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阿發說|印度篇:骯臟的鴉片貿易——印度底層被剝削者視角
userphoto

2022.10.26 重慶

關注

一、前言

      印度英語作家,阿米塔夫·高希是《罌粟海》、《煙河》及《戰火洪流》三部作品的作者。中文譯本名之為“鴉片戰爭三部曲”,講述了上世紀骯臟的鴉片貿易。

(圖片:罌粟花)


      文中如是說:“如果碰上寒冷的季節,那些英國老爺根本就不讓種別的東西;他們的手下就會挨家挨戶地強迫農民先支些現金,讓他們簽合同。”那么,當年這些“英國老爺”讓貧苦的印度農民種什么東西呢?就是罌粟——制作鴉片的原材料。
阿米塔夫·高希

      這段文字出自印度作家阿米塔夫.高希的小說《罌粟海》。

      貧苦的印度農民起初并不愿意種它,因為要種它非常辛苦:要犁地十五遍,每一個土疙瘩都要用鋤頭敲碎,要買肥料施肥,要不停地灌溉,相比之下,無欲無求的印度農民種點小麥、木豆和蔬菜養活自己則容易得多了。為了讓農民種這玩藝兒,英國人使出了體現早年不列顛資本陰鷙風格的一招。


阿米塔夫·高希在《罌粟海》中寫道:“那些英國老爺根本就不讓種別的東西;他們的手下就會挨家挨戶地強迫農民先支些現金,讓他們簽合同。對他們,根本沒辦法說不:如果你拒絕他們,他們也會把銀子藏在你們家里,或是從窗戶扔進來。到時候再跟那些白人長官說你沒有收錢就沒有用了,他們還會偽造你的手印。這些白人長官都是靠鴉片的傭金過活的,所以絕對不會讓你得償所愿。而且,到了最后,你賺到的也不會超過三個半銀盧比,也就是剛剛好還清他們預付給你的銀子。”

二、夾縫中求生存的印度

       我們都知道,鴉片走私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但與此同時,鴉片種植也讓原本肥沃的印度恒河流域出現了大范圍的饑荒。在此意義上,印度同樣是鴉片戰爭的受害者,而且是被遺忘的受害者。

       美國時代華納出品的《人類文明史圖鑒》一書中記載:“西方人用來打破中國孤立局面的貿易根據地在印度次大陸。在那里,在東印度公司的領導下,成千上萬公頃的肥沃土地被用來種植鴉片。鴉片一般在11月份播種,3月份成熟。成熟時將含毒豐富的鴉片汁通過球形果實上的切口收集起來。種植者然后把貨運到巨大的倉庫里。”

       種植鴉片的背景是東印度公司為聚斂財富,強迫印度農民種植鴉片,然后將其加工出售給中國。作為英屬殖民地,印度承擔了種植鴉片的任務,而鴉片的制作生產則一直由東印度公司壟斷。

      英國聚斂財富的動機是為了滿足英國貴族對中國茶葉、瓷器、絲綢的瘋狂追求,鴉片貿易是英國平衡貿易逆差與傾銷過剩的棉紡織品的手段。

       印度一直是一個曖昧的存在,一方面它深受鴉片種植所引發的災難,另一方面卻又搭上了鴉片貿易的快船,從而與英殖民者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均沾。

      在英帝國的殖民統治與掠奪中,印度就如同風雨飄搖的船只,無法掌控自己的航向,不僅其民族造船業被英殖民者不斷打壓,而且印度作為鴉片貿易中的一個被壓迫與剝削的生產地,飽經磨難,底層種植者更是如此!


 三、英國人構建的鴉片種植體系

      1757年,東印度公司戰勝藩王,控制孟加拉后,即將鴉片引入該地。這里的所謂“孟加拉”地區實際上是恒河流域東部的一條狹長地帶,即今日的北方邦和比哈爾邦,種植區沿恒河延伸,長500英里,寬150180英里,100多萬被強迫種植鴉片有特許證明的煙農,種植著50多萬英畝的罌粟。

(圖片:東印度公司)


       1773年是東印度公司的鴉片“從加爾各答輸入廣州最早的一年”。從此,葡萄牙失去了向中國出口鴉片的操縱權。同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取得了鴉片的專賣權,1797年,他們又取得了鴉片制造的壟斷權,從而進入了在鴉片貿易中更瘋狂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壟斷的時代。

      英國人最初是從波斯、土耳其購入鴉片原料,加工后運往中國。這樣做的結果,不僅其中的部分利潤漏失了,而且沒有主動權。為了奪取最大的利潤,并掌握主動權,公司決定從波斯大量購入罌粟種子,在印度各地推廣種植,從而將印度變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罌粟栽培地。

       為管理鴉片生產,印度殖民政府建立了一套官僚機構。孟加拉管區的田賦稅局為最高管理機構,它監督著巴特拿和貝拿勒所兩個經理處的活動,這兩個經理處是東印度公司的派出機構,其負責人都是印度內務部的官員,每個經理處都有自己的加工廠,負責鴉片的從曬干到裝箱,直到把鴉片押運至加爾各答入庫的一系列生產、管理過程。經理處下設分理處,分理處既是向煙農開支的出納處,也是生鴉片的收購處。分理處下面又設有許多同煙農接觸的聯系點,如巴特拿的11個分理處設有41個聯系點,雇有980名印度職員;貝拿勒斯16個分理處有53個聯系點,雇用著1378名印度職員。分理處的官員直接與地方上的中介人打交道。地方中介人多是村里的頭人或大種姓的首腦。

      鴉片生產的過程一般首先是東印度公司確定生產總量,然后把生產量分配給各地,每年的9月,分理處經理就與印度中介人商定煙農的名單,以及他們各自的種植面積,并發給合同書。煙農只要在合同書上簽字后即可領取預付金。據統計,18731893年間,巴特拿每年擁有煙農699000人,貝拿勒斯擁有煙農626000人,兩地相加超過130萬人。罌粟種植面積為516000英畝。

      公司實行一系列措施來鞏固鴉片壟斷權,禁止印度民眾吸食鴉片,簽約農民必須把所有的鴉片全部賣給公司,因為如果鴉片不能出口,就無法換回白銀,也就不能平衡貿易。因此,公司將鴉片集中于加爾各答,并建立大型的鴉片工廠,“使罌粟的蒸熟和鴉片的調制適合中國鴉片吸食者的口味”,然后向被公司認可的貿易商人進行拍賣,中標的商人可以用現金支付煙款,也可向該公司立下在廣州兌換白銀的借據;當這些商人在廣州賣掉鴉片后,可向公司支付現金,收回借據,也可購買茶葉運往英國后,再與公司結算。

      東印度公司在廣州的代理處,在三角貿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為了保證鴉片貿易的順利進行。他們監督商人們的活動,從商人那里收回所欠的債務;他們還要把公司的支票交給英國商人們,讓他們購買茶葉運往英國,這些支票可由商人們用運到中國的鴉片來償還。這樣,鴉片貿易就可以有條不紊地進行了。

      在印度,除了孟加拉以外,馬爾瓦也是鴉片的主要產地,馬爾瓦地處西印度,當地土邦自由生產鴉片,并自行運往中國進行銷售,獨占利潤,這使英國人十分頭痛。1818年,東印度公司為了獨霸鴉片貿易,發動了英國—馬拉塔戰役,最終控制了整個西印度地區。這樣,印度的鴉片從罌粟的種植到鴉片的拍賣并運往中國出售,完全控制在公司的手中了。

       印度人負責種植和加工場地;英國人是加工者和售賣者;中國人是購買者和消費者。這種角色劃分勾勒了英、印、中三方在鴉片貿易中發揮的大致作用。我們深知中國在鴉片貿易中受到了巨大的傷害,然而,印度也是,印度底層民眾不僅丟了土地,也丟了做人的尊嚴!

       近代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印度生產的鴉片主要有兩種:孟加拉鴉片和馬爾瓦鴉片。

      孟加拉鴉片是指在孟加拉、阿格拉和奧德省種植,在帕特納和加茲普爾工廠里加工的鴉片;馬爾瓦鴉片是指在中西部印度、拉吉普特那和某些其他土邦生產的鴉片。

      對于英國殖民政府而言,鴉片貿易的成功與其推行的強勢壟斷政策密不可分。殖民政權對鴉片貿易實行資本主義國家壟斷,其政策大體以1797年為界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實行的是合約制(contract system),東印度公司與出價最高的承包商簽訂合同。后一階段殖民政府取消了合約制,代之以“代理制度”(agency system)或官方壟斷制度,即由代表政府的鴉片代理機構負責預付款的發放、鴉片回收及加工,最終由政府組織鴉片的拍賣。

      印度鴉片生產與貿易存在兩個體系:孟加拉體系和馬爾瓦體系。孟加拉監督管理兩個鴉片代理處。每個鴉片代理處下面設立若干個分支代理機構,每個分支代理機構管理著約25個職員。收購季節,代理機構從那些拿到執照的農戶手里購買鴉片。隨后送到由政府管理的工廠進行加工,用于出口的鴉片會裝到特制的木箱里沿河運送到位于加爾各答的拍賣市場。馬爾瓦鴉片的管理和制作方式與孟加拉有很大不同。馬爾瓦鴉片種植者在采集鴉片汁后會馬上把它放到盛著亞麻籽油的容器中。馬爾瓦鴉片的生產與管理遠不如孟加拉鴉片規范,結果導致質量不穩定,其價值也因此大打折扣。

      鴉片種植者是從鴉片種植與貿易中受益最少的階層。英屬印度政府往往鼓勵有種植經驗的、來自某些特定種姓的農民(如Kachhis和Koiris種姓)參與鴉片種植。他們雖然不屬于高級種姓,但因為家境較為富裕,有租佃權,社會地位相對較高。鴉片生產在一定程度上屬于強迫性的。在英國實施直接統治的孟加拉鴉片種植區,只有拿到執照和預付款的農戶才能種植鴉片。沒拿到執照而種植鴉片的行為屬于犯罪行為。法律規定禁止農民私自種植鴉片。農民應該在特定的土地上種植鴉片,并把全部收獲物毫不摻假地以政府規定的價格賣給代理機構。不經許可種植鴉片的會被課以3倍的罰款。走私和非法售賣鴉片等也會受到處罰。

       雖然政策規定不能強迫農民種植鴉片,但是由于政府政策執行不利仍然有很多強迫種植的現象發生,甚至發生了把其他糧食作物拔掉來種植鴉片的現象。對于農民來講,種植鴉片并不是一個有利可圖的農業活動。預付款是吸引耕種者種植鴉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種植者可能正需要那樣一筆錢。不過殖民政府撥付的預付款只有約20%能落到耕種者手里,其余款項都被中間環節截留。

      這種預付款制度在后面也導致了底層民眾失去了自己賴以為生的土地,因為預付款是一種非正常的商品化過程。

      總而言之,種植鴉片的農民獲得的收入非常有限。種植馬爾瓦鴉片的農民得到的價格雖然高些,但所得也僅是微利。由于鴉片利潤較高,種植鴉片的土地所需繳納的地稅也會水漲船高。此外,由于鴉片種植需要灌溉、定期修剪和特別管理,所以往往需要一家人共同參與。與種植者的巨大付出相比,他們得到的報酬是很少的。


四、印度人民連種地的資格也被剝奪了

      這種預付款制度在后面也導致了底層民眾失去了自己賴以為生的土地,因為預付款是一種非正常的商品化過程,英國殖民統治者預付的款項遠遠低于市場價,甚至都不能維持印度農民的簡單再生產。所以,印度的底層民眾往往負債累累。

(圖片:失去土地的饑餓印度民眾)


      印度的底層民眾(簡稱小農)為了生計往往會將自己的唯一財產——土地,用于抵押和出賣。抵押土地是第一步,第二步才是出賣土地。小農抵押和出賣土地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債務。造成小農負債的主要原因有四:首先,因不足糊口的保有地,為生活而借債。主要是向地主、富農借貸糧食。通常以收獲前6個月的最高糧價借貸,以收獲后的最低價格償還,有時要還幾倍于借貸的糧食,條件十分苛刻。其次,為生產商品作物而借債。一般來說,小農地少且窮,沒有資本種植商品作物,但因種植商品作物,易于出售獲取現金,能解決生活上的燃眉之急。所以,小農寧可從地主、富農、高利貸者和中介商那里取得預付款作為生產費用,到收獲時按事先規定的價格向主人提供產品的一部、大部分或全部。由于小農又缺乏運輸條件,所以一般在收獲時,他們上交主人后多余的產品不是直接到市場上出售,而是在村里按低于市場價直接賣給中介商。因此小農得不到有利的價格,甚至賠本。

總之,小農以生活借貸為主、生產借貸為輔。當然印度農村大農也借貸,但主要為生產而借貸。由于政府信貸不發達,所以私人信貸發展起來,主要是高利貸。放債的主要是地主、富農、商人、高利貸者。20世紀初,旁遮普等地出現了“農業經營者放債人”。印度農民的債務負債很重,而且不斷增加。

      除小農主要因負債喪失土地外,還有一部分封建地主也喪失土地。在英國統治早期,有一部分封建地主因繳不起田賦而被拍賣土地,孟加拉的一部分老柴明達爾喪失土地就是屬于這種情況。在英國統治后期,有一部分封建地主或因家庭開支過大,或因送子弟去城市上學而出賣土地。

      接受抵押和購買土地者主要是商人、高利貸者和城市中等階層;還有萊特地主和農民上層。為什么這些人從19世紀70年代起對土地發生興趣?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土地私有權的確立和鞏固,使土地獲得了價值。印度土地由原始的公有制向私有制過渡是個漸進的過程。大體說來,從印度古代一直到英國統治印度前的莫臥兒時期,地權是在不同的人之間分割的,對同一個人來說,沒有統一的完整的地權。英國統治印度以后,從18世紀90年代起至19世紀60年代止,先后進行了柴明達爾制、萊特瓦爾制和馬哈爾瓦爾制的土地整理,初步確立各類土地持有者的所有權。19世紀6080年代,除孟加拉和馬德拉斯實行固定柴明達爾制地區以外,印度各地都編制了地籍冊,重新修改了土地稅率,普遍確立了各類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權。土地私有權的確立和鞏固不僅使土地獲得價值,而且為土地作為商品進入市場創造了前提條件。其次是商業性農業的發展使土地增值,地價上漲。英國為了使印度成為它的農業原料附庸,早在18世紀后期至19世紀30年代,就強迫印度農民種植經濟作物;到了19世紀后期各類農民都種植經濟作物。隨著商業性農業的發展,農產品價格,特別是經濟作物的價格上漲,推動土地價格的上漲,而且地價上漲的速度遠遠超過農產品價格上漲的速度。例如,1870-1890年,旁遮普的土地價格就增長了兩倍(53)。更為重要的是,有了土地才能有農產品,而隨著商業性農業的發展,誰擁有經濟作物農產品,誰就可以獲得較高利潤。于是土地成了商人、高利貸者和貨幣積累較多的封建主有利的投資對象。最后,印度殖民地工業的低度發展,使商人、高利貸者和貨幣積累較多的封建主只好把資金投向土地。這些人往往通過以土地作抵押的放貸獲得土地。 

     對于印度的農民而言,由于鴉片的銷路得到了保障,因此他們愿意種植罌粟,而且種植罌粟可獲得比種植小麥或甘蔗高1—3倍的利益,于是罌粟種植幾乎成了印度農民的救星。

      當然,在整個鴉片貿易的諸環節中,辛勞耕作的印度農民實際上僅僅得到一個零頭的實惠。


五、英國統治印度的目的

      英國統治印度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印度成為英國工業品的銷售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而掠奪印度的農產品,使印度成為英國的附庸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為此,早在18世紀后半期至19世紀30年代,英國殖民當局就強迫印度農民種植各種經濟作物,如罌粟、靛青、甘蔗、棉花、桑樹、亞麻、咖啡等。但除罌粟、靛青的種植取得成功外,其他作物的種植都沒有取得成功

      一是為了增加英印殖民政府的財政收入1757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占領孟加拉以后,由英印殖民政府直接提供預付款,強迫孟加拉農民種植罌粟;到收獲時由政府向農民收購罌粟液,制成鴉片后運到加爾各答去售賣,所獲利潤高達200%以上;商人購買鴉片后運銷中國,從中再度獲取高額利潤。西印度的馬爾瓦是印度種植罌粟的另一個重要地區,在那里制成的鴉片通過孟買港運往中國。隨著對華鴉片貿易的發展,罌粟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到19世紀80年代達90萬英畝而鴉片輸出在印度對外貿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862-1863年度,鴉片占出口總值的1/4,其收入僅次于田賦,占英印殖民政府財政收入的1/7。直到20世紀初,由于中國人民的堅決反對和國際壓力,特別是美國的反對,英國才同意停止對華鴉片貿易。隨后印度罌粟的種植走向衰落。

  二是為了滿足英國國內工業原料的需要,或是為了滿足英國在印度開辦的殖民地輕紡工業原料的需要。這樣的商品作物有靛青、棉花、黃麻、煙草等。靛青早在印度莫臥兒時期就有種植。隨著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近代紡織工業的發展,對于這種染料的需求迅速增加,而原來的種植十分有限,不能滿足英國紡織工業日益發展的需要。于是從18世紀末開始,由英國商人提供預付款,在孟加拉強迫農民種植靛青,到收獲時種植靛青的農民按大大低于市場的價格把全部產品賣給提供預付款的英國商人,英商再把靛青運銷到本國。到1860年,在孟加拉種植的靛青達75000比加。隨著孟加拉黃麻種植的發展,種植靛青變得無利可圖,于是英商把種植靛青的資本轉向比哈爾和貝拿勒斯省。到19世紀70年代,兩省產量明顯增加,同孟加拉靛青產量的下降成鮮明對比。據統計,1857-1858年度,孟加拉的靛青產量為50330芒德,到1877-1878年度,其產量減少至16502芒德;與此相反,同期貝拿勒斯靛青的產量由10000芒德增至17556芒德,比哈爾的靛青產量由18822芒德增至34857芒德。自1896-1897年度德國把人工合成藍色染料推入市場以后,印度的靛青種植走向衰落。

      三是為了滿足印度民族工業原料的需要。甘蔗就是這樣的商品作物。同上述七種商品作物不同,甘蔗種植面積的擴大完全是由于民族蔗糖工業的發展,而不是由于出口的刺激。一次大戰前在比哈爾和聯合省分別建有九個和四個糖廠。1932年英印殖民政府通過制糖工業保護法以后,比拉家族、辛哈尼亞家族、希拉昌德家族進入這一工業領域,糖廠由1930-1931年度的29家增至1931-1932年度的57家,1939-1940年度的145家;糖產量由1931-1932年度的15.8萬噸增至1939-1940年度的124.2萬噸。隨著民族蔗糖工業的發展,甘蔗的種植面積也明顯增加。1930-1931年度,印度的甘蔗種植面積為290.5萬英畝,到1936-1937年度則增至458.4萬英畝。在甘蔗的種植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蔗糖廠的老板創辦甘蔗農場,從事資本主義的農業經營。他們一身二任,既是工廠主,又是農場主。

       對于殖民地政府而言,鴉片成為其財政的主要支柱。當時罌粟種植區主要是比哈爾邦和貝拿勒斯邦的5%左右的耕地,約占全國耕地的0.5%,但就是這0.5%的土地上,卻能征到印度殖民地財政收入的17%。英國殖民地政府按鴉片成本的300%的稅率征收。到19世紀30年代,它的鴉片貿易稅所得每年達200萬鎊,相當于該政府總收入的十分之一。


六、為英國煉制鴉片的印度人賤如螻蟻

(圖片:罌粟花蕾)


 “正在這時,其中一個(小伙子)一不小心摔掉了一個鴉片球,直接就掉在了地板上,一下子摔開來,里面的漿汁濺了滿地。幾位手執鞭子的監工呼地撲向這個闖了禍的小伙子,撇里啪拉一陣猛抽,這小伙子嚎啕大叫,凄叫聲在這間空曠、冰冷的棚屋里回蕩。”這是印度英語作家,阿米塔夫·高希在自己作品中如是說。

       當時,英國人借助其領先的技術,用劍與火摧毀了有著自己獨特文明發展軌道的印度人的社會基礎,驅使當地人為不列顛的利益而奔命。阿米塔夫·高希以現實魔幻主義的筆調描繪出鴉片煉制過程中的一個詭異場景:

“他們全是赤裸的漢子,浸在齊腰深的鴉片鍋里,一圈一圈地繞著,在攪拌軟黑黑的鴉片漿。他們的目光空洞而閃亮,一個個的都盡力在漿里淌著,就好像掉在蜂蜜里的螞蟻,一步步地爬著、踩著……這些人都長得像盜尸人一般。他們的眼睛在昏暗的空間里發出紅光,看上去他們全都一絲不掛,而他們的纏腰帶——就算他們佩戴了——也因為泡在這濃漿里,和他們膚色無法分辨開來。和這群人幾乎同樣讓人感到可怕的還有那些白人監工,他們在走道巡邏。”
阿米塔夫·高希

      鴉片不僅戕害了在鴉片工廠勞作的印度勞工,甚至毒害了工廠周圍的猴群。這些猴子和別的地方的不一樣,他們不再打鬧了,不再糾纏路人,偷搶其物件,他們甚至不再叫喚了,他們跳下樹來,到工廠的排污口舔上幾口,就乖乖地爬回到樹上,坐在那里傻乎乎地看恒河水悠悠流淌。

       這些在印度制造出的鴉片在運往中國時的最后一道手續是這樣:“跑腿的小子拿著外殼裝好每個球——外殼是兩半陶土制的半圓形容器。將鴉片球放在這里,兩半就合成了一個整齊漂亮的小彈丸,將大英帝國獲利最多的產品安然包裹其內,接下來,這枚鴉片球就會漂洋過海,直到這外殼最后在遙遠的滿清國由一把砍刀砸開。”

      受過西方教育的印度精英也被英國人玩于股掌之上

      《罌粟海》中有一個重要人物是年輕的印度王公,認為這么一個“文明”的國度怎么能靠販賣鴉片來積累財富呢?

      對于這位還有良知的印度王公充滿了輕蔑之情的英國鴉片販子說:如果英國停止了鴉片貿易,將會給自己的公司,乃至印度的貴族帶去毀滅性的影響。

      “毀滅性的?”年輕的印度王公溫聲地問道,“可是除了鴉片,我們難道不能賣給中國有用的東西嗎?”

      鴉片販子回應:起初,中國人不需要英國的任何商品(包括用印度原材料制成的英國商品),可是英國人卻離不開中國的茶葉和絲綢。這樣,英國人就得拿出真金白銀去買中國的這些產品。可是,英國人沒有這些足夠的硬通貨,搜羅其所有殖民地的白銀也不夠用。

       這個印度王公吃了一驚,但鴉片販子下面的話更讓他心驚:英國政府準備為此向清廷開戰!他不禁大聲說:“你的意思是大英帝國要與中國開戰,將鴉片強銷中國?”

       印度王公的震驚可能讓英國商人覺得有些失言,就趕緊掩飾:“就是開了戰,這仗并不是為了鴉片打的呀!而是為了維護原則,為了自由——貿易自由……自由貿易是神賦予了人類的權利,所以自由貿易不但適用于鴉片,還適用于其他各類交易物品。”



END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王宏斌:中、英、印圍繞鴉片稅厘征收之博弈(1876—1885)(下)
鴉片沃土金三角的前世今生
中國茶葉曾暢銷世界,如今為何連1%的市場份額都不到?
賣到中國的鴉片大多產自印度,為什么印度人自己不抽鴉片?
鴉片與茶葉引發的戰爭
鴉片貿易:從波斯到中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川市| 兰州市| 普陀区| 馆陶县| 郑州市| 长海县| 进贤县| 区。| 随州市| 邢台县| 探索| 唐海县| 怀柔区| 德惠市| 庆安县| 吴江市| 桐乡市| 射阳县| 安吉县| 苗栗市| 盐池县| 福贡县| 毕节市| 榕江县| 霍林郭勒市| 阿拉善盟| 嘉义市| 杂多县| 郁南县| 五莲县| 兴安县| 兴山县| 威信县| 鲁山县| 赤城县| 湘潭县| 开原市| 刚察县| 延长县| 汕头市| 九台市|