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澄清一點:玻璃心,即高度敏感,是天生的,無法治療,也無需治療。
身體上的耳聰目明,我們都喜聞樂見,歡喜自己的孩子四肢靈活,耳朵、眼睛敏銳。
心靈上的耳聰目明,我們卻無法理解,甚至成了很多的孩子的困擾。
其實,高度敏感,就是心靈上的耳聰目明。
這是一種天賦,一種能力。
但,所有的長處,都有其相對應的短板。無法發現和運用自身的長處,只會持續性地陷在自己的短板里,就造成了痛苦。
那耳聰目明真的不好嗎?當然不是!
關鍵在于,運用好自己的天賦,克服短板。
天生的社交高手。
每個敏感的孩子,都是社交高手。
不需要過多的訓練,他們都能很好的理解和共情對方的感受,甚至看到別人哭,自己也跟著哭。
敏感的孩子,不僅能體會到對方的情緒,還能明白內在邏輯。
能體會到別人的情緒波動,能感受到別人的喜怒哀樂,那些傷心、難過、痛苦失落等等各種負面情緒能沖擊到他們。
這會讓這些孩子很容易獲得身邊人的信任,成為“知心姐姐”、“暖心哥哥”,輕松的跟身邊人打成一片。
收獲“善解人意”、“助人為樂”的美名。
但是,另一方面,因為對外界的信息過于敏感,內心承受的壓力和痛苦也會更大。這就像一個聽覺過于發達的人,總是很容易被細小的聲音吵醒一般,是另一種困擾。
從這個角度講,敏感的孩子需要更強的情緒處理、消化能力,才能在社交中全身而退。
為了不被指責而討好。
每個家長大約都經歷過,別人的孩子棍子打到身上,還能嬉皮笑臉開玩笑,能躲就躲,能混就混。
似乎一點心理創傷都沒有。
自己的孩子稍微話說得重一點,還沒開始批評呢,眼淚就像斷線的珠子往下掉了。
我們有句古話叫作“響鼓不用重錘”,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這類孩子乖巧、懂事,一件事說過一遍,就會牢牢地記在心上。
然而,相應的,他們對于批評、指責,也會更敏感,很難消化和遺忘。
有的孩子,因為害怕被指責,擔心不被喜歡,還會形成討好型人格。
凡事順著別人,討好身邊的人,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情緒。
明明心里想要,知道對方也想要,就微笑著說:“沒事,我不喜歡?!?/p>
明明對方嘲諷式的玩笑讓自己很生氣,卻拼命壓抑,努力表現得云淡風輕。
只是,越是如此,封在內心的情緒就越多,情緒沖突就越激烈,內心就越受傷。
千瘡百孔的心,當然是一碰就會疼,任何一點小事都受不了,也就變得更加敏感、玻璃心。
對壓力敏感。
敏感的另一個表現,便是對學習壓力、考試壓力敏感。
一到考試就緊張,學習稍微跟不上就焦慮,生怕自己考不好,成績落后,被人嘲笑。
有的孩子甚至因為焦慮出現軀體癥狀:失眠、頭痛、肚子痛。
家長們總有一個疑惑:同一個班,每個同學都同樣有壓力,怎么別人就可以承受呢?
那么多同學都沒事,怎么就你應付不了,出問題呢?
學校、大環境施加同樣的壓力,每個人的具體感受卻大相徑庭。
這就好像,有的人挑100斤還可以健步如飛,有的人挑80斤,已經氣喘吁吁了。壓力的感受性,也是同樣的道理。
承認孩子感受到的壓力,是真實的壓力,是一種必要的理解。
恰當的情緒表達。
很多敏感、玻璃心的孩子,很難恰當的表達情緒。
我們覺得負面情緒很恐怖,不能說,不能表現,于是就選擇一個極端的方式:
把它關起來。
情感無法傳遞和發散,只能悶在自己體內。
不見天日的情緒,就不斷在內心中積累、發酵,直至最后集中爆發。
爆發式地情緒表達方式,還有一個隱患在于:只呈現情緒,不表達原因。
例如,一味的哭泣。
問什么都不說,只是一直哭,一直哭。直哭到身邊的人也不耐煩、崩潰起來。
又如,一味地發脾氣。
摔東西,關在房間里生悶氣,拒絕溝通。
長時間被關起來的情緒,就如同一頭被不斷喂養的野獸,真正被放出來的時候,已經完全不受主人控制。
因此,作為家長,盡量不要壓制孩子的情緒表達:不準哭,不準頂嘴,不準拉長著臉……諸如此類,其實都是在鼓勵孩子壓抑情緒。
時間長了,孩子便會忘記情緒該如何表達。
清空、梳理內心。
推薦一個古老的方法:記日記。
這個方法看起來平平無奇,卻能夠真正幫助孩子整理內心感受和想法。
寫在本子上不方便,記在電腦里,或者手機里都可以。
家長需要保證堅決不偷看,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信任。
這種方法,主要是為了解決事情和情緒長期積累,造成的內心混亂問題。
常會接觸一些敏感、情緒化的孩子,在前幾次聽他們描述自己的問題時,會有一個非常深刻的感受:混亂。
孩子們會反反復復說同一件事,描述同一個情緒,卻全然不知,滿臉的焦躁、無奈,在反復糾結中找不到出路。
語言是內心狀態的直觀反應?;靵y的語言,反應的是他們混亂、糾纏的內心狀態。
內心混亂時,對于壓力和挫折,是完全沒有耐受能力的。
原來的問題沒有解決,新的問題又來了,附帶著新的壞情緒,內心就像是混攪著不同雜質的一鍋粥,根本無從下口吃。
雜亂的事情,莫名的情緒,就像病毒一般,從四面八方攻擊著我們的免疫系統,免疫系統應接不暇,直至完全喪失應對能力。
這個時候,就是我們抵抗力最弱的時候,任何一點小的打擊,都會將我們推向崩潰的邊緣。
所謂“未雨綢繆”,平時保持整理內心的習慣,把每件事放在恰當的位置,解決能力范圍內的問題,才能保證系統不崩盤。
尋找適合自己的領域。
高度敏感,心靈上的耳聰目明,會讓你更容易理解別人的情緒,共情的范圍更廣更深,情感豐富而富有感染力。
對于涉及到此類技能的行業來說,就是天賦型選手,大有機會做得比其他人更好,比如心理醫生、作家、音樂家、藝術家……
以我熟知的心理醫生行業為例,“敏感”,是從事心理學行業的入門條件。
設想一下,如果你面對的心理醫生非常冷靜、理智,無論你告訴他情感遭遇了創傷,還是被朋友背叛,他都不為所動,完全沒有情感起伏。
只會告訴你,理論上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你回去應當怎么辦。你會不會感覺到冷冰冰的,毫無溫情可言?
當然,從業的前提,也需要對自己的情緒收放自如,處理得當,對方哭,心理醫生也跟著哭,那就壞了。
鼓勵孩子接納自己的敏感,尋找發揮的領域,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