化效應”,就是說賭十把,可能只有一把會贏,卻已經足以讓人欲罷不能。
因為我們不知道哪一把會贏,總覺得是下一把會贏,由此,身不由己地一把把下注。
孩子同樣是在賭:父母可能這次就會妥協呢?
3、家人之間意見不一致。
媽媽要堅持不動搖,爸爸覺得那樣對幾歲的孩子太殘忍。
爸爸媽媽要堅持,爺爺奶奶要出來哄著孫子。
大人之間礙于面子,不好當面爭執,只能忍氣吞聲。
一通操作下來,規則蕩然無存。
孩子成了最大贏家。
有些孩子早早就摸索出一套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做出不同的行為的法寶。
知道媽媽不好說話,便在媽媽面前規矩、收斂一些;知道爸爸比較容易哄,便對爸爸各種甜言蜜語,哭鬧不休。
將一家人摸得透透的,早早地展現出將帥之才。
那么,應該怎么辦呢?
1、不要試圖通過講道理,來改變孩子的行為。
道理可以講,但不要報太大的希望。畢竟說幾句話,并不會對孩子完成實質性的影響,他照樣“過目就忘”。
口頭上答應著父母:“我知道錯了,下次不這樣了?!?/p>
心里卻依然堅信:這個辦法真好。
道理的威懾力,遠比不是孩子發現自己的方法不管用,要低得多。
費勁力氣,哭得眼睛腫腫的,最后發現父母完全無動于衷,啥也沒撈著,完全成了自己一個人的表演。
自然,就覺得沒意思了,下次你讓他玩,他也沒興趣玩了。
所謂當局者迷,從孩子的歇斯底里引發的家長的各種情緒,各種顧慮中跳出來。
認真地看待一下:孩子究竟在做什么?想要達到什么目的?
恢復理性和判斷力,很多問題就能夠迎刃而解。
2、家長要拿回自己的主動權,不能被孩子牽著鼻子走。
孩子只是家庭的成員,而不是家庭的中心。
很多孩子之所以會養成“自我中心”的性格,往往是由于家人將他們當成了家庭的中心,什么都圍著他轉。
主動或被動地,將掌控權,讓給了孩子。
至少在孩子青春期之前,家長還是需要站在一個相對權威的角色上的,需要引導孩子,教會孩子對錯和原則。
過早的讓孩子“站到巨人的肩膀上”,獲得至高無上的權利,不是尊重孩子,也不是給孩子自由,而是不負責任。
3、鼓勵孩子用語言表達內心感受。
撒潑打滾來達到目的的最大影響在于:它是以“行動化”的方式在表達想法和感受。
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有什么感受和需要,我不說,我就生氣,就哭,然后讓你去猜。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連語言互動都非常容易產生誤會,更何況是像打啞語一般的,只往地上一躺,啥也不說。
怎么知道你心里怎么想的呢?
父母作為親近的人,當然能夠較快的理解孩子的意圖,并且進行回應。
因此,這個“猜謎”游戲才能順利地玩下去。
只是,孩子不可能一直只跟父母相處,當這個“猜謎”的溝通模式形成,孩子卻又需要跟外界互動的時候,必然遇到阻礙。
如果還是稍有不如意就大哭大鬧,或者說生悶氣,那人際關系必然會出問題。
所謂的“自我中心”,其實也包含以為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自己怎么想的,或者關心我的人就一定懂得我。
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是最難的哲學題。
解決孩子現在的問題,也是在為孩子的將來鋪路。
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能幫助孩子避免很多人際交往的麻煩。
作者簡介
周治瓊,心理學碩士。
曾多年任廣州市某三甲醫院兒童青少年科心理醫生。
目前自己開設工作室,專職從事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工作。
接觸過大量各類家庭及青少年,咨詢小時數5000小時以上。
/
關
注
我
們
/
球分享
球點贊
球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