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看起來是不是有些扯淡?
上學跟爸媽愛不愛你有什么關系呢?上學不是每個學生的責任嗎?爸媽不愛你,難道就不上學了嗎?
好像很無理取鬧。
然而,這確實是很多厭學孩子最關心的問題,并且會想方設法去試探、驗證。
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問題。
家長和孩子關注點不一致
在所接觸的心理問題當中,厭學這件事,是父母和孩子分歧最大的。
爸爸媽媽心急如焚的是孩子什么時候能夠回到學校,正常上學。父母堅信的是:孩子只要回到學校,就心頭大石落地了。
當然,這是為了孩子的將來考慮,不上學,以后怎么辦呢?
無可厚非。
但孩子們卻往往跟父母不在同一節奏上。
他們糾結的是自己現在的痛苦、恐懼,他們要么徹底逃避,像鴕鳥一般,把頭埋進沙子里,當作什么事都沒發生。
要么不斷做心理建設,顫顫巍巍地嘗試,尋找出路,卻又在面對困難時再次狼狽歸來,不知所措。
要么在焦慮和自責中不斷內耗,每天什么也做不了,卻弄得自己精疲力竭。
還有的孩子,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跟父母的斗爭,對父母的試探上,完全無暇思考自己的未來。
父母和孩子狀態的差異,就好比父母的注意力是在100米開外,眼見著其他孩子都朝著100米的終點沖刺了,心急如焚,恨不得背上自己的孩子,跑過去。
孩子卻停在跑道的中間,腿受了嚴重的傷,站不起來。也害怕再跑會再受傷,遲遲不敢邁步。
一個望著現在、當下,一個望著未來。
都沒有錯,卻很難達成共識,更難相互幫助、扶持。
我一無是處了,你們還愛我嗎?
不少的孩子會在厭學之后,用垃圾、廢物,來形容自己。
不管過往多么優秀,多么風光,在老師、同學心目中多么耀眼,在無法堅持上學的那一刻,一切都歸零。
哪怕是班級里倒數的同學,都能在學校混下去,為什么自己不可以?
家長們也會在著急上火時,來說幾句:“你連學都上不了,將來有什么用?以后就是個廢物了!”
如果優秀的、閃亮的孩子被愛是天然的,那么愛失敗的,甚至可能前途無望的孩子呢?
大約有點難。
在外面的世界遭遇挫折、打擊、失敗,希望的是回到家獲得鼓勵、支持,確定家人不會因此嫌棄自己。
這其實并不容易。
如我們前文分析所說,家長的關注點,跟孩子,可能并不在同一層面上。
孩子上不了學這件事,帶給家長的恐懼和焦慮,會阻礙父母們穿過迷霧,去看到孩子的心理需要。
孩子的試探和檢驗
孩子們會就此放棄,專注解決自己的上學問題嗎?
并不會。
他們會展開一項名為“試探-確認”的檢驗工作,以此來窺探家長們真實的內心想法。
有的孩子會徹底擺爛:日夜顛倒,整天游戲,不思進取。
有的孩子會無休止地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物質的,對父母言行的。
有的孩子會輕而易舉地做出各種承諾:“明天就去學校。”“明天就認真看書。”以此來觀察父母的反應。
有的孩子會一改之前“乖孩子”的形象,變得任性、無理取鬧,以此來試探父母的底線。
他們像一個權威的考官,又像是弱小無助的考生。
一方面評判著父母,另一方面又忐忑地等待著父母的評判。
直到得到自己滿意的答案,或者是徹底失望。
被孩子的試探帶偏
當我們不清楚孩子行為背后的真實心理時,會出現一個誤區:被孩子牽著走,甚至直接被帶偏。
①孩子不斷提物質要求。
要買各種盲盒,明星周邊,游戲充值。一不答應就大吵大鬧,說父母嫌棄他,不喜歡他了。
無奈,只能盡量滿足、答應。
只是,沉重的經濟壓力,看到孩子沉迷于物質享受的擔憂,又壓得家長喘不過氣來。
②孩子動不動就哭鬧,發脾氣。
父母一句話沒說好,就情緒失控,把家里鬧個天翻地覆。
父母沒辦法,只能忍氣吞聲,說話輕聲細語,小心翼翼。生怕惹到孩子,又是一場家庭大戰。
時間一長,父母也快被逼到崩潰的邊緣。
③孩子不斷承諾,卻又做不到。
家長滿懷著期待,每一次都滿懷著期待,等來的卻是一次次的:“去不了。”“做不到。”
家長失望,孩子愧疚。
卻并不知曉,孩子只是為了討好父母,才做出的承諾,答應的那一刻,心里就是虛的,深知自己做不到。
長此以往,一方不敢再相信,一方不敢再答應,彼此的信任被消磨殆盡。
凡此種種,雙方都同樣迷茫,又都被對方牽扯著,越走越看不到方向。
家長可以做什么?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其實是希望幫助家長們穿過迷霧,尋找到一些方向。
孩子的人生閱歷和思考能力都相對有限,完全被孩子帶著走,可能會將雙方都拉入彷徨之中。
而厭學的孩子,又很少會表露自己的真實想法,更多是想法設法地試探。
家長需要穿過孩子表面的行為和語言,看到他們真實的內心需要,才可能迎來真正的柳暗花明。
在這里,我們同樣提供幾個小建議,供大家參考。
①厭學不是世界末日,只是困境之一
從孩子的視角,很容易將厭學這件事,災難化、極端化。
認為自己這輩子都完了,人生無望了,整個人都廢了。
若是家長也認同了孩子的看法,甚至比孩子還消極、絕望,那想要振作起來,找到解決辦法,估計希望渺小。
孩子的人生幾十年,花幾個月、一年來解決面臨的困境,這個時間,出得起。
②透過孩子的行為,看到內心需要
這也是我們通篇想要傳達的一個觀點。
孩子的行為,和他想表達的真實意愿,可能并不同步。
觀察總結孩子的行為規律,不要完全被孩子帶走。冷靜分析,才有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③關注眼前的問題
想方設法說服孩子上學,而不關心孩子面臨的困難,內心的恐懼等等,大概率是難以有效果的。
解決眼前的困難,孩子切切實實面臨的情緒問題,才能更長遠地規劃上學這件事。
盡量跟孩子站在一起,而非在前面拼命拽他走。
作者簡介
周治瓊,心理學碩士。
曾多年任廣州市某三甲醫院兒童青少年科心理醫生。
目前自己開設工作室,專職從事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工作。
接觸過大量各類家庭及青少年,咨詢小時數6000小時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