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問:“人要懂:職場的本質是交換,不是奉獻,更不是奉承”你怎么看?
“職場的本質是交換,不是奉獻,更不是奉承”,這一句話,一針見血,把職場中人與人之間、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全部概括出來了,實乃金句。難怪,前面要戴上一個帽兒——“人要懂”。這等金句,如果人們不理解,確實十分可惜。01. 物物交換,早從原始時代就開始了。現代的物物交換,以需求決定價值為原則。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之間,是交換。勞動者需要用自己的勞動力,交換用人單位提供的金錢。反之亦然。企業與企業之間,彼此交換對方的需求,滿足對方的需求,從而奠定合作的基礎。貿易的產生也來源于此。人與人之間的交換是最復雜的。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復雜的。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有協同關系、競爭關系、敵對關系……各種關系又交織在一起。但是,能讓這些關系和諧共存穩定發展的一個原因,就是彼此之間存在交換關系。人們是勢均力敵的,博弈論也是由人們試圖考慮各種不同行為所能交換來的不同結果而產生的。
人與人之間交換的內容有很多。認同與支持是其中的一種。你認同我,我支持你。你支持我,我認同你。此消彼長說明交換并不均等,只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才能把大家的利益綁在一起。老板需要員工的支持,員工也需要老板的認同。老板用高薪高職位交換員工的忠誠和奉獻,公平,公正。02. 奉獻長期來源于一方,不均衡,也不穩定。
很少有人愿意一直無私奉獻下去。就算有人的職業價值觀就是服務/奉獻型,也只能代表他更喜歡從事能為更多人帶來福利的工作,也不能說明他自己就是不求回報。“平衡”是個很偉大的理念。陰陽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付出和收獲的平衡……人生中處處充滿了平衡。職場上更要講究平衡。只奉獻,沒有回報?那跟“只讓馬兒跑,又不給馬兒吃草”有什么區別?沒有回報或者回報與奉獻不對等的奉獻,不穩定,也無法長久。幾年連續給領導送年貨,卻沒得到什么回饋的員工,都會猶豫,這年貨,今年送還是不送?更何況讓一個人長期奉獻卻沒有等價交換了。03. 奉承從來都不是一種能力,無異于投機取巧,偶爾贏得一時,絕對贏不了一世。
工作知識、技能、能力是職場的剛需。“奉承”頂多算是老人家去菜市場買了一籃子菜,商家贈送的兩根香菜。有,則能拔香菜品,錦上添花;沒有,也耽誤不了晚飯,不是必需品。很少有領導說,菜里要是沒有香菜,這菜我沒法吃。倒是有很多領導,還真受不了香菜這個味道。奉承對于領導來說是可有可無。閑暇時聽著開心,卻不可能因此走上大雅之堂。為什么?因為需求低,沒有價值,也很難創造出來價值。所以,如果人沒有真本事,光靠奉承,走不多遠。就像是人人都要長途跋涉穿過大沙漠,有人背食物,有人背水,只有你,背了個可以彈唱的吉他。背著食物和水的人可以用這些必需品進行交換,吉他能交換來什么?只不過是更沉重的一個負擔罷了。【總結】理解了職場的本質是交換,只是第一步。自己是否具備可以跟別人交換的東西,也就是,自己身上有沒有能夠滿足別人需求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